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老师 发表于 2017-6-8 14:27:53

天地会与南少林之间有什么关系?

金庸名作《鹿鼎记》,那个善于察言观色、见风使舵的韦小宝,成了反清复明的秘密组织天地会的韦香主。天地会是清代最大的民间秘密组织,会员遍及大半个中国,并远播海外。关于天地会的起源,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认为起源于白莲教,有的认为由民族英雄郑成功创立,起源地点则集中于“闽海一带”。近年来,有关专家学者在福建沿海的考察结果表明,天地会起源于云霄,创始人为提喜和尚。
提喜,一名涂喜,名郑开,乳名洪,排行第二,俗称洪二和尚,乾隆二十六年在漳州府漳浦县高溪庙创立天地会,并于次年开始传会收徒,吸收陈彪、陈丕、破狗脸入会。提喜于乾隆四十四年去世。陈彪又收平和人严烟为徒。严烟后去台湾,发展林爽文入会,发动天地会反清大起义。此时清政府才知道民间有天地会组织。官府从捕获的天地会会员口供及部分会簿中得知,天地会起源于“闽海一带”,于是在漳州、广东潮州、惠州等地大肆搜捕。但终无所获。
乾隆五十七年,天地会会员陈苏老被捕,供出天地会起源于高溪庙观音亭,位于广东省惠州石城县,但后来又改说在博罗县。两广总督邓世勋遍查石城、博罗二县,均无“高溪庙观音亭”,于是便不了了之。事实上,高溪庙位于福建省云霄县东厦乡,嘉庆三年以前为漳浦县辖,故嘉庆以后的天地会秘籍中有“云霄寄迹高溪庙”之说。高溪庙依山面海,地理条件优越,进可从大海脱身,退可于山岭隐踪,至今如是。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提喜原为僧人,是否与南少林有关,颇值得怀疑。当地父老口传,提喜原为少林寺僧。因少林寺遭官劫逃回原籍,乃创立天地会。传统的看法也认为,天地会是一个反清复明组织。其实不尽然,早期的天地会实则是一个互济互助的民间秘密组织,会员入会行“歃血拜盟”式,会员之间皆称“兄弟”,以“开口不离本,出手不离三”、“五点廿一、三八廿一”为会员联络隐语,这是一个以义气为纽带的帮会性质团体。但是,后期(乾隆五十六年林爽文起义)天地会的反清宗旨显得十分突出,咸丰年间天地会内部文献中有关南少林故事的说法,似乎与此有着微妙的联系。
最早有关福建少林寺的记载,始见于清代咸丰年间出现的天地会文献《西鲁序》,谓“少林在福建福州府圃龙县九莲山”。其后无名氏的《洪门秘书西鲁传》,谓少林寺在福州府盘龙县九莲山。近人戴魏光《洪门史》引述《清稗类钞》关于天地会起源文字:“传言天地会之起者,亦近神话。谓在福建福州莆田县九莲山少林寺,地至邃,人亦罕见,伽蓝堂有塔耸峙林间,规模极庄严,相传为达摩尊神所创建,寺僧诵经之暇,恒究心军略武艺焉。”以上史料是目前可考的最早有关福建少林寺的记载,同时也表明,福建少林寺棗南少林之说始出于天地会。 
出于不同版本记载的南少林,都有一个大同小异的传奇故事,大意是清朝康熙时,西藏吐蕃入侵,连将无能,遂张榜求贤,福建少林寺和尚郑君达率128名僧兵应募。
这一时期,南少林传说也开始定型并且在少数文集史志中被引述。这里可以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南少林故事是在天地会内部经过不断加工、改编而成的,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服务组织、教育会众、激发排满情绪。
天地会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下层游民的结社团体,其结社纽带是以拜盟结义等民间常见的大众文化方式进行,因而其组织、管理方式也不离这一特殊的文化范畴。
“火烧南少林”故事的出现,正是为这一特殊的文化背景而创作的。如果我们细加分析,这一故事大体上不离忠君报国反被奸臣陷害,最后被迫走上反抗道路的传统俗文学范畴。
其故事渊源来自于民间口头相传的各种英雄传说和些许的历史真实。譬如,隋末唐初的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之事,在南少林故事中被改编为大破吐蕃大军;《说唐》故事中的“十八条好汉”被增演为十八僧逃至长沙湾;《水浒传》的“五虎上将”成了“南少林五祖”……凡此种种,虽然不是全盘照搬模仿,但其影响可见一斑。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我们国民的学问,大多却实在靠着小说,甚至于还靠着从小说编出来的戏文。”
天地会正是靠着“火烧南少林”这样一类的传说增加组织的神秘性,为其反抗斗争制造舆论。文献记载,清代闽南地区民风剽悍,“漳泉二府,地介海演,民刁欲悍”,“以好勇斗狠为能,毋论秀顽,好学拳棒,创立名会”。
由此可知,清代的福建秘密结社,通常都与民间武术组织有关。“好学拳棒,创立名会”,恰恰证明天地会利用少林武功以扩大影响之实。如果说天地会是一个反清复明的政治团体,那么“火烧南少林”则无疑是一面最好的精神旗帜。
至此,我们大体上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的结论:南少林因天地会而显名,天地会借助南少林而光大。这也许是历史的巧合,却是不争的事实。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天地会与南少林之间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