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老师 发表于 2017-6-13 10:31:50

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发生过“;烛光斧影”;嘛?

在中国古代皇帝们一般在临终前,身边仅有几个贴身大臣,有的皇帝更是暴毙,而身边无一人,所以有些皇帝的临终遗诏不知是真是假!无从考证!更是扑朔迷离!尤其是仅有的几个托孤大臣一旦故去,宫廷内幕就更成为不解之谜了!在没有第一手确切资料的情况下,只有凭“其他”资料来推测其来龙去脉,真真假假,难以琢磨,所以历史上就出现了一些至今还在争论的遗诏真假之谜!
中国古人讲究为尊者讳,同时史学家崇尚秉笔直书,但这两项若并行不悖恐怕难以做到!后人在翻阅官修的史书时,发现有些皇帝在活着的时候,被叙述的详尽周全,有声有色,然而在记述皇帝死亡前后的情形时,文字都很晦涩,或简而不明;或略而不述!尤其是大部分官修史书在皇帝死亡前后的情形叙述上过于“谨慎”!而所谓的“野史”往往记载较为详细,有模有样,真真假假后人更难以分辨真伪?所谓野史,包括当时或稍后的官员的私人笔记,以及民间传说!所以到底是哪一种记载更真实?
一般持谨慎、严谨态度的历史研究者,均以官修史书为依据,“野史’只作为参考,难免有所偏差,所以不能轻易下定论!具有重大疑点及不同记述的帝王死亡案件,皇帝的死亡情节都令后人产生疑惑!这其中尤其以宋朝的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的“突然”暴毙,为典型!就是所谓历史上有名的“金匮之盟”!今天本人所要"“叙述”的就是这桩千年疑案,呵呵,大家给个面子就“凑合”着看看吧!
公元976年10月某日,“黄袍加身”的宋太祖赵匡胤暴崩于万岁殿!次日,其弟赵光义即皇帝位,号为宋太宗!这就是历史上最“扑朔迷离”的一幕!按照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父死子继,长幼有序”的惯例,皇位理应由赵匡胤儿子继承!赵匡胤共有四子,长子德秀、三子德林早夭;尚有二子,燕王德昭和四子德芳,然而匪夷所思的是,皇位没有让赵匡胤儿子继承,反而由其弟弟赵光义即位?是为“太宗”!而且更让人疑惑的是在,太宗赵光义即位三年后,即太平兴国四年,燕王德昭随太宗赵光义征伐幽州回来,后不久就“自杀身亡”;二年后年仅23岁的秦王德芳又“突然”患病而死?这一系列反常现象引起宋朝整个朝廷上下的怀疑,一时间,议论纷纷!为了给这个反常现象,一个“合理”的解释,洗刷太宗赵光义篡位和谋害二位侄子的嫌疑,和安定朝廷上下的人心!
在太平兴国7年(公元982年),由宰相赵普在朝廷上下公开了一个所谓“金匮之盟”?
赵普煞有其事的解释说:太祖传位于光义,是因为赵光义参加陈桥兵变立下大功,而且宋朝之所以能取得政权,也是因为后周皇帝年龄太小,众心不服的结果!所以太祖母亲杜太后临终前,特别嘱咐太祖,死后要传位于赵光义,太祖随即同意?并由我赵普记录下来,藏在这个“金匮”里,太祖死后没有留下遗诏,所以我们就应该按照这个“原定遗诏”办事?!!!这个“金匮之盟”一直为后代历史学家所疑惑,《续资治通鉴》、《湘山野录》等史料中对此事都有“模模糊糊”的记载,至今尚无定论!
“弟继兄位”,本是杜太后的“嘱托”!杜太后并非等闲妇人!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中黄袍加身,做了宋朝开国皇帝后,他心怀忧虑,深谐“为君难”之理!因病去世前,他把自己的一番顾虑变成遗命留给了赵匡胤!他说:正是周世宗立幼子为皇帝,才使得赵家夺了后周的天下,“使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有呼?汝百岁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至广,万几至众,能立长,社稷之福”!赵匡胤顿首曰:“敢不如教”!老臣赵普在场,按杜太后之嘱托,在榻前为约誓书!?
当时宋太祖在世的兄弟有两人,赵光义和赵光美!《宋史》上说,杜太后临终前与宋太祖定下的方针是,赵匡胤死后传位于赵光义,赵光义死后传位于赵光美,然后再由赵光美再传给赵匡胤之子赵德昭?赵匡胤品性孝友,对母命不敢违背,对兄弟更是手足情深!由赵光义继位之事定于北宋开国的第二年,之后,赵匡胤加封赵光义为晋王。任开封府尹,掌管京城,赵光义也知道自己是继承人!而赵匡胤的二个儿子,德昭和德芳却未加封王爵!赵匡胤作为兄长对赵光义的关爱已经到了仁至义尽的地步了!
