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41|回复: 0

2018关于经济学的一些设想:从劳动价值论到效用价值论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7-13 10:33: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对劳动的一种深入认识,劳动在个体的累积效应
  
  
  假设一社会只有两个劳动者甲、乙生产一种产品,两人不加任何区别。W是甲乙两人均要求的劳动最低支付曲线,Q是产品的产量,t是劳动时间,BC是现有的劳动生产率。A是一种发明创新的突破,它是某人对现有的生产与技术的掌握与熟练达到一定程度的结果,使得生产率有显著增长。如果没有A,两人的最优支付为E,而现在最优的是,对甲支付D,对乙支付A(设CD=AB),或者二人互换,且要求完成相应的劳动时间。通过这个例子想要说明的是,科技发展进程中的大多数发明与创新是个人的经历,知识与思维的高度凝结,绝不可能分摊给多人完成,且对于个人是具有成本的,但也是可以替代的。
  
  再引入学习效应,假定一项事业可以分成均等的K份加以管理,管理对象只有好坏两种状态,处于好的状态的概率为。,且有很多个相同的管理项目和管理者,管理的需求与供给双方都是完全竞争的(不考虑多层级)。W=kn(k-1+1)1-n[ax+c-b(k-1+1]n,a,b>0,W是每个管理者在相应条件下要求的最低支付,k是本轮管理的规模(用份数表示),k-1是上一轮管理的规模(设k>k-1,k<或=k,当k-1=k时,W=K(ax+c-bK),D是这项管理的需求曲线,S(∑W)是供给曲线。n,a,b的取值在一适当的区间内,可以推知的情况是,这项事业最初是交由K个人管理,最终是由一人管理,∑W终=KnK1-n(ax+c-bK)=K(ac+c-bK)较∑W初=k(ax=c-b)降低了。
  
  二、社会生产的结构
  
  花费在生产资料上的社会劳动时间总是有一个存量,它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科技的新旧更替不断增长,所增加的部分为生产资料存量的增加量。比如,一批投入生产的机器,假定生产规模一直不变,这批机器的数量由于机器的有形折旧一直不断被新投入使用的完全相同的机器弥补而保持不变,可以预见到某一天,由于科技的进步,这批机器由于精神折旧使得其价值几乎为0,不再用于生产,当这批机器全部被回炉炼回钢铁再生产出新式的机器,原来生产这批机器的社会劳动时间因此永远被固存了,而花费在新式机器上的社会劳动时间也成为了新的生产资料存量的增量。
  
  将生产资料存量的增加量与最终产品和服务作为最终产出,而将生产过程中所有用于购买最终产出的支付视为最终支付,将生产维持社会所需的生产规模而需弥补生产资料的有形折旧的部分看作生产相关产出的上部阶段,将销售也纳入生产进程作为生产的下部阶段,可以将社会生产简单地描绘如图。
  
  三、“立体”而非“平面”的交易支付
  
  
  假设某种最终产出的生产过程自上而下自然地分成5个阶段,每个阶段由对最终产出的增值表示,如图。可知连续的生产进程中,除第一阶段外每个阶段都必须先将上一阶段的产品以前面全部阶段的增值量买下,这种购买部分上可以是以商业信用赊购赊销的形式,完成增值后再向下传递;各阶段的产品销售的资金回流与最终支付也会存在负的时间差,也就是说各阶段还要先买下本阶段的部分增值;这样最终产出的价值就被重复核算,所以由于社会分工十分复杂,要完成这个生产进程每个阶段就必须有一笔与最终产出价格和生产规模相适应的货币沉淀下来。无论是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增量的资金和各阶段的营运资金的价值补偿,还是赊购赊销中的商业信用或直接或间接地都是以生产要素未来对各阶段部分增值的索取权为担保的,这里的生产要素一般是指资本或土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