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06|回复: 0

2018找回经济学丢失的灵魂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7-13 11: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学是什么时候被尊称为“显学”恐怕难以考证了,若认真考证起来怕是自恋的味道更多一点。但是,当一门学科发展到霸权无所不在而被称为显学,却依然在讨论着其学术对象和学术方法的时候,你就知道这个学科是什么问题了:缺乏基础性和一个坚实的公理系统。
  我们习惯性地把西方主流经济学看作是对经济规律的,但是,要说是对资本主义的解剖,马克思的《资本论》一点都不逊色而且独树一帜,为何没有成为西方经济学的主流理论?马克思的理论和现代西方主流的脉络追根求源都被认为是师出同门,都源于斯密的那一套东西。是否因为学界公认的斯密理论的二重性导致后来者分道扬镳?可能是,但是恐怕态度问题还是一个重要因素,同一个师傅,却教出两个不同派别的学生,就是学生见仁见智的态度所致。
  当我们把经济学这个词语和什么主义扯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十分迷茫。你翻翻萨谬尔森的《经济学》看看,不论是微观部分还是宏观部分,在对“经济学”一词做定义归纳的时候,萨翁提到的都是被铁娘子撒切尔夫人斥为根本不存在的、二十世纪最糟糕的词语——“”和“国家”,而不是我们以的眼光看待的“资本”。
  萨翁在《经济学》中对他人的定义选择了几条:(1)研究社会的组织和技术如何影响价格和资源在不同的用途上进行配置;(2)考察的行为,包括利率和股票价格;(3)考察收入分配,以及如何在不损害经济运行的前提下对穷人给予帮助;(4)研究经济周期,考察如何利用货币政策调节失业和通货膨胀的波动;(5)研究各国贸易模式并分析贸易壁垒有何影响;(6)观察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并就资源的有效利用的激励方法提出建议;(7)提出并回答政府采用何种政策才能达到既定的重大目标等问题,如加快经济增长、有效利用资源、实现充分就业、稳定价格水平和公平地分配收入。萨谬尔森将以上这些归纳出自己对(微观)经济学的对象: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物品和劳务,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中间进行分配。
  从引用他人的定义和萨谬尔森自己的归纳来看,“分配”是经济学的一个中心任务。但是,萨谬尔森始终没有提到,是“谁”在分配?“谁”有权分配?生产出来的物品和劳务有没有所有权人?萨翁频频提到“国家”“社会”这种术语,似乎可以成为分配者和物品及劳务的所有者,但是,我们现在所知道的西方主流经济学是反对国家干预的自由主义经济学说,为何和作为西方经济学主流代表作的《经济学》存在着这种差异?从萨氏《经济学》中,我们无法看到经济学的社会对象是私有者还是公有制,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
  分配这个词语,怎么看都不应该是以自由主义为旗帜的经济学的术语。分配,意味着有一个高高在上的所有者(一个组织或者一套制度系统)掌管着分配的权力,而这是自由主义所反对的。而对于一个以神圣不可侵犯的私有制为制度的社会,物品和劳务都是有主的私有物品,自然归属于它的主人所有,何以要交出来供“在不同的人中间进行分配”?在私有制度这个前提之下,私人之间的物品流动的方式就是交换(当然还有慈善性质的救助),然而,萨谬尔森在对经济学定义的时候却只字未提“交换”一词。
  《西方经济学的终结》对萨谬尔森这个“经济学”定义的评述是:
