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网站首页
大学课后答案
毕业设计
高中课后答案
初中课后答案
小学课后答案
赞助我们
搜索
搜索
热搜:
物理答案
英语答案
高数答案
线性代数
本版
帖子
答案家
»
论坛
›
毕业设计
›
经济|金融|营销|管理|电子商务
›
2018从忠县涂井溪的古盐泉看人工井的早期演进
返回列表
查看:
293
|
回复:
0
2018从忠县涂井溪的古盐泉看人工井的早期演进
[复制链接]
593890
593890
当前离线
积分
41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积分
41
发消息
发表于 2018-7-12 10:57:26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摘; 要:忠县涂井溪是渝东早期人工井——雏形井较集中的地方。雏形井是早期人工井的代表作,它的形成同样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初始到完善的发展过程。本文介绍的杉木井、江心井、高井、箭尾井、涂井,就各有特色,分别呈现出初始、深坑、高围、系统、智慧五种形态,可从中看到人工井起步阶段的演进过程,是对《试论渝东古盐泉向人工井的演进》一文细节上的补充,可视为它的续篇。
;
我在《盐业史研究》2002﹒1 期上发表的《试论渝东古盐泉向人工井的演进》(以下简称前文)一文中,将渝东各种不同形态的古盐井,按其难易程度和发展顺序分为四种基本形态,即第一,自然盐泉(简称原始井);第二,具有萌芽状态的小围子井(简称雏形井);第三,在盐泉周围用泥石砌筑的烟囱井(简称过渡井);第四,人工挖出来的井(简称人工井)。通过对各类井的具体位置和对各种不同的具体研究得出:盐泉在洪水位以上,不受洪水影响者,呈原始井状态;盐泉在洪水位以下且接近洪水线,受洪水影响轻微者,呈雏形井状态;盐泉在洪水位与枯水位之间,受洪水影响不严重者,呈过渡井状态;盐泉在洪水位以下,接近枯水位,受洪水影响严重者,呈人工井状态。本文将重点介绍忠县涂井溪几个雏形井的具体形态,以进一步了解自然盐泉是如何起步迈向人工井的,也算是对前文作某些细节上的补充,可视为前文的续篇。
忠县的雏形井主要集中在涂井溪。涂井溪位于忠县城东北 40 公里,汝溪河下游的涂井乡红赤一组和凤山二组,沿溪河两岸不足一公里长的峡谷地段。汝溪河全长只有 60 公里,源头至涂井仅 54 公里,流域面积才 720 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不到 12 立方米/秒。加之涂井段河流的落差很大,在700余米的地段内,海拔标高由上端的162米,降至下端的140米,落差竟达22米,所以峡谷全由叠水、冲沟、急流组成。大落差形成急流水,致使河床的基岩全部裸露,河床没有沙石沉积,洪水的涨幅甚微,对盐井产生的影响很小,是这里呈现雏形井的主要原因。在卤水成因相同的、地理条件下,峡谷地段因地表岩层被河水切割,岩石的裂隙容易暴露在河床两岸,卤水从河床两岸顺裂隙流出,形成露头泉,并成群体分布。故渝东地区的盐泉,凡呈群体分布的地方,大多数都位于这种地表岩层被河水切割的峡谷地段,如开县的温汤井、万县的长滩井、彭水县的郁山井(此三井均系该处所有盐井的统称)等,都与忠县涂井溪的河岸条件相似。据传涂井溪峡谷内,共有盐井 48 口,现有据可查、记录在案的有 17 口。本文将要推出的是其中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杉木井、江心井、高井、箭尾井、涂井这五口各具特色的雏形井(注:涂井溪的大小盐井,除涂井和高井为人所知外,其余各井知者甚少。故杉木井、江心井、箭尾井是根据井的位置和形态,与史料记载的井名相对应确定的)。前文已经说过,雏形井其实就是盐泉,它与原始井的区别在于:第一、为便于取卤,需要在盐泉的露头处挖一个或圆或方的小坑;第二、为隔开淡水,必须在盐泉的周围加筑小围子。前者虽与原始井有某些相似之处,但人工要素也含在其中,后者更使它完全从原始井中分离出来,这样,人工井的萌芽状态便出现于世,成为人工井的雏形,所以称它为雏形井。雏形井也有一个由初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完善的过程。涂井溪的雏形井,形态十分完备,有初始形态、深坑形态、高围形态、系统形态、智慧形态,可谓品种齐全,是研究自然盐泉如何起步迈向人工井的理想场地。本文选择的五口井,其形态就体现了五种不同程度的发展状况。
