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07|回复: 0

2018市与城市的特点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7-13 11:05: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市的种类与城市的分布
市是商品交换的场所。商业和城市手工业的发展,引起城市的繁荣和发展,“城市产业本身一经和农业分离,由于事物的性质,它的生产物自始就是商品,其售卖需要商业作媒介。在这限度内,商业依存于城市的发展,和另一方面城市发展以商业为条件,是不说自明的”。①所以要研究两汉的商业,必须对市与城市作一般的考察。
在中国古代,“城”(或“都”、“城堡”)与“市”是两个不同的事物与概念。城先于市。有城不一定有市,有市不一定有城。城中不一定有市,市不一定在城中。在家庭、私有制和商品交换产生之后,由于城堡是居民集中点,由于城堡一般是在交通要道的地方,集中了某些手工业生产,居住着地方行政长官与豪富贵族,又有城堡的保护,自然地成为交换的集中地点。城与市合一,产生城市。两汉城已都有市。在汉代,除了城市以外,还有一种“军市”。它是为了适应驻军场所士兵交换而设立的。军市设在军队驻扎的固定地点或军事堡垒中,由军队系统管理,但也准许一般商人和百姓交易。此外,在农村交通要地(如渡口、驿站等)形成一些商品交换的集中场所,一般名之曰“市”、“会市”。由于商业的发展,它们后来有的发展成为城市。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乡村变为城市”的过程。②在上述三种市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城市,特别是那些大城市。
--------------------------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第410页。
②马克思:《资本主义生产以前各形态》,人民出版社,1955年,第13页。

汉代的城规模一般都不大。首都、诸侯都城、大郡城的城周较大(如长安城周约25公里,洛阳14公里),其他城周在5公里左右(成都5公里,河南县城5公里,临邛县城2.5公里),实际上只是一个防御性质的军事碉堡。市的规模,就空间言,比城更小。因它只是在城内或城外划定专为商业交易地区。故王充说:“人之游也,必欲人都,都多奇观也;人都必欲见市,市多异货也”。①在商业发达的大都城中,往往有几个市区(长安城中有柳市、酒市等九市,洛阳城中有金市、马市、东市、小市、洛阳县市等数市,南阳是“连城数市”)。市中又有隧、肆、店、列等区别,它们都是商人出卖商品的地方。
汉政府对市区进行严格的管理,设有市长、市椽、市丞、市吏、市啬夫等大小官吏,并拥有市卒。②他们管理市中的交易,征收商税,维持秩序,解决交易过程中的纠纷,并监督商人的行动。市中交易有严格的时间规定。有的市只是“会市”,规定在一月之中有几次交易。有的市有经常的交易,但每天进行交易的时间是有限制的。③这表明商业的发达仍是很有限的。
关于城市的分布的概况,可以从西汉的首都长安讲起。西汉时,长安是全国政治和交通的中心,最大和最繁华的城市。长安北上通北地、上郡,东北自临晋渡黄河人并州,并州的安邑、上党、太原是二等大都市。自长安向东,是经济最发达的关东地区,城市最
----------------------
①王充:《论衡》卷一三《别通》篇。
②《史记》卷一三0太史公自序;卷A---《田单传》。《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卷七六《尹翁归传》;卷八六《何武传》。《后汉书》第二八《百官志》;卷四五《张酺传》;卷七七《樊哗传》;卷八二《费长房传》等.
③市中交易有时间限制。张衡:《西京赋》:“旗亭五重,俯察百隧”。旗亭就是市楼(见李善注及《三辅黄图》卷二),是掌握交易时间的。如洛阳的旗亭,“上有二层楼,悬鼓,击之以罢市。有钟一口,撞之闻五十里”(《洛阳伽蓝记》卷二)。大约是撞钟开市(所谓“九市开场”或“廛闸落地”),击鼓罢市。因此才会有“曰三市”或“日四市”的记载。

