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95|回复: 0

2018“十一五”经济增长十大矛盾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7-12 23:27: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经济增长与总量过剩的矛盾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增长困境”:一方面,我们必须保持经济较快增长,这是现阶段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另一方面,经济越是快速增长,总供给能力越增强,总量过剩趋势越明显,由总量过剩累积的问题越突出。我们现在的过剩是全面过剩、总量过剩,是一种长期持续的现象。今年以来,虽然经过宏观调控的有效调整,但总量过剩趋势却有增无减,据商务部最新调查分析报告显示,下半年全国600种主要消费品中,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有172种,占28.7%;供过于求商品的428种,占71.3%;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供过于求商品增加11种,所占比重上升1.8个百分点。中国经济增长的深层次问题是总量过剩问题,由此将导致的通货紧缩将是未来几年我国面对的主要问题。
    消费结构升级与经济结构调整滞后的矛盾
随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0美元,消费结构整体升级呈多样性变化。但由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相对滞后,结构问题仍是当前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一方面,世界性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在加速,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发展新技术、新产业,转移过时技术和产业,进行产业、技术的整体置换,实现了结构升级。另一方面,我国还在不断重复落后,低水平重复建设比比皆是。在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中,由于我们过多承接了发达国家产业和技术转移,事实上也是在不断复制落后。同时,很多产业在大量引进外资的同时,也牺牲了自主品牌和失去自主创新能力。
    “高成长”与“高成本”的矛盾
经济增长的比较优势递减,约束条件增加,发展的总成本进一步推升。这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矛盾。从中国经济发展来看,低工资优势已经开始转化。虽然目前中国劳动力成本在国际比较中仍比较低,如在美国每小时工资约16美元,在墨西哥约4美元,中国约0.50美元。但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东盟一些国家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程度提高,其中劳动力成本优势明显,比我们更具竞争力。如果联系到生产率来看,情况就更加不同。以1998年为例,美国的平均工资是中国的47.8倍,但是考虑到生产率因素,创造同样多的制造业增加值,美国的劳动力成本只是中国的1.3倍。日本,这两个数字是29.9和1.2;韩国分别是12.9和0.8,劳动力成本反而比中国还低20%。所以,当人均GDP越过1000美元以后,随着收入和福利因素的增加,在比较优势递减的同时,经济增长的成本也在上升,其中占较大比重的是劳动力成本。近年来,在我国GDP构成中,劳动报酬约占到一半,2003年这一比重为49.6%。2003年在我国出现的“民工荒”,导致企业缺工的直接原因就是工资低、待遇差。
经济增长越来越受到能源资源等因素的制约。经济增长对能源资源的严重依赖,使得这种增长越来越接近资源和环境约束的边界。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是靠大量消耗能源资源来实现的,目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占全世界的4%左右,但原煤、钢材、水泥的消耗量分别占全世界消耗量的31%、30%和40%。石油、铁矿石的进口依存度分别达到40%、60%。根据国际能源署(IEA)最新估计,如果保持现在的能源消耗,到2020年我国石油外部依赖率将达到75%,而1995年仅为7.6%。据剑桥能源研究协会的数据显示,中国去年占全球新增石油需求的40%。此外,土地资源和水资源锐减,已经严重影响到经济发展。我国水资源总量2.8万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目前,我国缺水总量约为300亿~400亿立方米,全国669座城市中有400座供水不足,110座严重缺水。我国人均耕地只有1.41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并且耕地后备资源十分紧缺。
    扩大内需与增加外需的矛盾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的立足点,我们必须走内需主导型经济增长道路。当前,内需不足仍是经济增长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消费需求不足。统计表明,2002年至2005年一季度,每年人均消费性支出的实际增速分别是11.4%、8.4%、7.9%和7.2%,消费性支出增幅持续下降。数据分析进一步显示以下几点:
一是投资率过高。据世界银行《2005年世界发展报告》对2003年140个国家和地区统计,资本构成(投资率)占GDP比重全球平均为20%,低收入国家为22%,下中等收入国家为27%,上中等收入国家为18%,高收入国家为19%,我国为42%。
二是城乡居民消费增长速度长期落后于GDP增速。按人均居民消费不变价格计算,1990~2003年我国人均GDP年均增长8.2%,同期城镇居民消费年均增长6.6%,农村居民消费年均增长5.6%,分别比人均GDP增长低1.6个和2.6个百分点。
三是在最终消费构成中,居民消费明显偏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平均消费率(政府和家庭消费)在78%至79%之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最终消费率在80%以上。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也接近80%,而我国的最终消费率仅在60%左右(2002年为58.4%)。国际经验表明,在人均GDP达1000美元左右时,其居民消费一般在60%左右。但2003年我国居民消费率仅为43.4%。
四是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份额持续大幅度下降,从2000年的73%下降到2001年的48%、2002年的40%、2003年的38%和2004年的37%。所以,进一步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必须解决的重大任务。
其次,我国经济对外需的依赖程度,在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长率9.5%中,按支出法口径计算(现价口径),其中有5.7个百分点是外需拉动的。由此,一是加剧经济的外资化倾向。我国利用外资占GDP的比重已超过40%,大大高于其他亚洲国家,日本仅占1.1%。在进出口中,外资企业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55.48%,明显高于其他外向型国家,马来西亚为45%、新加坡为38%、墨西哥为31%、韩国为15%。我国经济中的外资比重逐步上升,甚至在一些领域外资已形成优势,这对于我们扩大内需和加强国民经济的控制力都带来不利影响。
二是提高了我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据WTO和IMF的数据测算,2003年世界外贸依存度(全球进出口总额与经济总量的比率)为45%。我国的外贸依存度由2003年的60%上升到2004年的70%,高出世界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左右。有专家预测,在今后5~15年,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仍会在现有水平上有所提高,如果不考虑外汇变化因素,到2010年将会达到80%以上。我国有些地区还远远超出这个比率,如苏州市近年来经济增长70%以上来自于外商直接投资的贡献,2002年全市外资依存度高达144.8%。
三是所谓“打工经济”的形成。有资料表明,中国本土制造业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从42.1%跌落到26.5%。据摩根士丹利公司的调查,自中国1978年改革以来,美国消费者因购买中国廉价产品而节省下来的金钱高达1000亿美元。1998~2003年,仅童装一项,美国年轻父母就因购买中国货而节省了4亿美元。
四是外需增长的结果起到了拉动别国市场的作用。日本承认“对华贸易支撑着日本以出口为主导的经济恢复,这个形势越来越明显”。韩国对华出口2003年遽增47.8%,占其总出口额的18.1%,中国还占据韩国贸易收支顺差的88.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