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网站首页
大学课后答案
毕业设计
高中课后答案
初中课后答案
小学课后答案
赞助我们
搜索
搜索
热搜:
物理答案
英语答案
高数答案
线性代数
本版
帖子
答案家
»
论坛
›
毕业设计
›
经济|金融|营销|管理|电子商务
›
2018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主要矛盾
返回列表
查看:
334
|
回复:
0
2018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主要矛盾
[复制链接]
4389912
4389912
当前离线
积分
41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积分
41
发消息
发表于 2018-7-12 23:44:49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编者按:“十五”即将结束,“十一五”规划现在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各部门以及科研机构都十分关切的课题。“十一五”规划要以“十五”的现实状况为基础,而现实状况既包括有利条件,也包含不利因素。只有综合考虑这些条件和因素,才能使规划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本文提出的“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长中的十个主要矛盾(本报将分两次于今天和9月3日刊出),对于各地各部门研究和制订“十一五”规划,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最近,中央领导同志多次指出,要正确看待当前经济形势,充分认识做好当前经济工作的重要性,密切关注和认真解决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努力化解经济增长中的主要矛盾,为“十一五”我国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此,必须加强对经济增长中的主要矛盾和若干重大关系问题的研究。
一、经济增长与总量过剩的矛盾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增长困境”,这就是在高增长低通胀的基础上,出现既增长又过剩的局面。
一方面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加快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必须保持经济以较快的速度增长,这是现阶段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必须保持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才能为体制创新和社会进步创造条件,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
但另一方面,经济增长又面临总量过剩的风险,社会生产的主要领域同时存在生产能力过剩的问题,使得经济越是快速增长,总供给能力越增强,总量过剩趋势越明显,由总量过剩累积的问题越突出。与以往情况不同的是,以往的局部过剩,现在则表现为全面过剩;以往的生产能力过剩,现在则表现为总量过剩;以往的短期现象,现在则表现为一种长期持续的现象。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总量过剩问题愈演愈烈,并且呈进一步加剧的趋势。
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已越居世界第六位,制造业总量已居世界第四位,其中172类产品的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今年以来,虽然经过宏观调控的有效调整,但总量过剩趋势却有增无减,据商务部最新调查分析报告显示,下半年全国600种主要消费品中,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有172种,占28.7%;供过于求商品428种,占71.3%,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供过于求商品增加11种,所占比重上升1.8个百分点。
同时,由于近几年部分行业生产能力迅速扩张,在需求趋缓的情况下,供大于求的矛盾开始显现。水泥、电解铝生产能力过剩的问题已经显现,电解铝行业125户生产企业中已经有39户停产,55户净亏损,水泥行业上半年实现利润下降77%。钢铁行业根据上半年粗钢产量计算,我国今年钢产量将突破3亿吨,达到3.32亿吨,比上年增加5900万吨左右,产大于需已成必然。尽管如此,下半年还有新的生产能力投产,这无疑会使产能过剩的问题雪上加霜。此外,还有汽车、平板玻璃、化纤甚至包括电力、煤炭等行业也隐含着这种风险。
中国经济增长的深层次问题是总量过剩问题,由此将导致的通货紧缩将是未来几年我国面对的主要问题。特别是随着我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程度加深,国际市场需求变化和价格波动,对我国产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在产业整体缺少国际竞争力的情况下,这种不利影响将使我国产业发展长期处于被动地位。
分析其原因,一是长期形成的结构不合理在新一轮增长周期被再度强化。就产业结构而言,第二产业过快增长的局面并没有改变,相反表现出加快增长的势头。其中制造业更是一枝独秀,生产能力过剩集中在制造业得以加强。二是结构转换迟缓,新的生产能力大量增加,旧的生产能力没有得到及时淘汰,形成新旧生产能力的叠加。三是重复性投资加剧,越是相对过剩领域越是投资竞争的热点,在市场开放的背景下,外资和民间资本表现出更大的投资冲动,进一步加剧了在这些行业和领域的过剩现象。
要改变这种情况,必须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深化体制改革、促进协调发展上。
二、消费结构升级与经济结构调整滞后的矛盾