多。洛阳是其交通、政治与商业的中心(东汉时上升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洛阳东向,河内的温与轵,颍川的阳翟,陈留的襄邑,梁的睢阳,济阴的定陶,都是工商业大都市。再向东北到临淄。临淄北通燕、赵,南走淮、泗,是勃海鱼盐生产贩运的集中地,也是全国的丝织业中心之一,从而成为泰山以北最大的交通中心与商业城市。从临淄渡河北上,邯郸,涿县与蓟的商业都相当繁荣。西经井陉人并州,北与辽东、朝鲜及塞外诸民族相交易,贸易频繁,上谷是其中心。自洛阳向东南,是经济不够发展的地区。经寿春、合肥、广陵,通长江以南的是吴县与会稽,都是有名的都会。其中的寿春是江淮地区的交通中心与商品集散地,长江流域的第一大商埠。洛阳往南通南阳(宛)。东汉时,南阳彼称为南都,是全国大都会之一。南阳以南是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城市很少。南阳往南到江夏与江陵。自江陵南下长沙、桂阳而至番禺。番禺是南海贸易的中心。自长安往西经陇坡至天水,西北经皋兰、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而通西域,这是汉与西域贸易之道。沿途的这些城市是在境外贸易中发展起来的。姑臧是其中心。自长安南经褒斜、子午诸道至汉中。再西南经剑阁达成都。蜀中物产丰富,成都是其最大的城市。附近的.临邛是个以产铁铜闻名全国的工商业城市。
从上面简单的叙述中可以看出:①这些大城市是构成全国交通网与贩运商业网的枢纽。这个网稀而不密,广而不匀,尚未形成有机的不可分的联系。它们各自独立,缺乏彼此间经济上的分工与联系。②由于汉帝国是统一的大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的发展与分布也很不平衡。上面的叙述表明,绝大多数城市在长江以北,集中在黄河中下流的长安、南阳、临淄所构成的三角地带里。根据《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及《汉书卷二八《地理志》所列出的著名都会,按照今天的行政区划,其分布状况如下:河南省七,陕西、河北、山东、山西、安徽各二,江苏、湖北、广东、四川各一,其他各省尚无所闻。特别是燕蓟以北,长江以南,经济落后,人民生活“不待贾而足”,城市发展不起来。甚至城堡也很少。故淮南王安说:“臣闻越非有城郭邑里也,处谿之间,篁竹之中”。①城市的分布不平衡,反映商业发达只限于中原地区而已。
二、几个典型城市的情况
(一)长安
为了深入了解汉代城市的具体情况,需要选择几个具有典型性质的城市作些解剖。
西汉时,长安是最大的城市。它处于关中之中。汉以前,关中的农业生产发达,“号称陆海,为九州膏腴。……沃野千里,民以富饶”。②秦和西汉皆以关中为根本。秦统一中国之后和汉建国之后,都大徙豪富以实关中。故长安不仅通过赋税、贡献等途径,集中了全国死的财富,而且也把活的富人强迫集中在它的周围。关中成为全国最富裕的地区。长安交通方便,商业发达。西汉帝国以长安为首都,许多行政费用在此地开支。长安是皇室、贵族、大官、富人集中之地,是奢侈浪费的大本营,也就成为全国贩运贸易的中心。《汉书》卷二八《地理志》:“又郡国幅凑,浮食者多,民去本就末,列侯贵人车服僭上,众庶放效,羞不相及”。西域商人多至此贸易。长安又是对外贸易的中心。故“秦地(这里所指秦地,包括蜀汉雍梁在内)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十三,然量其富居十六”。③这个地区的人均收入最高。长安就是在这些条件下繁荣起来的。
-----------------------
①《汉书》卷六四《严助传》。
②《汉书》卷二八《地理志》。
③同上。