有一次,赵匡胤注意到晋王府地势较高,用水不便,就亲自从宫中步行道晋王府,指挥雇工将金水河之水引入晋王府的沟渠中,为了这项工程,赵匡胤更屡次临视、督促;赵光义曾得过一场重病,不省人事,赵匡胤急忙奔来探视,更亲自照顾赵光义,从辰时到酉时,也就是从早8点到下午6点,等赵光义清醒了,赵匡胤才还宫!又有一次,兄弟二人在宫中欢宴,赵光义大醉不能乘马出宫。赵匡胤亲自起身送他到台阶,还搀扶着他小心下台阶,更嘱咐晋王府的卫士尽心照料!身为皇帝的赵匡胤还对近臣说:“晋王龙行虎步,必为太平天子,福德非吾所及也”!
赵光义比赵匡胤小12岁,赵匡胤50岁时,赵光义才38岁,接近帝王的平均寿数,而就在这一年,宋太祖赵匡胤“突然”死了,事前没有任何征兆?《续资治通鉴》记载,开宝九年二月十九日,太祖召晋王入宫议事,夜乃退!在此之前,赵匡胤已经患病,曾派内侍王继恩去建隆观,十月二十日,太祖阖然长逝,时在深夜!
不知太祖的遗命还是皇后的自作主张,皇后在深夜派王继恩出宫,召太祖的小儿子赵德芳前来,其意就是命赵德芳在灵前即位!而王继恩并没有按皇后的命令去召赵德芳,王继恩以“太祖传国于晋王之志素定”,乃径趋开封府召晋王!赵光义“闻知噩耗”,大惊,犹豫不行,说:“吾当与家人议之”!进内许久不出,王继恩催促:“事久,将为他人有矣”!当时外面下着大雪,赵光义与王继恩徒步踏雪进宫,在值班房前,王继恩止住赵光义说:“王姑待此,继恩当先入言之”,随同前来的卫官程德元主张:“便应直前,何待之有!”,于是晋王一行直奔寝殿!皇后见王继恩回来,急问:“德芳来邪?”得到的回答是:“晋王至矣”!紧接着看见赵光义进入寝殿,皇后错愕,但皇后很快“明白”过来,遂呼官家,说:“吾母子性命,皆托于官家”?赵光义“流着泪”说:“共保富贵,勿忧也”!紧接着第二天,赵光义即皇帝位,是为太宗!
而《湘山野录》为人们提供了另外一个宋太祖暴毙的版本!:是十月十二日晚,忽然阴霾四起,天气徒变,雪雹骤降,赵匡胤心中顿感不祥,他从太清阁下来,传令守宫的宦官打开端门,急召晋王入宫,当时已是深夜,赵光义入宫后被带入寝殿,太祖与他酌酒对饮,把宦官、宫女都屏于寝殿之外,所以无人目击他们密议的切实情形,近侍宦官只能遥望寝殿的窗台,只见烛影下,赵光义时或避席,这种形体语言是“辞让’的意思,两人继续对饮,直到深夜三鼓时,殿外的积雪已达数寸,殿外的宦官仍注视着室内的动静。
饮罢了酒,太祖拿着御斧,挥了一下,像是碰到什么东西?回首对赵光义说:“好做!好做”!然后解衣就寝,很快传出如雷的鼾声,然而到五更时,一切都“寂然无声”了,此时大家才发现宋太祖已经驾崩了!但是《湘山野录》并未说明这一夜,赵光义是否一直呆在寝殿有没有离开?是不是赵光义最早报出太祖的死讯?这都让人很怀疑!而一切都是那么的按部就班,天亮后,赵光义即位,宣遗诏,大臣们悲伤的瞻仰太祖的遗容,却见太祖玉色温莹如出汤沐?
这就变更让人迷茫,如果说太祖生前始终以赵光义为继承人,为何不按正规仪式立赵光义为“皇太弟”,不论赵匡胤是寝疾而亡或是暴病而亡都可顺理由赵光义即位;如果说太祖临终嘱托皇后召晋王入宫即位,并非赵德芳生母的宋皇后怎敢改变宋太祖的遗命,召赵德芳即位?《宋史》上说;“太祖崩,帝遂即皇帝位”,这个“遂”字意味着赵光义不是受遗诏而即位的,这符合暴崩的情况,未来得及拟遗诏,而《湘山野录》提到的遗诏不知从何而来?《湘山野录》记述的情况本身就扑朔迷离,它没有直接告诉人们赵匡胤死于赵光义的谋杀,看不出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死亡方式?如果是斧头砍,定会血流遍地,面色苍白,何来“玉色温莹如出汤沐”?如果有合作者,则必先策划周密,但从记述上也看不出像策划好的,因此,《湘山野录》只给后人留下了“烛光斧影”的无尽遐想,让后人耿耿于怀却难以下定论,而无法解开!
而宋太宗即位以后发生的一系列事情,更是让天下百姓和后人对赵光义即位的合法性产生怀疑!据《宋史》记载“太平兴国”年间,太祖之子赵德昭因‘恐惧’而自杀,德芳夭亡,太宗之弟,担任太宗即位前开封府尹职务的赵光美很不安,后来试图谋害太宗而未达目的,被告发,太宗从赵普那里看到当年的杜太后,主持制定的关于传位方法的誓书,大为感悟,打算释赵光美无罪?几日后又想以传国于赵光美的意向找赵普商议,而赵普却说:“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误邪”?于是赵光美难逃一死,最终忧悸成疾而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发生过“;烛光斧影”;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