  “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定义涉及到了经济学中三个最基本、最重要、也是最要命的概念,一是所有者——社会、二是对象物——商品、三是商品所有权变更的方式——分配。这其中的矛盾显而易见。商品是私有制下的产物,如果资源为社会所拥有,就无须交换,也就无所谓商品了。同理,商品是不可以分配的,商品所有权的转移唯有通过‘交换’。在这个定义中,‘不同的人’是否对生产出来的物品拥有所有权或分配权?是否大家具有平等的权利?如果平等,所谓的分配无疑就是‘按人头’平分而已。如果不平等,分配的原则是什么?什么人该多得一点?什么人该少得一点?这样一来,我们就完全搞不懂这位世界经济学教授的‘经济学’是适用于什么所有制制度下的经济模式了。”
  在价值理论上,西方经济学的效用理论中的所谓主观价值论是不地道不彻底的,是假的主观价值理论,本质上还是一个客观价值论。从萨谬尔森对经济学一词的定义可以看出,萨翁也还是认为存在对于全社会都“有价值”的物品和劳务,这就彻底否认了物品和劳务的价值是取决于价值判断者的主观判断的“主观价值论”思想了。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一件物品的价值不是因人而异的,何以能站在社会的立场上决定“有价值”的物品的生产?   ;萨谬尔森自认为经济学是以稀缺和效率为双重主题的,把稀缺和效率看作是经济学的两点精髓所在。而且承认,经济学如果不是因为稀缺和研究效率问题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萨谬尔森的《经济学》都改到十七版了,依然将需求、效率等作为永不衰败的经济学核论。然而,稀缺和效率真的是经济学的核心精髓吗?;
  先说稀缺。
  人类也是生物界的一个物种,生物学的是“适者生存”。什么是“适”?用经济学的术语讲就是“平衡”或“均衡”,就是生物对资源的需求速度和自然界资源的供给速度或者存量达到一种均衡状态。生物学家研究草原的草量和牛羊数量的关系,研究蜜蜂数量和花木数量的关系,研究植被和降雨量的关系等等,都是研究生态的供求平衡问题。当然,这种均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当平衡被打破之后会在一个新的点上达到新的均衡。人类的扩张导致其它动物领地的缩小,能够保留下来的动物种群数量是和所保留的资源数量相适应的。人类作为一个进化成功的物种,毫无疑问不存在资源稀缺的问题,所有稀缺问题都已经被消失的种群数量所消化掉了而不是反映在存活的种群数量之中。
  如果我们找到一个有生命存在的星球,我们会提出那里的生命存不存在资源稀缺这种问题吗?当然不会,我们是先有结论:不存在相对于其生命之需求的稀缺,然后我们会去研究它们靠什么生存。而不管它们靠什么生存,总之它们所需要的资源是满足了生存需求,否则就不会存在并进化了。
  就以生产满足自身需求来说,动物也会进行生产,只是其智力较低故生产能力远不及人类。比如蚂蚁会用放牧蚜虫的方式获取蚜虫奶,捕猎和采集是生物生存的本能,远古人类也是以这种生产方式生活的。如果种群扩大怎么办,就加大生产量和资源的消耗,当资源出现短缺怎么办?就靠弱肉强食的本能去拼抢,去消灭竞争对手,直至将种群数量维系在一个和资源相适应的水平上。资源稀缺问题是相对于种群数量而产生的问题,对于人类也一样,就像我在一个帖子里所说的那样:都是惹的祸。
  有人用稀缺的相对性和绝对性来辩解,说经济学的稀缺不是绝对的稀少而是相对于需求的稀缺,这无助于稀缺论成立。因为稀缺一词就像多少、高低、大小一样本来就是相对的,从来都是对于需求来说的,有比较才有鉴别。以上所述的生物学的事例中也是相对于生物需求而言的。
  “绝对稀缺”概念本身就不能成立。实际上,西方主流在用实际例子论及稀缺不是指绝对的稀缺的时候,往往不自知地显然错误,比如《经济学》中论及“生产可能性边界”这一概念时说“社会决定今天消费的东西越多,则未来的消费品和资本品的产量就越少”,多和少都是相对于某一个标准而言的,今天的“多”和未来的“少”是一个标准吗?能够是一个标准吗?就稀缺相对的需求来说,难道需求不会随时间而变化吗?今天的消费品和未来的消费品使用的是同一种资源吗?古代的帝王将相富豪乡绅总是穷奢极欲,难道人类生产水平今天就因此而没有发展吗?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看关于“稀缺”的定义,或许会更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