长安城的规模是全国最大的。它占地973顷,有“八街、九陌、三宫、九府、三庙、十二门、九市、十六桥”。街道整齐,“门巷修直”,“廛里端直,屋瓦齐平”。“衢路平正,可以并列车轨”,①交通方便。城中人口在30万以上。②
长安城中最繁荣的是几个商业区。“庙记云:长安有九市,各方二百六十六步。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凡四里为市。致九州之人在突门夹横桥大道”。③市中的繁荣状况在文人的笔下有过很好的描述。班固在《西都赋》中写道:“九市开场,货别隧分。人不得顾,车不得旋。阗城溢郭,旁流百廛。红尘四合,烟云相连”。张衡《西京赋》:“尔乃廓开九市,通阑带阓。旗亭五重,俯察百隧。……鬻者兼赢,求者不匮”。看来市场中各种商品齐全,购买很方便。下面的一件事情证明了这一点。原涉在赴宴途中,得知一友人的母亲死了,贫困无法收殓。涉“对宾客叹息曰:人亲卧地不收,涉何心乡此!愿彻去酒食。宾客争问所当得,涉乃侧席而坐,削牍为疏,具记衣被棺木,下至饭含之物,分付诸客。诸客奔走市买,至日昳皆会”。④几乎只一席之久,买到所需的全部物品。真是做到“求者不匮”了。
在“鬻者兼赢”的商业引诱下,一些富裕者和部分农民从事工商业。“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⑤其中出现了大量的富商和高利贷者。他们握有大批的财富。如无盐氏、焦氏、贾氏、田甲鱼,以及“关中富商大贾,大氐尽诸田(田墙、田兰)。韦家栗氏、安
-----------------------
①《三辅黄图》;张衡:《西京赋》。
②《汉书》卷二八《地理志》记元始:二年(公元2年)长安80800户,246200人。但没有包括皇宫、宗室及其大量奴仆与大批军队在内。
③佚名:《三辅黄图》,毕沅校本。此书记载秦汉时三辅地区的城池、宫观、陵庙等,以汉之长安为主,间涉及周代旧迹。
④《汉书》卷九二《原涉传》。
⑤《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

陵杜氏亦巨万”。王莽时,“京师富人杜陵樊嘉,茂陵挚网,平陵如氏、苴氏,长安:丹一一王君房,豉一一樊少翁、王孙大卿,为天下高訾。樊嘉五千万,其余皆巨万矣”。①由于长安的繁荣和统治阶级的腐朽生活,使人们视之为乐土,而心向往之。“关东里语云:人闻长安乐,则出门西向而笑,肉味美,对屠门而嚼”。②东汉以后,由于经济与政治情况的变化,主要是失去首都的地位,长安迅速衰落而远不如洛阳了。
(二)洛阳
洛阳在中原之中。陆路水路四通八达。战国时已是中原最大的商埠。③西汉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司马迁说:“洛阳,东贾齐鲁,南贾梁楚”。商人如师史,“转毂以百数,贾郡国,无所不至。洛阳街居在齐秦楚赵之中,贫人学事(《汉书·货殖传》无此四字)富家,相矜以久贾,数过邑不入门,设任此等,故师史能致七千万”。④其他大商人也很多,如成帝、哀帝、王莽时,雒阳张长叔、薛子仲,訾亦十千万。⑤一一及至东汉,洛阳变成了全国政治交通的中心,财富、贵族及大商人亦随之集中于此。统治者的日益奢侈浪费,是洛阳商业繁荣最重要的原因。⑥另一方面,关东地区的经济获得迅速发展,洛阳的商业也就日益繁荣。王符说:
-------------------------
①《汉书》卷九一《货殖传》。参见卷九0《田延年传》;卷五九《张汤传》。
②桓潭:《新论》。
③关于战国时洛阳的繁荣,张仪说:“三川之周室,天市之市朝也”(《战国策·秦策一》)。苏秦怀着羡慕之心情说过:“且使我有雒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呼”(《史记》卷六九《苏秦列传》)。
④《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
⑤《汉书》卷九一《货殖传》。
⑥关于洛阳豪华奢侈状况的材料不胜枚举.王符的指责,已可见其一般。“今京师贵戚,衣服、饮食、车舆、文饰、庐舍皆过王制,僭上甚矣。从奴仆妾,皆服葛子,升越筩中女布,细致绮彀,冰纨锦绣;犀象珠玉,琥珀碡瑁,石山隐饰,金银错镂,獐麂履舄,文组彩褋,骄奢僭主,转相夸诧箕子所晞,今在仆妾富家娶嫁,车耕各十,骑奴侍僮,夹毂节引。富者竞欲相过,贫者耻不逮及。是故一飨之所费,破终身之本业”(见《潜夫论·“浮侈”第十二》)。