随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0美元,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消费结构整体升级并呈多样性变化。但由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相对滞后,结构性不适应的矛盾凸显,并有进一步扩大成社会性矛盾的趋势。
首先从消费来看,随着我国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升级速度加快。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54500户城镇居民家庭抽样调查资料显示,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374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6%,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9.5%,比去年同期增长0.8个百分点。人均消费支出3865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9%,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8.9%,比去年同期增长0.2个百分点。收入的增长推动消费跃上一个新的台阶,社会消费结构将向着发展型、享受型升级,汽车、住房等成为家庭消费的热点。居民的吃、穿、用、住消费向优质、高档化迈进,花钱买健康、买知识、买时间、买时尚、买新鲜成为居民新的消费观念和追求。从今年上半年的消费支出结构来看,增长在前几项的分别是:交通支出增长30.9%、衣着类支出增长15.9%、医疗保健类支出增长15.3%、商品和服务类支出增长15.1%、居住类支出增长9.0%。同时,需求越来越向个性化、多样性发展。
有学者研究认为,目前中国中产阶级以GDP两倍的速度增长,奢侈品消费者已占中国总人口的13%。权威观点认为,中国每年新增2000万具有中等消费水平的人。另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的中等收入阶层人数占总人数的比重从1999年的15%上升到2003年的19%,预计到2020年,这个数字将有望达到40%左右。需求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需求的多样性增长与现有结构水平的差距,形成了这一阶段的供给与需求的主要矛盾。
其次,从经济结构调整来看,近年来虽然我们在经济结构调整上明显加大了力度,但是经济结构的这种调整主要还是“适应性调整”,也就是适应于市场竞争的要求,对经济结构中的明显不合理部分进行调整,以使经济结构与市场经济发展保持大体上相适应。包括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也主要是用新产品代替老产品、用新技术和新工艺代替老设备和工艺。因此,经济结构调整缺乏与消费结构升级的对应性,或者说还没有按消费结构升级的要求积极调整经济结构,经济结构调整明显滞后于需求多样化增长,这样就形成一个需求与增长的落差,适应于需求增长的产业与产品供给不足,而原有结构下的产能和产品大量过剩,造成新形势下的短缺与过剩并存,供给与需求不对称增长,加剧了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性矛盾。
结构问题仍是当前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一方面世界性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在加速,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发展新技术、新产业,转移过时技术和产业,进行产业、技术的整体置换,实现了结构升级。另一方面,我国经济结构整体水平不高,并且还在不断地重复落后。低水平重复建设比比皆是,严重影响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更值得注意的是,在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由于我们过多地承接了发达国家产业和技术转移,事实上是在不断地复制落后,这同样会影响我们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进程。同时,在我国开放过程中,很多产业在大量引进外资的同时,也牺牲了自主品牌和失去自主创新能力。加上我国产业规模结构不合理,产业集中化程度比较低,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等,使得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被严重弱化。
三、“高成长”与“高成本”的矛盾
我国经济发展同时进入“高成长期”和“高成本期”。一方面我国经济仍处在经济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经济仍会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另一方面经济增长的比较优势递减,经济增长的约束条件增加,发展的总成本进一步推升。这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矛盾。
从经济成长趋势来看,决定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因素非但没有减弱,而且得到进一步强化。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对“经济增长前景分析”做出的结论,“十一五”期间以及2010-2020年,我国经济仍将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其中“十一五”期间经济增长速度年均增长8%左右。这一时期经济快速增长的最主要动力仍然是资本的快速积累,其贡献率进一步增强。此外,由于城市化、人力资本投资、经济体制改革以及技术创新等因素,进一步支持经济的快速增长。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深化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进一步解决了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有利于促进经济加快发展的各项政策的出台和落实,将推动全社会的投资发展热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环境。这些因素决定了我国经济会继续保持增长的势头。
