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94|回复: 0

2018收益递增和马歇尔范式(上)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7-12 23:43: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阿瑟认为存在着两个经济世界,需要我们用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一个是收益递减的经济世界,一个是收益递增的经济世界。由于收益递减和收益递增共同存在与一切行业之中,两种完全对立的收益机制就交织在一起,相互消长,虽然总的来说,收益递减表现为流水线产业的特征,而收益递增则表现为我们一般称之为知识经济的产业特征,(Athur;1996)但我们在行业上,无法准确确定收益递减和收益递增的界限,因为它们相互联系又相互交织;而在时间上,我们也无法确认收益递增是何时发生的,因为收益递增的发生是个渐变的过程。
如果阿瑟的理解是准确的,我们不难看出,经济学将陷入混乱之中。在阿瑟为我们解读收益递增的文章中,(Athur;1996) 混乱就已经出现了。首先,阿瑟说,马歇尔观察到的是“金属矿、苯胺染料、生铁、煤、木材、粗制化学药品、大豆和咖啡”的生产,因而他得出了收益递减的结论;而阿瑟自己观察到的是知识经济,如“药品、计算机硬件与软件、飞船和导弹、电讯设备、生物制剂等等”,于是得出收益递增的结论,但他的清单里缺失了马歇尔以前的英国纺织业,它伴随着工业市场经济的起飞;几乎与马歇尔同时代的美国汽车业,它伴随着机器工业经济的繁荣;与阿瑟几乎同时代的家电产业,它伴随着工业繁荣向世界其它地方的扩展。阿瑟无法界定这些产业是收益递减的还是收益递增的。无论阿瑟的答案是什么,这答案产生的问题一定比它能回答的问题要多得多。其次,阿瑟对马歇尔范式的描述虽然准确,说“它总是保持着一种均衡,因此是井然有序而且可以预测的,适宜进行科学分析;它又是平稳的,因而安全;它改变起来十分缓慢因而是可持续的。不太冒失也不太有利可图”,(Athur;1996)但这种描述显然不适用于从工业革命开始到知识经济出现以前的工业社会,那里面既充满令人激动的经济奇迹,又弥漫着对危机的恐惧和不安。阿瑟的描述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片田园风光。最后,收益方式的变化具有颠覆性的含义,它将导致经济学理论的革命性变化,阿瑟将这种变化描绘成一个渐变的过程,无论对理解收益递减还是收益递增,都将产生理论上的困难。
阿瑟的用意是显然的,他要在保留马歇尔范式的前提下,研究收益递增的经济学。阿瑟明确地说,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经济学世界,需要用完全不同的经济学思维方式,建立两个完全不同的经济学。如果阿瑟成功了,我们就不只是有了两个经济学,因为在阿瑟以前,已经有人建立了第二个经济学,只不过他从来不敢这样说,这个人就是凯恩斯爵士,由他开创的经济学叫做宏观经济学。阿瑟的收益递增经济学,有可能可以达到甚至超过宏观经济学的成就,因为收益递增确实是我们身处的这个市场的一个基本规律。但阿瑟的经济学显然也逃不脱与宏观经济学同样的宿命:与马歇尔结构不兼容。
这就是从阿瑟的努力中引出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只要是研究在工业化市场中观察到的现象或问题,其理论都与马歇尔范式不兼容?