‘今举世舍农桑,趋商贾,牛马车舆填塞道路。游手为巧充盈都邑。冶本者少,浮食者众。商邑翼翼,西方是极。今察洛阳,浮末者汁于农夫,虚伪游手者什于浮末”。①文人笔下的洛阳是:“分画经纬,开正涂轨,序立庙祧,面朝后市。叹息起氛雾,奋袂生风雨”②洛阳人口当在二十万到三十万之间。但是,若与西汉时的长安相比较,则洛阳的商业就远为逊色了。
(三)南阳
南阳是两汉五大都市之一。东汉时号曰南都。其地灌溉便利,农业生产发达。战国时,这里以冶铁与兵器闻名全国。“秦既灭韩,徙天下不轨之民于南阳。故其俗夸奢,上气力,好商贾”。③宛孔氏是被迁者之一。“迁孔氏南阳,大鼓铸,规陂田,连骑游诸侯,因通商贾之利”。④该地矿产很多:“铜锡讼锴(注:九江谓铁为锴),赭垩流黄,绿碧紫英……”。⑤南阳成为全国最有名的冶铁中心。孔仅成为武帝时全国最大的冶铁商人。这里的冶铁技术最先进,东汉杜诗在此地用水排鼓铸,“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⑥其他工业也发达.故汉政府在此既设铁官,又设工官。南阳交通方便,商业相当繁荣。司马迁说:“南阳西通武关、郧关,东南受汉、江、淮。宛亦一都会也。俗杂好事,业多贾”。⑦大商人很多。西汉前期有孔氏。后期的李通“世以货殖著姓”;张汎,“善巧雕镂玩好之物”,通皇室,有宗族宾客二百余人。宛城人口当在二十万人以上。⑧东汉时,宛
------------------------
①王符:《潜夫论.“浮侈”第十二》。
②傅毅:《洛都赋》,载《全后汉文》卷四三。
③《汉书》卷二八《地理志》。
④《汉书》卷九一《货殖传》。
⑤张衡:《南都赋》。
⑥《后汉书》卷三一《杜诗传》。
⑦《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
⑧《新序》卷一0《善谋》下:“宛,大郡之都也,连城数市,人民众,蓄积多”。《汉书》卷二八《地理志》:“宛,户四万七千五百四十七”。

与洛相比,①是全国第二位的繁荣城市。
(四)成都
秦惠王灭蜀(公元前316年)以后,蜀地经济迅速发展。至秦孝公时,李冰为蜀太守,兴水利,为都江堰,结果是“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所以“绵(竹县)与雒(县),各出稻稼,亩收三十斛(疑有误),有至十五斛”。②四川冶铁、井盐、丝织等工业发达,临邛的冶铁,贾滇蜀之民。用火井煮盐,以至豪民“家有盐泉之井”。纺织业更是“复衣天下”。蜀布蜀锦、金银釦器等物远销国外。对西南各边地民族的贸易,给商人带来巨大的利润,也给工农业带来大量奴隶劳动力一一所谓“滇僰僮”。四川的货殖家,(如卓氏、程郑等人)靠利用这些“滇僰僮”而“殷富”。成都是对西南各族贸易的中心。
成都的商业区域在少城。③少城的商业很繁荣。左思说:“亚以少城,接乎其西。市廛所会,万商之渊。列隧百重,罗肆巨千。贿货山积,纤丽星繁。都人士女,棺服靓妆。贾贸墆鬻,舛错纵横。异物崛诡,奇于八方。布有橦华,面有桄榔。邛杖传节于大夏之邑,药酱流味于番禺之乡。舆辇杂沓,冠带混并。累毂叠迹,叛衍相倾。喧华鼎沸,则咙咱宇宙;嚣尘张天,则埃盖曜灵”。商业的发展引起手工业生产的发达。“阛阓之里,伎巧之家,百室离房,机杼相和。贝锦斐成,濯色江波。黄润比筒,¥金所过”。④因此,富商大贾很多。“富先有程郑、郄公,后有郭子平,奢豪杨伯侯兄弟”。⑤另有卓氏,罗褒等家。他们握有很大的经济与社会势
-------------------------
①古诗中有“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
②《华阳国志》卷三《蜀志》。
③《华阳国志》卷三《蜀志》:“成都县本治赤里街,(张)若徙置少城、内城,营广府舍.置盐铁市官井长丞,修整里阓,市张列肆,与咸阳(秦的都城)同制”。
④左思:《蜀都赋》。
⑤《华阳国志》卷三《蜀志》。