初始形态的代表是杉木井。杉木井在高井下方,位于峡谷的上端,距高井约50米。紧挨高井的上游现已修筑了一道高6米的电站水坝,高井正好在坝基的旁边,说明此段河床较平缓,且有较大的落差可以利用。从高井往下,河床是一段长100余米,宽70 余米的平坦基岩,近看则有高低起伏,呈凹凸不平状。再往下是一道5—10米高的台阶,河水至此,形成叠水或瀑布,然后流入不足一公里长的急流峡谷,现在,因上有水坝拦水,中有水渠引水,下有叠岩,所以每当河水降至坝顶以下时,这里便河水断流,河床干涸,河床的真实面目一览无余(见图一)。可想而知,筑坝前,这里在枯水季节时,河水是很浅的,近似于断流时的情况,人是可以在河床上自由行走的。为人们利用这里的盐泉资源,尤其是江心的盐泉资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这不过7000 平方米的平坦基岩上,盐泉从河床两岸乃至江心的多处涌出,但卤水的涌出量都很小。从现场看得出,人们对卤水的采集,有取多少是多少、取一天算一天的心态,报有顺其自然的态度,所以,井的形态非常简单。这就为我们研究人工井初始阶段的发展状况提供了极其可贵的实物依据。从井位看,多数井只能维持季节性的生产,唯有高井和箭尾井的产卤量较高,故井的形态和质量均达到了坚固、持久、耐用的程度,克服了洪水对盐井的干扰。杉木井位于河床中心的低洼处,四周用杉木块做成小围子,故称杉木井。杉木井的形态很简单,是一个直径只有55厘米的小圆坑,坑底深约20厘米,可以用水瓢在坑里舀卤,周围用杉木块围成一圈,木块高出水面12厘米,能阻止淡水的浸入。井的结构和形态虽然简单,亦就地拾取,但它已形成了人工井的初始状态(见图二),标志着自然盐泉已向人工井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常言道:万事开头难,难就难在开头的第一步。有了第一步,就会有第二步、第三步……; 所以,这一步的步幅虽小,却意义重大,为人工井漫长的发展史竖起了第一个里程碑。
深坑形态的代表是江心井。江心井与高井相处在江面的同一横线上,距高井25米,正好在江面的中心部位,故名江心井,其井口位于河床中心一块稍高岩石的斜面上。古人先将岩石的斜面凿成一个直径为87厘米的圆形平面——即井口面,然后在平面的中间向下开凿成一个直径43厘米,深50厘米的筒状井坑(见图三)。井口上面没加围子,但其隔离淡水的效果却好于杉木井,因为杉木井居于河床低洼处,而江心井则位于河床的稍高处,且井壁又是整体岩石,所以它隔离淡水的效果以及坚固、耐用的程度都好于杉木井。从凿井技术上考证,它只是在岩石上凿开一个孔洞,看似非常简单,形态亦接近初始阶段的人工井,似乎只迈出了很小的一步,但细考之,这一步却跨越了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原因在于:它的孔洞较深,要在岩石上往下凿井,必须先要弄清卤源在地表下面的流向及活动规律;其次,要在如此坚硬的岩石上开凿如此规则的井孔,没有坚硬的工具和先进的技术是难以完成的。可见,从人工井的最初阶段发展到这种程度,其间需要何等漫长的过程,便可想而知。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形态接近而时间相差甚远的现象呢?这个问题暂且留待后面去论述。总之,江心井较之杉木井,无论井的形态、质量、功能以及凿井技术和凿井工具等各个方面都优于杉木井,人工要素和技术含量亦大大增加,使人工井在初始状态的基础上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但是,由于它的井口没加围子,不能克服洪水产生的影响,仍然停留在季节性生产的水平上。在洪水袭击面前,显得无能为力,只能顺其自然,所以,它还是一口功能不完善的雏形井,需要有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高井就达到了这种完善的程度。
高围形态的代表是高井,高井因围子最高而得名。它所在的位置,也是在这块平坦河床的基岩上。前文所绘高井水位示意图是在高井被河水淹没时按河床的一般规律绘制的,与河水断流时看到的河床面貌略有出入。河床干涸时看到的高井是在平坦河床右侧,距西岸10米处的位置上。盐泉上面有两层石圈做成的围子,石圈外径75厘米,内径46厘米,壁厚14—15厘米。看上去两层石圈有较大差异,其结合部的粗细不均匀,有明显的对接痕迹,显然是两个不同时期的产物。下层石圈高80厘米,其中30厘米在水坑下,做工粗糙,外壁的垂直度也差,上部井口部位有磨损。说明在未加上层石圈前,已生产了相当长的时间。上层石圈高75厘米,做工精细,磨损也小,形态完整。很显然,两层石圈不是同时安放的。从时间上看,下层较早而上层则较晚,从下层到上层,中间延续了很长的时间。从功能上看,两层石圈也各有侧重,虽然都是隔离淡水,但作用却不一样。第一层石圈只能隔离一般水位的河水,不能阻止洪水的浸入。生产周期虽比杉木井和江心井长,但生产仍然时断时续,只能维持季节性的生产。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卤水的需求量亦不断增加,时断时续地采卤不能满足生产增长的需要。这时,如何克服洪水对生产的影响,以保证全年不间断生产的问题,必将成为当时的主要矛盾。于是,人们在取得前期生产经验的基础上,又在石围子上面加了一道高75厘米的石圈,就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样子。呈现出低围和高围两种井的形态(见图四和图五)。第二层石圈加上后,即便是最高洪水袭来,生产仍可连续进行,这在当地水文条件下,算是彻底战胜了洪水,并达到了安全、永固的程度。至此,人工井的雏形已完全形成,其形态也由初始形态演变到了高级形态,与开县温泉镇的过渡井有某些相似之处,成为雏形井到过渡井这个链条上不可缺少的一环。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