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以后西安失去全国政治中心的原因是什么
关中丧失全国政治中心,是生态气候、政治军事防御以及经济状况等因素的互相影响的结果。一、生态环境与气候的变化
生态环境与气候是古代都城选址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长安之所以长期作为古代都城,正是由于长安及关中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河流众多,森林茂密,气候较为怡人。然而,长安及关中地区历经数千年的开发,人口大量增加,历史上掀起过一次次土地开发的热潮。关中地区的开发,使之成为 “ 天府 ” ,但同时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历代建都时,往往大兴土木,各项建筑用材和生活、生产燃料的需求大量增加,而这些木材都取之于附近的山林,使森林受到巨大的损失。唐政府曾在东西两京附近盛产木材的地区设置了六监,掌管采伐工作,供应建设所需 。曾有 “ 八水绕长安 ” 美誉的西安水系,在唐代以后也随着环境的恶化遭到灭顶之灾。河流的水量大为减少乃至干涸,水土流失也十分严重,这与秦岭森林的破坏有着一定的因果关系。这种情况导致了长安的环境优势已不存在,从而影响长安政治经济的发展,使其地位逐渐下降。
在气候方面,唐中期以来,西安及关中地区的气候变化较大。唐贞观元年以后,长安地区的气候以寒冬为主,不时有霜雪害稼的现象。北宋时,关中地区气候继续偏凉,旱灾情况,次数甚多。北宋地区的这一凉干气候所引起的灾害致使饥荒时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宋代长安地区的经济的发展。金代前期关中地区气候略有回升,年平均温度略高于现代,是温干型气候。但后期气候又转寒。这种不稳定的气候波动势必对长安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而且金代关中地区旱灾较为严重。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西安及关中地区的生态环境与气候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使其已经丧失原有的环境优势,这势必会影响到后世建都于此。
二、政治及军事上防御的考虑
关中是中原地区通往西北的必经之地,又是西北地区到达中原的门户,能否牢固有效地控制关中,是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很明显,建都关中可以加强政府在西北的防御能力,因为只有把政府机关置于前线,以都城守卫边疆,才能加强边境的防御实力,才不会在战争中掉以轻心。 汉代在都城长安的西北的咸阳原上修建陵墓、设置陵县、迁徙关东富豪 , 唐代也在关中平原的北部,北山脚下依山建陵,究其原因,除了讲求“风水”之外,封锁匈奴、突厥进入关中的交通要道、加强在西北的防御能力是其最重要的原因。明朝皇陵的地址选择在北京西北的昌平地区 , 距离边墙非常之近,就与汉、唐皇室选择陵墓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华民族的祖先崇拜意识使得人们不能容忍祖陵受到丝毫侵犯,保护祖陵也不能有任何懈怠,而把都城和祖陵置于前线,显然可以有效地加强边境的防御能力。这就说明,在西北边境少数民族政治军事实力较强的时期,西北边境多事,各统一王朝为了能够与这些边境政治势力相抗衡,都会建都关中以绾毂西北的门户,就近处理各项征战事务,进行有效的防御和出击。 而到了封建社会晚期,如宋、元、明、清时期,随着我国北部、东北地区的女真族、蒙古族、满族 ( 皇太极时将女真族更名为满族 ) 等政治军事势力的崛起,边境政治斗争的重心已经转移到北方和东北,如果再建都关中则舍近求远,边疆的防御力量会大打折扣。所以政治中心在封建社会后期东移北迁成为必然的趋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