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42|回复: 0

2018气候变化对历史上农牧过渡带影响的个例研究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7-12 10:44: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提要;本文从北魏平城迁都、元朝中叶岭北地区移民、十二世纪初科尔沁沙地演变、明初兀良哈三卫南迁等四个实例出发,讨论了气候变冷变干时,农牧过渡带变化以及相应的变化现象。可以肯定,气候变化对历史上农牧过渡带变迁的影响是存在的。同时气候变化对农牧过渡带的影响是通过人类社会系统起作用的,不同的社会状态和组合会产生不同的农牧过渡带实况和相应的社会问题。当农耕与游牧民族在农牧过渡带附近对峙时,气候向寒冷方向的变化常常成为社会动荡的触发因素,极端情况下可以产生很严重的后果。
关;键;字:气候变化;农牧过渡带;历史时期;
一,序言
我国北方农牧过渡带是历史时期比较活跃的一个现象,它不光反映了中原汉族农民与北方少数民族游牧民活动地域的交互变化,也反映生活方式以及形态在地域组合上的迁移。如果从其形成的自然条件而言,牧业和本身是依据气候条件差异而形成的,是半湿润地区向干旱过渡地带所背靠的自然条件在社会经济生活上的反映。因此气候变化自然会在农牧过渡带迁移上有所表现。从土地利用和覆盖的角度来看,农牧过渡带的变迁实际上也就是气候过渡地带的土地利用变化,最能反应气候变化驱动下的土地利用变化。
关于中国历史时期农牧过渡带具体位置的变化,已经有过一些研究,文献[3]中也试图从农牧过渡带变化与气候变化的比较,探讨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但目前的研究仅限于现象之间的比较,还缺少从农牧过渡带变迁和气候变化影响的细节来说明其间的相互关系。农牧过渡带毕竟是自然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后果,多种因素变化均可导致不同特征的迁移。本文试图从四个历史实例着手,分析气候变化对不同社会条件下的农牧过渡带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二,个例一:平城迁都与气候变化背景
北魏拓跋氏于天兴元年(398年)正式定都平城(治今山西大同市),并把大同盆地及临近地区划为京邑地区。从天兴元年至皇兴三年(公元398-469年),多次组织成一定规模的移民迁入京邑地区。据近年各种研究的估计迁入人数在100万以上,其中相当部分的是原来农业地区的居民,迁入平城地区后仍从事农耕生产;[,]。孝文帝在太和十七年(493年)把首都迁到洛阳,农业繁荣一时的平城地区就此消寂,直接影响该地区的土地利用和农牧过渡带的位置。在历史学研究的角度下,通常把太和十一年(487年)的平城地区的严重干旱看作是影响迁都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6、]。但该年的干旱实际上是一系列旱灾影响最严重的一年,造成平城地区一半以上的人口外出就丰。表1是该年前后有关干旱情况的主要记载。从表中可见在486-493年间该地区一直处在严重干旱的困扰下,因此,在平城迁都的前期,气候上连续干旱是促使迁都行动的重要条件。
除了干旱问题外,还有气候寒冷问题。图1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每十年记载的寒冷事件,从多项拟合曲线可以知道该寒冷时期由两个冷谷构成(关于该寒冷时期的详细情况将另文专述),而迁都前期正好处在第二冷谷的前沿。此后十年的寒冷事件频率达到高峰,有关严寒霜雪的记载达14次,其中不乏罕见的陨霜事件。如景明元年(500年)六月丁亥(阳历8月1日),和八月乙亥(阳历9月18日)雍、并、朔、夏、汾、司等州大范围异常的暴风陨霜。就在这最冷的十年前,北魏迁都迁都洛阳。这倒不是孝文帝有先见之明,实际上大同一带已经感受到了气候变寒的影响。关于北魏迁都的原因,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得直接了当:“魏主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风沙常起,将迁都洛阳”,高度概括了影响迁都的气候原因。当然气候转向干旱与寒冷不一定是迁都的全部理由,但至少应是一个重要的背景条件。
