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81|回复: 0

2018“黑板理论”何以风行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7-12 23:39: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科斯认为,新古典经济学或者不说明现实,或者说明不了现实,所以称之为“黑板经济学”。这样的经济学现在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光彩,而不再风行了。但是,在我国有种非常类似于“黑板经济学” 的理论,它远离现实问题,却充斥了报刊讲坛,它丝毫不解决问题却仍然风行无阻。我把它叫做“黑板理论”,本文分析“黑板理论”的产生及风行的原因。
深化认识劳动和劳动价值论是重大理论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实中,科技、管理人员收入过低的问题非常突出,深化认识劳动和劳动价值论就是针对这个问题提出来的,深化认识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近两年来深化认识的结果是什么,解决问题了没有?近两年来经济学家们几乎达成了一个共识,即肯定科技、管理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应当肯定,经济学家们确实付出了很多劳动,在近两年时间内有成百上千人写了成千上万篇文章说明科技、管理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如果在经济研究的范围内做一个流行话语统计的话,科技、管理劳动创造价值的说法肯定是能上榜的。但是,问题在于,它针对的问题是什么,能解决问题吗?
我们认为,肯定科技、管理劳动创造价值没有针对性,仅仅认识到这一点还解决不了科技、管理人员收入过低的问题。要解决他们收入过低的问题就要解决价值量的计量问题,否则解决不了价值量的计量问题你怎么能解决他们收入过低的问题呢?比如说,某一普通车工月工资收入1000元,同一单位的一个科技人员月工资收入1001元。在这里,人们实际上并没有否认科技人员是创造价值的,要不然怎么会给他支付工资,甚至比普通工人还多1元呢?这个事例有些极端,科技人员的收入仅仅多1元,但是实际情况就是这样,你说科技人员收入低不符合事实,但是多得非常有限,微乎其微,远没有反映他们付出的劳动。这里的问题在于给他们的过低,这里的关键不在于他们的劳动创不创造价值,甚至也不在于创造的多不多,而在于多多少,在于数量的计量问题。如果仅仅认识到劳动创造价值,而无法解决价值量的计量问题,那么按照他们的认识还是无法解决科技、管理人员收入过低的问题。比如说,汽车厂的某个车工、某一经营者或科技人员都创造了价值,但是他们分别创造了多少?他们个人不能独立地生产产品,他们创造的价值都凝结到汽车里面去了,从汽车当中计量出某一劳动者创造的价值是办不到的,你可以说科技劳动创造了价值,甚至可以说创造了很多价值,但是究竟创造了多少,你却无法知道。你不知道他创造的价值,怎么能体现出他个人的利益,怎么能解决他们收入过低的问题呢?当然,我们不是说科技、管理劳动创造价值的说法有什么错误,它是符合事实的,因而是正确的,但它没有任何针对性,对于解决现实问题而言是毫无意义的。当然,专利产品是科技人员独立生产出来的,对于专利产品的价值是能够计量的,但是对于专利产品只能说它包含了价值或具有价值,而不能说它创造价值。
现在,经济学家们是一边倒,众口一词,都说科技、管理劳动创造价值,就好象有人在说科技、管理劳动不创造价值似的。实际上,现实中并没有人说科技、管理劳动不创造价值,可以说一个这样说的也没有了。在没有人说科技、管理劳动不创造价值的条件下成千上万遍地说科技、管理劳动创造价值有什么意义呢?这就好象大家都说太阳从东方升起一样(相对于地球的自转),它肯定没有错,但是没有任何针对性,它不过是阐述了大家都认知了的事实而已,这样的说法是没有现实意义的。如果有一个人说太阳是从西方升起的,那么说太阳从东方升起也是有意义的,因为它能够纠正错误认识,确立正确认识。但是,现在一个说太阳从西方升起的也没有,在这样的条件下说从东方升起有什么意义呢?我以为,这是无的放矢。
当然,否认科技、管理劳动创造价值的事确实有过,但那都是过去的事情了。有过的事情不能否认,我们确实贬低过知识分子的劳动。最早可以追溯到孔夫子,他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就是贬低知识分子劳动的。后来,受计划经济体制和苏联经济统计方法的影响,第三产业劳动者创造价值这一点曾经被否定过。再后来,在“极左”思潮泛滥时期知识分子被贬得一文不值了。但是,现如今还哪有人否认知识分子的劳动创造价值了?否认知识劳动创造价值是很久以前的事了,现如今已经没有人否认知识劳动创造价值了,这时候成千上万遍地说知识分子的劳动创造价值有什么意义呢?我看,这好象有点打死老虎的意思。
另外,仅仅这样简单地认定科技、管理劳动创造价值甚至创造很多价值,好象也没有什么说服力,很难叫人相信。我们的理论家们似乎以为,只要反复说就能解决问题,而且以往也确实有过这样的经验,比如大家都说在分配方面要向一线倾斜,后来真的就向一线倾斜了。但是,这样的结论是靠不住的。因为你昨天说一线工作岗位又苦又脏又累,工资应当向一线岗位倾斜,今天又说向二线的科技、管理人员倾斜了,其原因可能是他们操劳、费心、艰难等等,也有一番道理,但是它们之间自相矛盾。一时一个理,究竟应当向几线倾斜,还有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了?这里的理由是可以随意说明的,完全没有一个客观性的标准,这样的说法和做法都是不可靠的,所以今天你能向一线倾斜,同时也就意味着明天又可以向二线倾斜。今天向你倾斜过去,明天再向我倾斜过来,结果是轮番倾斜,翻来覆去,反复无常。这就象家长偏爱自己的孩子那样,今天可以偏向老大,明天又可以偏向老二,偏向谁完全是主观随意的。你可以随意偏向,谁还能信你说的了,这样的说明还能叫做科学的理论说明?我看这不能叫做科学理论,而只能叫做不负责任的主观想象而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