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要]不少学者认为,中国自宋元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基本趋于停滞。然而实际情形并非如此。事实上,14—20世纪中期是中国农业上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全国和粮食生产分别增长了6倍。直到19世纪初期中国的总量仍占世界的三分之一。中国农业之所以能够长期保持较高的生产率在于中国农民能够根据不断变化的人口资源状况和经济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明智的选择。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农业的公社化和化运动之所以不成功,就在于它们是忽略自然、经济等內在条件的要求,一味推行强制性变迁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功经验为诱致性技术与制度变迁提供了新的历史证明。文章最后在对诱致性技术与制度变迁理论作进一步阐释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中国农业的。
[关键词]农业发展;技术创新;制度创新
一、问题的提出
正如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Joseph·Needham)博士所言,直到15世纪中国的科学技术一直保持着一个令西方世界望尘莫及的水平,在农业方面更是如此。中国自古以农立国,中华文明大多建立在农业文明的基础之上。如果说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农业并未明显落后于中国,那么,罗马帝国以后整个中世纪的千余年中欧洲农业进展缓慢,终未超出古罗马的水平,而中国农业则在商周和秦汉的基础上稳步前进,在此后的千余年中代表着世界农业发展的最高水平。
中世纪的欧洲,谷物的播种量与收获量之比大多在1.5~4倍,即使到1800—1820年时,最先进之英国也只提升到11.1倍,法国和西班牙为6.2倍,德国、瑞士等国为5.4倍。而据《氾胜之书》和《齐民要术》的记载,至少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谷物的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少则数十倍多则上百倍。[1]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在农业生产技术方面的这种优势一直保持到了18世纪。因此,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伏尔泰(Voltaire)在其《辞典》(1764)中说:“中国人在和、农业、生活必需的技艺方面已臻完美境地……在这些方面,我们应该做他们的学生。”[2]法国汉学家谢和耐(Jacgues.Gernat)在其《中国史》中也说:“中国农业在18世纪达到了其最高水平。……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欧洲农业显得特别落后。”[3]近代生物科学19世纪才开始取得重大进展。
事实上,中国农业不仅是中华和中华文明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对世界经济与的发展也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贡献。欧洲著名农史学家Paul.Leser曾经指出:“欧洲之农业直到18世纪仍抱残守缺、极为落后。欧洲农业之趋于合理并能逐渐发展,基本上是东亚文化刺激的结果。”又说:“整个欧洲农业变化最重要的起点是18世纪初。究其原因,可能并非象有些人所说的那样,是受古罗马农书的影响,因为它们实际上并不那么重要”。“促成这个变革的动因来自东亚,从而可知现代文化基础的形成归根结底是有所借助于东亚的。”[4]
这一时期传人欧洲的中国农具有曲面犁、扇车、风车、碌碡及园艺上用的人拉辊子等。据B·H·S;yon;Bath考证,中国的耧车是经威尼斯——奥地利——西班牙和法国传人英国的。后经J·Tull改进,成为通行于欧洲18世纪的条播机。这些技术的传入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三圃式农法的废除。Leser进一步指出:“若无18世纪初开始之农业革命,则其后二百年中欧洲人口的增长及其相应之发展,均无可能。我们应为东亚文明提供欧洲近代文化之坚实基础心存感念。”
据Angus·Madison(1990)的研究,直到1820年,中国的经济仍占世界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5]可见在一个传统经济占很大比重的时代,中国凭借其传统优势在世界经济体系中仍然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但可悲的是,自19世纪以后,特别是进入20世纪,中国不仅在近代业方面明显落后于欧洲,作为传统优势产业的农业也逐渐落到了后面。如果说中国人多地少的矛盾妨碍了以节约劳力为特征的机械技术的发展,致使劳动生产率落后于欧美,那么为什么进入20世纪后在节约土地的技术和提高土地生产率方面仍然落到了西方国家的后面?中国并不缺乏对农产品的需求且传统精耕细作农业技术水乎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为什么不能更上层楼,开发出更多新的提高土地利用率与产出率的技术?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必须先分析和比较一下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增长的源泉。
二、农业增长源泉:传统与现代的比较
18、19世纪,欧美多数国家农业生产率与中国相差无几。但今天西欧和美国的作物单产普遍较1800年时翻了5—6倍。在劳动生产率方面,1800年,美国生产2700公斤小麦需要373个工时,劳动生产率与中国相比并无大的差异,但1960年时,生产同样数量的小麦只需10个工时,是1800年时的三十七分之一。
在土地生产率方面,17世纪中期英国每公顷粮食单产为670公斤,大体相当于中国同期的水平,但19世纪后明显高于中国,1850年时达到1880公斤,较1650年时增长了2.倍。1850年,美国粮食单产只相当于同期中国的50—70%,但二战前后逐渐超过了中国的水平。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分异呢?据美者帕维里斯分析,1929—1972年美国农业增长的81%、生产效率提高的71%归功于技术进步。1937—1972年,美国研究和推广中每l美元投入可获得7美元收益。可见,现代农业增长的源泉是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
中国的农业并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15世纪后就固步自封、一成不变。客观地说,中国农业在明清时期仍然有相当快的发展,例如多熟种植的推广与普及、美洲高产作物的引进与、中小型工程的建设、多种经营的高度发展等等。正是因为这些技术的进步使中国在人口翻了6倍的情况下保持了相应的经济增长。
但中国明清时期的增长是沿着一条既定的轨道进行的。在当时的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它已经将其潜能发挥到了极致。在传统农业中,最重要的投入是土地和劳动,这是一种以资源为基础的农业,其他投入物如种子、粪肥等,大多与多劳集约有关,农家自产,很少需要外部投入。现代农业则不同,它需要大量的外部投入,如良种、化肥、农、机械等等。这一切都不是农户自己所能解决,必须依赖外部供给。正是这些因素造成了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在生产力方面的重大差别。例如印度人均耕地数量是日本的6倍,土质也较日本好,但1960年时其单位面积农业产值仅为日本的八分之一。
美国所有投入中外部投入比重的变化情况
年份;1940;1960
投入比重;34;62
瑞典外部投入占农业总产值比重变化情况
年份;1860;1890;1940;1960
比重;5.5;12.0;22.8;39.7
那么,为什么中国就没能及时研发出这些技术和新型投入物呢?要解答这一问题我们必须先对两种技术创新的方式作一比较分析。三、经验型创新与实验型创新
当经验型发明为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式时,人口规模成为技术发明率和技术水乎的决定因素。因为人口多,尝试的机会也多,发明的机率相应增加。与经验型发明不同,实验型发明是近代和现代技术创新的典型方式。这种技术发明源于实验。与经验性发明相比,实验式发明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第一,它有明确的目的性(攻关目标、工作计划、科研项目等等)。
第二,发明活动是一种专业活动(由各种类型和各种层次的机构和组织来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工作)。
第三,高(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活动大多需要相当多的经费投入)。
第四,可控性与可重复性(实验可根据目标和进展情况不断修改和重复进行)。
第五,精确性(研究和实验的精确度非经验性发明所能想象)。
有了科学实验的方法,人口规模对技术发明的约束被解除了,一个发明家在实验室一年的实验可能超过几千个农民或工匠一辈子尝试的机会。
正是因为上述这些区别,现代技术发明与技术创新无论在数量上、质量上、规模上还是在速率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