但是,也必须看到,受国际国内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总体成本在上升,发展的约束条件进一步强化。
一是比较优势递减,生产要素价格低廉将不再成为优势。发展中国家在增长的初始阶段,主要依赖于劳动力廉价优势和其他生产要素价格的较低价格水平,由此支撑了这一阶段的高增长。但是,现代产业发展已经从大规模生产转向大规模定制,而现代企业竞争也从成本和价格转向核心竞争力。竞争的实质不在于短期的利润最大化,而在于企业的价值最大化并形成持续竞争优势。因此,生产要素价格低廉只能成为一个参考因素,而不是决定因素。事实上,从中国经济发展来看,低工资优势已经开始转化。虽然目前中国劳动力成本在国际比较中仍比较低,如在美国每小时工资约16美元,在墨西哥约4美元,中国约0.50美元。但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东盟一些国家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程度提高,其中劳动力成本优势明显,比我们更具竞争力。如果联系到生产率来看,情况就更加不同。但是考虑到生产率因素,创造同样多的制造业增加值,美国的劳动力成本只是中国的1.3倍。日本,这两个数字是29.9和1.2;韩国分别是12.9和0.8,劳动力成本反而比中国还低20%。
所以,当人均GDP越过一千美元以后,随着收入和福利因素的增加,在比较优势递减的同时,经济增长的成本也在上升,其中占较大比重的是劳动力成本。近年来,在我国GDP构成中,劳动报酬约占到一半,2003年这一比重为49.6%。2003年在我国出现的“民工荒”,导致企业缺工的直接原因就是工资低、待遇差。据广东省工会部门对全省12个城市的调查,民工月工资在800元以下的占总调查人数的48.2%,1200元以下的占78.7%,而同期广东全省在职职工月平均收入为1675元。民工对提高工资的诉求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的事实。说明低工资时代已经过去,这一比较优势至少是在一些发达地区开始逆转。
二是经济增长越来越受到能源资源等因素的制约。经济增长对能源资源的严重依赖,使得这种增长越来越接近资源和环境约束的边界。去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与能源资源紧缺的矛盾十分突出,给社会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带来一定的影响,引发了一定的社会矛盾。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是靠大量消耗能源资源来实现的,20世纪后20年,我国用能源消费翻一番支持了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经济增长中的95%的能源和85%原材料来自于矿物资源,除煤炭及少数小宗矿产资源外,绝大多数资源的人均拥有量,都明显低于主要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从而需要大量进口。据预测分析,我国主要矿产品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呈快速提高的趋势,而且有些品种从自给自足到净进口。以2000年的基础数据为准,预测2010年和2020年主要矿产品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分别为:石油从31%增长到41%、58%;铁从33%增长到34%、52%;锰从16%增长到31%、38%;铜从48%增长到72%、82%;铅和锌从自给分别增长为45%、52%和53%和69%。按目前的增长消耗预测,我国的能源资源将难以为继。以石油为例,据上海社会科学院的一份能源报告称,中国剩余可采储量为23.8亿吨,以目前的产能计算,14年后出现石油枯竭局面。根据国际能源署(IEA)最新估计,如果一切照旧,到2020年,石油外部依赖率将达到75%,而这个数在1995年仅为7.6%。据剑桥能源研究协会的数据显示,中国去年占全球新增石油需求的40%。
此外,土地资源和水资源锐减,已经严重影响到经济发展。我国水资源总量2.8万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目前,我国缺水总量约为300亿-400亿立方米,全国669座城市中有400座供水不足,110座严重缺水。我国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人均耕地只有1.41亩,并且耕地后备资源十分紧缺。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地方用地粗放、浪费,已经造成严重后果,土地承载压力空前突出。我国东部一些省份在率先开放的同时也付出了昂贵的资源代价。如浙江省从1979年到2003年,耕地面积减少了726万亩,相当于2003年全省实有耕地面积的30.4%。森林面积由1995年的639.7万公顷下降到2001年的554万公顷。2003年全省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达231.68亿元,占GDP的2.5%。
为此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整个社会真正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由过去主要靠增加投入、扩大投资规模,生产要素利用效率低,资源和环境的代价大,经济整体素质不高,竞争力不强的粗放式增长,转变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低代价增长。要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推动技术创新,建立节约机制,形成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坚持把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