表1,486~493年北方地区的主要干旱记载
Table;1,;The;main;droughts;in;the;north;of;China;during;A.D.486~493
图1,魏晋南北朝时期寒冷事件的时间分布(图中虚线为多项式值)
Figure;1,;the;temporal;distribution;of;cold;events;during;A.D.;220~580;(the;dashed;line;is;a;multinomial;value;standing;for;a;long;term;changes)
二、个例二:十二世纪初期气候变化与科尔沁沙地
十二世纪初我国气候转向寒冷,关于这个变化的研究结论是比较确切的[、]。但这个寒冷时期在农牧过渡带分期上没有表现[3],主要的原因是有关金代时农牧过渡带资料很少,现有的记载也主要集中在十二世纪末,不足以构造完整的界线。但寒冷气候造成农牧过渡带位置迁移的证据并非没有。从科尔沁沙地的演化过程来看,辽朝在公园907年建国的前后就东拓南扩,在战争中俘获大量的人口迁移到西辽河(包括西拉木伦河、老哈河等)及邻近地区一带进行开垦,据估计仅在近百年的战争中由此而北迁的汉人就达七八十万,而进入西辽河流域的达三四十万,在此设置了大量的州县[]。但到了辽朝的晚期至金代,科尔沁沙地的生态急剧恶化,辽在科尔沁沙地上建立的州城几乎全部放弃,二十余座古城,金代沿用的仅三、四座而已,并且没有一座是州城[]。一种看法是过度农耕造成科尔沁沙地的沙化,但仔细分析,可以发现这个理由并不完全充分。辽代向南扩张的时间是在建国前后的百余年时间,掠夺汉人迁往西拉木伦河一带从事农耕就集中在这个时段里。统和二十二年(1004年),辽与北宋达成澶渊之盟,双方停止战争,此时西拉木伦河流域的州县设置已经基本完成,由此再到科尔沁沙地恶化的时间又有百余年时间。现代草原过度开垦的例子证明,干旱地区的沙化过程在地表覆盖破坏后发展很快[],数年至十余间就很严重,为何辽代科尔沁沙地要在百余年的开垦过程后才发生严重的沙化呢?从当时的州县分布来看,到十二世纪初辽代设置在科尔沁沙地腹心地区的州县很少,仅有乌州、福州和龙化州,在地域分布上很稀疏,人口数量最多只有一、二万人,影响大片土地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过度农耕是造成辽末开始的科尔沁沙地严重沙化的理由并不充分,形成科尔沁沙地严重沙化有另外的主要原因。从北宋末开始的气候变化来看,大观元年(1110年)、政和元年(1111年)和政和三年(1113年)这三年冬天连续的大寒事件标志着气候向寒冷状态的转变,而此时正是科尔沁沙地的恶化之初,两者之间很难说是没有任何成因上的关联。从东北西部沙地古土壤的发育时间来看,第四期的古土壤发育在1.4~1.0;ka;B;P,此后气候开始趋于变干[]。自然信息与文献记载的情况很相近。因此有理由推测,女真人于1115年建立了金王朝,开始了对辽的战争,不久进一步南侵,最终导致北宋的灭亡,酿成1126年靖康之乱后的第三次大移民,这在时间上的先后继承关系,很可能就是成因上的因果关系,很可能是气候的变化促使女真人为了获取新的生存空间,以战争手段来避开自然条件的恶化。再考虑到3兰沃?摇?彩分?液途缚抵?宜?斐芍泄??飞瞎婺W畲蟮囊泼裨硕??⑸?谄?蜃?蚝?涞某跗冢??侵?洳换崾呛芘既坏那珊蟍3、6]。当然这还仅是一个猜想,需要做更多的工作予以证实。三、个例三:十四世纪初气候变寒与岭北的移民
十三世纪末以后气候转向寒冷,在亚热带主要表现为河湖冬季严重冰冻,暖温带农业地区主要表现为霜冻增加,而在农牧过渡带及以北的草原地区主要是暴风雪冻毙牲畜[3]。由此在岭北地区(今蒙古国及以北地区)引起较大影响的社会问题是饥民的流动。至大二年(1309年)初,已经有大量蒙古人流亡到长城一线,“和林贫民北来者众,以钞十万锭济之,仍於大同、隆兴等处籴粮以济,就令屯田”。从安置的措施可知这些蒙古牧民已经丧失了他们原有的生产资料,只能改为屯垦以自救,但史文中没有提到造成直接的原因。据和林省在至大三年(1310年)六月的报告:“贫民迤北而来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