力。左思说他们是:“侈侈隆富,卓、郑埒名。公擅山川,货殖私庭。藏镪巨万,鈲摫兼呈。亦以财雄,翕习边城。三蜀之豪,时来时往。养交都邑,结俦附党。剧谈戏论,扼腕抵掌。出则连骑,归则百两”。①工商业的发达,引起人口集中。成都一县有七六二五六户,约有三十五万以上的人口。成都的繁荣具有很大的引诱能力,官吏在死时还叹息:“忝官益土,恨不见成都市”。②成都的盛况可想而知了。
(五)临邛
临邛是因工商业的发达而发展起来的典型城市。公元前3l。年,张仪与张若建“临邛城,周迴六里”时,它还是一个防御西南边地民族的军事堡垒。至秦统一全国,迁卓氏、程郑至此后,铁冶业大盛。他们各用僮八百人(或说千人),“即铁山鼓铸,运筹算,贾滇蜀民”,“富拟人君”。汉文帝至武帝时,冶铜与铸铁业又兴盛起来。《华阳国志》:临邛县,“有古石山,有石矿,大如蒜子,火烧合之,成流支铁,甚钢,因置铁官。有铁祖祠庙。汉文帝时。以铜铁赐侍郎邓通。通假民卓王孙,岁取千匹。故王孙货累巨万亿,邓通钱亦尽天下”。及至西汉中叶,利用火井煮盐的生产事业兴起。同书又记:“时宣帝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又穿临邛蒲江盐井二十所,增置盐铁官”。临邛县是因奴隶制的冶铁、冶铜、铸钱、煮盐等工业及对西南边地民族的贸易而发展起来的城市。它的兴起主要是因生产的发展。
(六)临淄
临淄是早期商业城市之一。战国时,齐地工商业发达。“通鱼
-------------------------
①左思:《蜀都赋》。
②《华阳国志》卷三《蜀志》:“武帝初.欲开南中,令蜀通僰青衣道……。使者唐蒙将南人,以道不通,执令将斩之。令叹曰;‘忝官益土,恨不见成都市’。”

盐之利”,“织作冰纨绮绣纯丽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①农业生产有优越的条件:“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采布帛鱼盐。临淄,亦海岱之间一都会也”。②战国时,“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蹹蹣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袵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③及至汉代,丝织业进一步发展,政府在此设有三服官。丝织业成为普遍化的手工业,以至“齐郡世刺绣,恒女无不能”。临淄的铁工业发达,政府在此设有铁官。大商人很多。刁间用“奴虏”和“桀黠奴”逐鱼盐商贾之利而致富。后来的姓伟,訾亦五千万。临淄人口多。战国时,“临淄之中七万户,……下户三男子,……固以二十一万矣”。④及至汉初,人口十万户,巨于长安(到西汉末才八万户)市租达千金,是工商业繁盛的最好说明。⑤可见,临淄是一个盐铁业与丝织业的生产中心和贩运中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