二、问题的关键
阿瑟说,收益递减是流水线工业的特征,收益递增是知识经济的特征,(Athur;1996) 前面说过,这种区分所产生的问题显然比它所解决的问题要多得多,而且这种划分也得不到经济学资源的支持。可以得到经济学资源支持的、更合理的理解应该是,存在着两个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的基本经济机制,收益递减和收益递增;收益递减是土地赋予我们的增长限制,而收益递增是市场的一个内生机制,它是增长的源泉。
1. 关于收益递减
自从威廉.配弟和马尔萨斯以后,经济学家就不太关注土地的作用和限制了,仍然关注这个限制的一般是生态学家。收益递增的巨大成就使经济学家有足够的资本去嘲笑生态学家的杞人忧天。在威廉.配弟和马尔萨斯以后,土地的收益递减限制对于经济学而言,似乎连一个外生变量都算不上。马歇尔关于收益递减的假设,并不是因为他注意到了土地的限制,而是因为他将土地的收益递减限制误读成市场的一个内生机制,于是他将土地的收益递减机制一般化为收益递减机制,变成了市场的一个内生机制,甚至有经济学家分明看到了市场的正反馈现象与马歇尔的预言不符,((Athur;1996。Yang;2000)也仍然不放弃收益递减是市场的一个内生机制。正是由于马歇尔的误读,经济学一边继续蔑视土地的(收益递减)限制,一边用不属于市场的收益递减将市场塑造成一个收敛的均衡模型。对收益递减的怀疑并不是在1990年代才开始的,但“主流”经济学直到1990年以后才开始“允许”收益递增进入经济学的殿堂。经济学的“允许”很可能是与阿瑟同样忽略了土地的作用有关。阿瑟对收益递增和收益递减的区分方式,使他既可以解释市场中实际发生的收益递增现象,又保留了马歇尔范式合法地位,经济学没有理由不接纳他。
马尔萨斯在他的土地收益递减理论中,关心的确实就是土地;而到了马歇尔,以及一直到马歇尔之后的经济学家,讨论土地的收益递减时,关心的却是收益递减,并不是土地,马歇尔需要的是用土地来证明收益递减,证明完之后,收益递减是如何从土地的经济规律转换成市场的一个内生机制,从来就没有人做过任何的详细解释,从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以来,收益递减都是这么证明的。显然,这里出现了一个概念的人为转换。如果要证明马歇尔范式的存在,这个转换就是必需的,((Athur;1999)但经济学有义务明确解释这种转换是如何成立的,但是并没有人这么做过,甚至没有人认为有必要这样做。但是,如果我们对马歇尔范式持一种开放态度,这种转换就可以是不必要的,阿瑟的清单(Athur;1996)告诉我们,在今天的市场中,还表现为收益递减的产业几乎全部是与土地有密切关系的;经济学教科书中所能列出的残存的接近“完全竞争”市场的产业也几乎都是与土地有密切关系的。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发,收益递减很可能仅仅与土地有关,至少这样的假设比其它的假设在理论上的障碍更少,所引起的麻烦也要少得多。
2. 关于收益递增
阿瑟认为,收益递增仅仅是网络时代的经济特征,他开始认为,因为在马歇尔的时代,收益递增还没有出现,所以马歇尔以收益递减为前提建构他的理论架构也是合理的,(Athur;1996)但阿瑟的推理被马歇尔本人推翻了,马歇尔在他的《经济学原理》中至少用了整整一章的篇幅来讨论收益递增,阿瑟((Athur;1999)后来也提到马歇尔本人也注意到了收益递增,但阿瑟并没有解释马歇尔为什么回放弃他注意到的收益递增。在马歇尔的整个著作里,关于经济学规律的精确性的讨论,关于“正常”与非“正常”的理解,都是在为收益递增现象与他的均衡理论不兼容预留空间。他反复强调,长期而言,收益递减总是要发挥最终的作用,他的这个预言无疑是正确的,留下了关于增长的哲学思考线索,但他的本意,重点却并不在这里,他的重点似乎旨在为将收益递增和垄断也能纳入他的均衡结构中提供一个可能性。他明确地说,他希望未来的经济学工具可以解决这个难题。汪丁丁在考察关于收益递增的学术历史时,似乎也倾向于马歇尔没有注意到收益递增,他暗示,“主流”经济学家忽略了早已出现的收益递增观察,(汪丁丁;2002)马歇尔明白无误地说,他不仅注意到了收益递增,他也注意到了收益递增对于均衡结构的破坏性,他还做了努力来消除收益递增的对于他的理论的负面影响,(马歇尔;附录8)但并不那么成功,于是,收益递增就被视为一种不“正常”,被排除在均衡结构之外。伏笔是马歇尔亲自留下的,从此,经济学就成了“例外”百出的经济学,由各种互不兼容、甚至相互冲突的理论共同构筑了经济学的理论大厦。正是马歇尔本人,首先在经济理论中“不允许”收益递增存在。在马歇尔的均衡结构成为经济学的主流以后,收益递增被排除在经济学之外也就不奇怪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