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老师 发表于 2017-6-11 11:14:08

西施并未随范蠡隐居

世人大都认为西施在吴国灭亡之后追随越国大夫范蠡携手归隐,这种观点在后世有很多粉丝,比如宋代著名文豪苏轼。但是,苏轼选择相信西施和范蠡泛舟五湖,其实有他自己的原因。而世人也大都出于善有善报的良好愿望。可是,很遗憾,历史的事实并非如此。
在司马迁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提到了范蠡的结局,在吴国灭亡之后,“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范蠡为何给自己取名为鸱夷子皮呢?鸱夷本是一种凶猛的鸟,类似于枭,古人常用鸱夷的皮来制作装酒的口袋。根据司马贞的考证,认为“以吴王夫差杀子胥而盛以鸱夷,今(范蠡)自以为有罪,故为号也”。原来,范蠡给自己取这个怪名字和伍子胥有关。伍子胥是辅佐吴王称霸的功臣,可是因为多次进谏,反对吴王宠幸西施,放纵勾践,而被吴王夫差杀害。吴王杀害伍子胥之后,就用鸱夷的皮制作的口袋装了伍子胥的尸体,扔到了湖里。而范蠡觉得自己在勾践复国的时候,也多番进谏,或许已经得罪了勾践,现在吴国已经被消灭,勾践必然要清算自己,就如吴王在成就大功之后杀掉功臣伍子胥一样。
不过,在司马迁的笔下,并没有提到西施最后如何。反倒是战国时期流行的著作《墨子》当中,有一些痕迹。《墨子·亲士》说:“孟贲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此处的“沉”,当做被沉。也就是说,墨子认为,西施最后的结局是被沉湖。西施本是平定吴国的大功臣,为何最后会被沉湖呢?莫非是在吴国被灭之前,吴王夫差发觉了西施是越国的奸细,抢先杀死了西施?莫非是在吴国灭亡之后,西施被吴人唾弃,被沉湖而死?
在《吴越春秋》当中记载了这样一句:“吴王败,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而终”,这句话透露了两个惊人的事实。
一个是杀害西施,逼迫西施沉湖自尽的不是吴王,不是吴人,而是“越”,而在越国有这个权力的只可能是越王勾践。那么勾践为什么要杀害西施,这个帮助他完成复国大业的有功之女呢?因为勾践要让西施来祭奠“鸱夷”。
而第二个事实,就是“鸱夷”其实是指被鸱夷装着沉湖的伍子胥。
为什么勾践要杀掉西施来祭奠伍子胥呢?这件事情看起来非常荒唐,仔细一想又在情理之中。
在勾践灭亡吴国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呢?是要抹杀当初自己为了灭亡吴国做出的种种见不得光的事情,以树立自己光辉高大的形象。而西施正是灭吴的秘密武器。对于勾践来说,吴国灭亡之后,西施这个武器已经没有继续活命的必要了——世上的美女多了去了,勾践根本看不上西施,何况勾践是何等人!世上有夫差这样爱江山更爱美人的君王,也有勾践这样爱美人更爱江山的君王,甚至可以说,勾践只爱江山,不爱美人。
而且,杀死西施还有一个作用。在吴国人看来,正是西施魅惑吴王,导致忠臣伍子胥被杀,导致吴国衰弱。现在越国消灭了吴国,为了安抚吴人,最好的做法就是找到一个替罪羊,让吴人有一个发泄怨气的对象,而西施就是最好的人选。于是,勾践主动处死西施,向吴人昭示,我勾践对于忠臣伍子胥,是非常怀念的,而对于祸害吴国的西施,毫无眷恋。勾践这么做,很恶心,却很符合他的性格。
在灭亡吴国之后,范蠡曾经劝说和自己共同辅佐勾践的大夫文种,一起离开越国。可是文种自认为对越国有大功,现在正是享受这份功劳的时刻。范蠡说,勾践此人阴险狡诈,只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共富贵!可是文种贪恋富贵,相信勾践,不肯离开,最终被勾践杀害。范蠡早早逃离越国,不知所终,正是明智的选择。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西施并未随范蠡隐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