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网站首页
大学课后答案
毕业设计
高中课后答案
初中课后答案
小学课后答案
赞助我们
搜索
搜索
热搜:
物理答案
英语答案
高数答案
线性代数
本版
帖子
答案家
»
论坛
›
毕业设计
›
经济|金融|营销|管理|电子商务
›
2018结果文化到过程文化:循环经济启发五点思考
返回列表
查看:
371
|
回复:
0
2018结果文化到过程文化:循环经济启发五点思考
[复制链接]
7469106
7469106
当前离线
积分
41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积分
41
发消息
发表于 2018-7-13 10:23:48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一、“循环”经济必须要具有国际经济“循环”的观察
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应当说是生态经济理论,循环经济的循环是离不开国际经济生态环境的,被称之为“世界工厂“的中国更离不开国际贸易的大循环。2004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总额高达11548亿美元。从各国之间的进出口贸易收支平衡情况,我国对欧盟和美国处于顺差,而对亚洲周边国家(地区)则处于相当大的逆差。2004年发生了重大变化之一就是日本在持续12年为我国第一大的贸易伙伴后降至为了第三位,欧盟和美国分别成为了我国新的第一和第二位的贸易伙伴,欧盟和美国市场对我国贸易经济的作用日显重要,然而,欧盟和美国政府开始重视了这一趋向,导演出的中欧、中美纺织品贸易争端不过是一个必然的插曲。
另一方面,在大国经济体中,以市场汇率计算的中国贸易依存度为70%多,已经排名世界第一,从结构上看2004年我国出口的机电产品中,高附加值的主要机械设备仍然偏低,日用小五金等小商品还是占有相当比例。在贸易方式上也非常被动,“加工贸易”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达到了47.6%,其中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的55.28%。显然,在“贸易大国”称呼之下、这种“大而不强“的贸易背后存在着的巨大的“循环”性隐忧,这种低质的贸易发展不仅与我国内部本来就太丰富的资源之间构成了日益突出的矛盾同时也正在受到了国际外部的“封杀”。当今各国经济已经进入了全球化的时代,“循环经济”不仅是国内的“循环”必须要具有国际经济“循环”观察。
二、舍“近”求“远”的“循环”模式应该有所改变
值得关注的是东亚的资源贫乏、与我国贸易呈现顺差日本、韩国等“循环经济”的表现,2004年我国已经成为韩国对外最大的投资对象国,日本近年来也加大了在华投资,据我国商务部资料显示,截至2004年10月底,日本对华投资项目累计超过3万个,协议金额650亿美元,实际投入461亿美元。解读这些国家的“行为”应该是十分明了的,毫无疑问,主要是为了解决本国经济发展与资源之间的矛盾。
在这一点上,我国与东亚各国具有极为相似的共同点,而最大不同的是我国是这些在国家的贸易逆差国。不可否认,在这些投资和逆差的作用也在加强我国对欧美贸易顺差的竞争中,扮演着部分支持的角色,对于他们而言更为良性循环的效果是,充分利用了我国经济、技术及资源结构的特征,输入的初级技术/装备和资金加之中国的人力与物质资源,实现着曲线贸易、发展经济的目的,由此不仅转嫁了自身资源的瓶颈,也减少了与欧美贸易的“摩擦”。日韩的等东亚国家(地区)的“成功”经验,对于我国而言,彻底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学习与研究是重要的前提。应该指出的是在学习与研究欧美国家的同时,不应轻视向东亚贸易逆差国家(地区)学习,不仅向跨国企业学习,也应该注重向与我国文化接近的日本、韩国的中小企业学习。美国也是在上世纪80年代向她的最大逆差国学习了许多东西。目前我国偏重欧美忽视日韩的这种舍“近”求“远”的“循环”模式应该有所改变。
三、民营企业比事业体制的单位更具有创新意识
对于我国来说,国际贸易的经济水平比国内的还算是“先进”的,而目前我国能源利用率为33%,每创造1美元国民生产总值,消耗的煤、电等能源是世界平均值的3-4倍,我国的能源浪费是日本的十倍。我国万元GDP用水量是全球平均水平的4倍。由此,大量转移来的低附加值、高消耗、劳动密集型产业给我国带来“繁荣”,更使中国的能源瓶颈进一步紧张,资源危机正在逼近,环境进一步受到破坏。从产业的“循环”经济和中国节约型社会的必然来讲,落实科学发展观,知识、技术的创新能力是推进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关键环节”,而自主创新是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更是企业与政府面对的当务课题。众所周知“自主创新是支撑一个国家崛起的筋骨”。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