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老师 发表于 2017-6-11 10:40:12

揭秘真实的刘禅:并不是扶不起的阿斗?

一句“此间乐,不思蜀”让后主刘禅成为了一位名人,也让他成为了众人眼中软弱无能的昏君。但是有些人却不这么认为,刘禅不仅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国君,同时也是在历代亡国之君中年龄最大的,下场也没有很悲惨。若是只凭他的昏庸无能,怎能执政这么久,存活那么久呢?所以,他并不像众人说的愚钝,相反他是一个大智若愚的人。
刘禅从小吃紧苦头,不同于其他的皇室后代。在小沛大败后,刘备受曹操的进攻,丢下家人落荒而逃。那时的刘禅才没几岁,随别人到了汉中,被人所卖。后来关中大乱,刘括逃到了汉中,因为需要奴仆服侍,由他人介绍,刘禅被买去当了书童。后来,在一次他们的对话中,刘括认为刘禅的谈吐不凡,于是将他收为了义子。三年后,刘备夺回了益州,派部下去汉中寻找刘禅。刘禅在刘括那得知了消息之后,便一个人去见了简将军。二人在见面之后,刘禅一一回答了简将军的问题,最后,简将军认为这位侃侃而谈的少年正是当年赵云抱在怀里的阿斗。那时任汉中都督的张鲁,为了讨好刘备,亲自送刘禅回到益州,之后刘备便立刘禅为太子。
从这段少有人知道的史实中,我们可以看出年少时期的刘禅尝过各种辛酸。这段难忘的经历对他的性格特点有很大的影响。小时候经历过的各种遭遇,让他学会了万事要察言观色和学会忍让,对他之后在处理与诸葛亮的关系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刘禅是真傻还是假傻
刘禅其实并不昏庸,也不傻。在面对司马昭提问是否思念蜀国的时候,如果说思念故国,恐怕会惹来杀头的祸害。人又不是草木,怎么可能没有感情,刘禅在蜀地生活了大半辈子,即使他再薄情,对蜀地总归有一些感情,所以在司马昭面前着实演了一场戏。
历代的中国人,多少都有故乡的情怀,尤其是中国人对于传宗接代是非常重视的,刘禅这样做是想保全刘氏的血脉,使得哪天能够东山再起。所以他选择了忍耐,但是忍让却不代表是无能,如果当时刘禅为了一时之气,就回答说思念故国,那他的下场可想而知,可能他的族人也因此受到牵连。
至于蜀汉的灭亡也不能把全部的责任都归结在刘禅一人,蜀汉的灭亡诸葛亮还是要负很大的责任的。首先,诸葛亮和之后的姜维为了完成兴复汉室,多次派兵北征,大大地消耗了兵力和财力,使得征讨的地区人心涣散,民怨沸腾。其次,诸葛亮选择采取强硬严格的法制的措施,在压制一些矛盾的同时又产生了新的矛盾。最后,诸葛亮在处理新旧阶层的方式上也严重侵犯了旧权贵的利益,使得旧权贵对新入主的阶层非常痛恨。刘禅投降魏国并不是没有好处的,至少能让蜀汉的百姓少受一次灾难。当然,那些极力抵抗的君主会受到后人的敬仰,自己获得了一世英名,但是对百姓更多的是灾难。所以,刘禅愿意背负昏君的骂名来保卫百姓的安危,怎能说是昏君的做法呢?
世人受《三国演义》的影响,看待三国时期的人物都多有偏颇。刘禅是三国时期的蜀汉后主,在演义之中,他的形象是庸碌无为的懦弱君主,一生毫无建树,亡国后还在洛阳安逸渡日,对于蜀国毫不怀念。他一直作为历史的反面教材,口口相传于世人之间。
然而刘禅真的如此无用吗?他17岁登基为帝,在帝位42年,是三国时期为帝最久的,就是在中国的封建王朝里,他作皇帝的时间也是排的上数的。在和平时期做一个皇帝都不容易,更不必说是动荡的三国年代。《三国志》记载诸葛亮曾多次夸奖刘禅聪颖智慧,且他在《与杜微书》中也称赞刘禅天资仁敏。诸葛亮自是不必说违心之话,而刘备也不是不会识人之人,他们俩都是有名的政治家,蜀汉政权就是他们两人一手建立起来的。所以刘禅不会是愚笨之人。
刘备去世之后,虽说刘禅继承了帝位,但是蜀国的实际权力还是掌握在诸葛亮的手上。君臣相较,国必伤之。刘禅对诸葛亮的处处相让,不和他争辩高低,不是他懦弱,反之说明了他心志的坚忍。
乐不思蜀,是刘禅被后人批判的最主要的原因。蜀国原本就是三国之间最弱的一个国家,蜀国的国力是年年在后退,亡国是迟早的事,所以他向魏国投降。没有一个在金字塔顶峰做过国君的人会愿意去做人家的臣子,但如果他不降,蜀国会受到更大的伤害。司马昭设了一场鸿门宴,若他不说乐不思蜀,不做出这样的行为,那些蜀汉旧臣们必会遭到司马昭的截杀。说他愚笨,倒不如说他是大智若愚。
刘禅并不昏庸。后人认为刘禅是软弱无能的昏庸君主,有两个很大的原因,一是邓艾兵临城下之时,刘禅没有率领士兵做抵抗,而是接纳了谯周投降的建议,直接导致了蜀汉的灭亡。二是司马昭在宴中演奏蜀中乐曲时,刘禅没有一丝的伤心,还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也。
刘禅十七岁登基为帝,刘备在遗诏之中,嘱咐他诸事都要和诸葛亮讨论,无论政事大小,都要听从诸葛亮的决策。在当时,他实际就是一个傀儡皇帝,手中并无实权。诸葛亮曾经夸他天资仁敏,爱德下士。诸葛亮的形象历来是光明磊落的,所以他不会奉承迎合刘备来说违心之语,由此可见刘禅是聪慧的。所谓“大智若愚”,诠释的最完美的就是他了。若他不聪慧,真有那么昏庸,他如何在帝位达42年;若他不装聋作哑几十年,怎么会有一个平和安祥的蜀汉。诸葛亮在建兴十二年就去世了,剩下30年的君王之路都是刘禅一人走过来的。若真没本事,昏庸无道如何在那么动乱的三国生活下来,怎么在君位之上安安当当地坐着,又怎样让蜀汉百姓生活地安宁。
刘禅的投降与“乐不思蜀”,恰好说明了他胸中有丘壑,心里有百姓。大军进犯,失败是必然的,作为一国君主,并不是只要自己英勇就好,他身上还承担着千千万万的蜀汉百姓的生命,如果不投降,蜀汉必将血流成河。而在司马昭的问话之时,若他表现一丝伤感,必会引起司马昭的戒备,后果不知会怎样。刘禅并不昏庸,反之他聪慧,是真正的心有百姓。只是他生于乱世,身为帝王,手中却无实权,一切只能归于无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揭秘真实的刘禅:并不是扶不起的阿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