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02|回复: 0

2018环境经营:钢铁企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7-11 20: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钢铁企业是高能耗的典型,其在为经济发展做着贡献的同时,对环境的破坏性也不容小视。论文在深入分析钢铁企业环境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贯彻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环境经营的意识和体系,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等对策,有利于钢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环境经营 钢铁企业 可持续发展
  
  在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类的共同理念的当今世界,先进企业无不实行环境经营。在我国,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已深入人心,成为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导向。因此,我国钢铁企业必须及时引入环境经营体系,这是钢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一、钢铁企业的环境问题及原因分析
  钢铁企业的各个工序都有大量污染物排放:矿石的处理过程中产生各种有害气体和粉尘;制钢工序中产生各种废渣;锻压工序中产生有害废水等。可见,钢铁产业是具有代表性的高耗能产业,对大气环境的污染比较严重。钢铁产业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粉尘
  目前,钢铁厂对大气环境及周边地区最大最直接的影响是粉尘排放。炼铁系统粉尘的排放量占钢厂总粉尘(烟尘)排放量的50%以上。烧结过程的粉尘主要来源于台车下面的抽风系统(占90%以上)。高炉炼铁工序的粉(烟)尘主要来源于高炉上料、煤气放散和出铁场等。目前我国对钢厂粉尘的排放标准是小于每立方米120毫克。提高现有除尘设备的能力,采用高效的除尘系统以及提高作业率是减少粉(烟)尘排放的主要措施。
  2.二氧化碳
  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和煤品质低下客观上决定了钢铁工业二氧化碳排放严重。由于在高炉中采用焦炭熔炼铁矿石的过程中会直接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只有减产时其排放量才可能明显减少,电炉炼钢也是如此。据世界钢协估计,在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之前,全球钢铁业每年产生约22亿吨二氧化碳,其依据是每吨粗钢产生1.7吨二氧化碳,而全球粗钢产量将近1.3亿吨。虽然2006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没有公布,但据2005年的公开数据推算,2006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约在300亿吨左右。基于这一数字,估计钢铁业22亿吨排放量约占2006年全球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7% 。可见,高炉炼铁是二氧化碳的主要源头,因此减少高炉炼铁的能源消耗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手段。
  3.氧化硫
  由于原料条件改善和工艺进步,我国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的每吨钢的氧化硫气体排放量从1995年的9.2kg降低到2005年的2.96kg。但目前国内烧结机基本没有采用烟气脱硫装置。烧结工序的氧化硫气体的排放量占钢厂的60%左右。由于烧结烟气量大,氧化硫浓度很低,处理难度高、处理成本较高。
  4.二恶英
  二恶英是目前已知化合物中毒性最大的物质之一,这类物质既非人工合成,又无任何用途,但进入人体后,不能降解和排出。二恶英已被确认为致癌物,而且具有生物毒性,免疫毒性和内分泌毒性。由于铁矿石中含氯,在烧结过程中会产生有害气体二恶英。钢厂主要是炼钢的电炉和烧结工序产生二恶英。烧结过程的二恶英的排放控制技术有待开发应用。目前我国钢铁企业尚无对二恶英的监测,也无相应的排放标准。
  以上这些污染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这也已经成为业界的共识,多年来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理论上,或是在生产实践上,人们都做了不懈的努力,但为何至今收效甚微,笔者认为其原因不在技术,而是在意识和制度。?在4月9日召开的“2010年全国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电视电话会议上,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透露,去年我国环境污染突发事件数量创历史新高,比上年增长26.6%,其中一半以上是重金属污染事件。由此可以看出,钢铁企业环保意识的薄弱,环境责任的缺失是目前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钢铁企业环境经营体系的建立途径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在经济发展的相当长时期内钢铁需求较大,产量已多年居世界第一,但钢铁产业所取得的成绩在某种意义上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均是粗放发展的结果,事实上,我国钢铁产业的发展质量和和物耗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所造成的环境也越发严重,为了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我们必须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双管齐下,在宏观上加强环境监管的力度,在微观上树立钢铁企业的环境经营意识和体系。
  1.认真贯彻落实《环境保护法》,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环境保护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保证执行的关于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环境法的保护对象是一个国家管辖范围内的人的生存环境,主要是自然环境,包括土地、大气、水、森林、草原、矿藏、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自然历史遗迹、风景游览区和各种自然景观等,也包括人们用劳动创造的生存环境,即人为的环境,如运河、水库、人造林木、名胜古迹、城市及其他居民点等。我国自1973年颁布了《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1979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来,陆续又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1981年)、《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1982年)等相关的保护环境的系列法规和制度。这些制度和法规中都彰显了我国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理念,但正确的理念必须辅之以坚实的制度框架和切实可行的措施,才不至于沦为一句空洞的口号。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两者要做到真正的平衡与协调,国家在宏观上必须进行调控和指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