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原理》(吕建军 著)课后习题答案 暨南大学出版社
第一章1、为什么说资源的稀缺性是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答:资源的稀缺性是指相对于人们的无限欲望,在一定时期内,社会资源是有限的,人们不能无偿的随意取用,使用资源必须支付代价,即存在机会成本。经济学就在于解决无限与有限之间的这种矛盾,解决如何是资源使用效用最大化。
2、机会成本概念与一般理解的成本概念有何联系和区别?生产一种有用物品的“机会
成本”与“经济效率”的关系如何?
答:机会成本是指将资源用于某种用途时,所放弃的用途中可能产生的最大收益,即使用资源的代价;而一般概念上的成本是指我们平常所讲的会计成本,即实际耗费。生产一种有用物品的“机会成本”与经济“经济效率”成反向关系。
3、什么是生产可能性边界?借助这一概念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哪些主要的经济问题? 答: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利用现有资源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组合的点的轨迹。生产可能性曲线有助于理解:如何分配资源,如何制定经济政策目标,如何提高生产能力等主要经济问题。
4、什么是经济理性主义?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行为是符合这个原则的,有没有“非理性”或“反理性”行为?自私自利和损人利己是理性的还是反理性的,为什么? 答:经济理性主义是指这样一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人在经济生活中总是受个人利益或利己心的动机所驱使,总能认真地对各种可能的抉择权进行比较,以便找出一个能使他耗费给定的代价取得最大限度的利益的所谓最优方案。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花费一定金钱买进消费品时总力求消费品提供最大效用,厂商经营总力求利润最大;要素出售者提供生产要素则力求收益极大。总之,人们无论从事何种经济活动,都力求能带来最大利益,带来最大限度满足。一切头脑正常的人,即所谓有理性的人都会这样行动,不可能有所谓“非理性”或“反理性”的行为。然而,理性行为不一定是自私自利的,更不一定是损人利己的。因为如果人们不把自私自利和损人利己作为自己行为所追求的目标,而把助人为乐看作是自己行为的准则的话,则自私自利和损人利己就不会成为他们的理性行为。当然,在自私自利或损人利己主义者看来,自私自利和损人利己行为就是理性行为。可谓“宁可我负天下人,不愿天下人负我”,就是这样的人。可见,如果我们说,理性行为不应当是自私自利及损人利己的行为,这种说法实际已经是规范性的而不是实证性的了。因为这种说法实际上己包含着认为自私自利和损人利已是“不好的”、“不应当的”、“非理性的”这样一种价值判断了。
5、既然理性行为无需要完全是自私自利的,为什么经济分析又要假定个人行为的基本动力是追逐个人利益?
答:理性行为无需完全是自私自利的。众所周知,有理性的人的行为可有多种动机,获取个人经济利益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人有理想、感情、信仰、荣誉感、正义感等,这些都会驱使人们从事各种活动,包括经济活动。有时候,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信仰、感情、正义感等,可以牺牲自己物质利益,甚至自己的生命。因此,人不仅可以作为“经济人”而存在,还可以是革命者、教徒、义土等。但经济学假设人只为自己的经济利益而活动和生存,撇开了人类行为的其他动机,以追逐个人利益为个人行为的基本动力,并进而假定人们经济行为准则是既定目标的最优化。例如,消费者行为目标是获得最大限度满足即效用极大化,
**** Hidden Message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