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敏之评“破解《出师表》”
中新网1月30日电香港《文汇报》1月29日、30日连载80多岁高龄的曾敏之先生撰写的《评“破解〈出师表〉”》说,《出师表》为千载名文,具体表现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是不容离开文本,任意虚构的。可是,如今有人妄借炒作翻案以自鸣高。最近对诸葛亮的《出师表》就出现了所谓“存疑”与讽刺。文章摘录如下:
曾游成都,拜谒过诸葛武侯祠。以杜甫的吟咏武侯祠七律一诗参证,不胜感动。诗云: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诗,可说描绘了诸葛亮一幅肖像,也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业,其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更为他写的《出师表》注入使人读了难以压抑泫然欲涕、扼腕叹息之情!
为什么诸葛亮的事迹会盛传后世?因为他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生当汉末天下大乱,群雄割据,世事扰攘,苦了苍生。前途难卜。他以布衣之身,怀管仲、乐毅之才智。为避乱而躬耕隐居于南阳之隆中,以消极的思想感情“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话虽如此,诸葛亮毕竟有抱负、有雄心。胸怀天下,研究世势。是待时而动的。在隐居的岁月中,相与往还的挚友就有崔州平、徐庶,他们对诸葛亮是了解的,期待他有所作为。
当刘备以汉室宗亲,有志于策划军事以澄清汉末大乱,复兴汉室基业之时,但势孤力弱,屡陷于“智术浅短、遂用猖蹶”,因而求贤求助。
就在这样的背景、时势诸种因素之下,徐庶广会见刘备于新野,受到刘备的器重,徐庶就趁机推荐诸葛亮。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刘备当时想由徐庶代邀诸葛亮回来会面。可是徐庶认为“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建议刘备“枉驾顾之”。
于是就有了刘备三枉驾亲顾诸葛亮于隆中草芦,诸葛亮感受刘备垂顾之诚,遂有“隆中对策”而慨然应允出山相助。诸葛亮既怀管仲相齐桓公成就霸业之才自信,也怀春秋战国名将乐毅的军事之智自期,在他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隆中对策”。预见了魏、蜀、吴未来的形势,为刘备策划取得荆益、建立蜀汉,以与曹魏争夺天下。后来局势的发展,果如诸葛亮所期。因此三顾草芦的“隆中对策”成了历史上不可磨灭的真实记载。
可是,如今有人妄借炒作翻案以自鸣高。最近对诸葛亮的《出师表》就出现了所谓“存疑”与讽刺。在一篇题为“破解《出师表》”文章中,作者认为诸葛亮“为加强一己之权威……搬出三顾臣于草芦之中”,是“得意”之笔,引史书企图否定“三顾”这回事。他说“陈寿《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未有言及刘备三顾草芦之事”,但又说“仅同卷《诸葛亮传》有“‘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此十二字”。按逻辑,三顾已由陈寿于传记中明确述及,可证明并非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搬出自炫,而是希望挥师北伐能够克敌制胜、恢复中原、以报答先帝刘备三顾知遇之恩,反映了诸葛亮的忠恳勤恪、贤明正派的性格作风,怎能歪曲为加强表述“开国元勋之功”呢?
“破解《出师表》”不顾引陈寿所撰传记提证“三顾”的事实,仍以《魏略》及裴松之注《三国志》的行文企图证明“存疑”之有据,却又不能为裴松之“后来则推翻自己”、“认刘备曾三顾草芦”的矛盾辩解,徒显卖弄文史之混乱与无知。
“三顾”之于诸葛亮,是他力图以报知遇的平生志愿,直到刘备临终于白帝城托孤更增强了他的受命责任。他在《出师表》中陈词:“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因此他“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并为此立下军令状,若讨贼复兴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但是,在“破解《出师表》”笔下的白帝城托孤,却被描绘为一场斗智斗权术的政变,把诸葛亮的耿耿忠心、崇高形象变成贪生怕死做“抬轿佬”的懦夫!我们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怎样记叙托孤的——
“汉主病笃,命丞相相辅太子,以尚书李严为副。汉主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亮涕泣曰:‘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汉主又为诏敕太子曰:‘汝义德薄,不足效也。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司马光评述“自古托孤之事,无如昭烈之明白洞远者”。哪里有“破解《出师表》”中虚构的场景和把汉主描绘成伪诈的言行!
再看“破解《出师表》”把诸葛亮于北伐出征时向后主刘禅进谏的忠言看作是“垂帘听政”。试想想,后主刘禅当时是十七岁,诸葛亮不负汉主临终之托,特竭尽忠忱辅佐。他不失忠贞之态,有如古代周姬旦之辅佐成王,摄政期间政绩誉满天下,最后还政于成王。在当时,也有猜疑姬且有篡位之图,但事实粉碎了猜疑。因此,后世诗人以诗?其事:“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假使当日身便死,一生真假有谁知。”
诸葛亮受命任丞相,领益州牧。昼夜辛勤,治蜀治军,史家评为“明耻教战”。在他施政取得的效果,陈寿以公正的史笔写道:
“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励,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开诚心,布公道……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诸葛亮励精图治,增强国力以应出师北伐,“两朝开济老臣心”的苦诣真是可表天日。他以前后《出师表》向刘禅提出“亲贤臣,远小人”关于人事安排的的谏议,却被“破解《出师表》”视为诸葛亮“免一旦辞世,持国大权旁落,如此唯亲以用,焉能服众”。其实诸葛亮以贤臣的近忧远虑,看到后主正沉溺于醉生梦死之中,不得不踵武历史上的前贤如萧何推荐曹参以代,有利于国运;不得不以管仲未能向齐桓公荐贤而令竖刁、易牙、开方三鶮臣为患齐国的教训来警惕于心。因此诸葛亮出于谋国之忠,推荐郭攸之、费恻、董允、向宠、蒋琬,并以密表于后主“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诸葛亮于《出师表》中说“今当远离,临表涕零”,表达了这位“两朝老臣”披肝沥胆的忠言。这正是苏洵在《管仲论》中沉痛指出的:“夫国以一人与,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可是,“破解《出师表》”却指《出师表》是“披露诸葛亮的政治野心,以‘相父’威严,逼令刘禅听命,这与曹孟德挟天子以令诸侯何异!”比拟不伦。最后,我想借引金圣叹读《出师表》临表涕零的感受─他认为诸葛亮对刘禅“切切开导,勤勤叮咛,一回如严父,一回如慈妪。盖先生此日此表之涕泣,固自有甚难甚难于嗣主者,而非为汉贼之不两立也。后日杜工部有诗云“干排雷雨犹力争,根断泉源岂天意?”正是此一副眼泪矣。哀哉!哀哉!”
《出师表》为千载名文,具体表现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是不容离开文本,任意虚构的。
南宋诗人陆游有诗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是正确的史论,也是陆游当年蒿目时艰,追怀诸葛亮而发自《书愤》的崇仰之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