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2743292 发表于 2019-9-23 08:15:19

四川省棠湖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在线浏览

2018年秋四川省棠湖中学高一年级第三学月考试
语文试题
第I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新诗为何处境“尴尬”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从商周的四言,到楚骚汉赋、汉魏乐府、隋唐律绝和宋词元曲,可谓灼灼其华,蔚然大观。千百年前的黄钟大吕,至今犹萦绕在苍穹。然而中国新诗在诞生近百年后的今天,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它既没能与国际接轨,又与中华古典诗词曲赋的优良传统脱节、断裂,割断了传承关系,令广大读者望其兴叹,最后只好弃之而去。中国新诗为何会处境“尴尬”呢?
首先,是由白话新诗至今未能构建审美规范更无法达成审美共识造成的。无论是《诗经》中的“风雅颂”,还是楚辞、乐府、律诗、宋词、元曲……不论其诗体形式怎么演变,但都是讲究韵律的,作品都具有节奏美、旋律美和韵式美。由于白话新诗“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胡适《谈新诗》)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自其诞生以来,便成为其发展的严重弊端和障碍。
其次,是由某些诗人一味地强调诗体形式而忽略主题思想造成的。诗歌是文学形式美的一种体现,但形式美只是诗歌的美丽外衣而已。过分地强调诗体形式,从而否定主题思想的意义,如近年来所谓的技术主义、玄学派、立体主义、构成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等,就像失去了土壤的禾苗一样,必将枯萎。
最后,是由当代诗人在商品经济时代的退缩和自闭造成的。同古典诗词曲赋相比,当代诗歌在题材内容方面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其一,迫于现实社会生存的巨大综合压力和人类因物质文明进步而带来的精神困惑,当代诗歌的内容越来越局限于私人性的东西,正日愈失去处理重大社会题材的艺术能力,这就使得它日愈减少获得公众关注的机会,而只有在少数未被现代社会物质化的心灵当中获得知音;其二,随着诗人们从社会文化中心退却,科技英雄和商业英雄、娱乐英雄取代了艺术家的中心地位,诗歌越来越被推挤到社会的边缘,诗人们成了一个不被社会关注的自我封闭、自我肯定、自我满足、自我安慰、自我陶醉的奇怪群体,这更加加剧了他们的自闭倾向;其三,当诗人们精神的价值已经从崇高、纯洁、美好、自然过渡到了喧嚣、乐趣、庸俗、时尚的方向,于是平庸困扰着诗歌界,诗歌的阵地越来越虚弱。
面对这样的时代背景,中国新诗只有志存高远,发扬其应有的精神文化提升作用,既在主题内容方面深度切入自己的时代,又在诗艺表现方面继承并发扬光大中华传统诗词曲赋艺术,随时代、社会、语言的变化而不断创新改进,让中国新诗界尽快构建审美规范并早日达成审美共识。这样,中国新诗才能够既有技艺的美感,又有时代的气息,还有历史文化的内涵,并因此而融入中华诗歌的历史长河之中,从而有机会成为新时期的经典诗歌作品而流传于世。
(选自《长空诗话》,有删改)
1.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中国新诗处境“尴尬”的原因的一项是
A. 白话新诗至今未能构建审美规范,更无法达成审美共识。
B. 科技英雄和商业英雄、娱乐英雄取代了艺术家的中心地位。
C. 某些诗人一味地强调诗体形式而忽略主题思想。
D. 当代诗人在商品经济时代的退缩和自闭。
2.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中国新诗在题材内容方面的变化的一项是
A. 中国新诗越来越狭隘,不能反映社会的主流。
B. 中国新诗越来越局限于私人性的东西,很少关注社会问题。
C. 近年来出现了技术主义、玄学派、立体主义、构成主义等。
D. 质量上乘的诗歌越来越少,多数诗歌内容平庸。
3.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中华古典诗词曲赋曾经有过许多令人骄傲的绚烂与辉煌。
B. 白话新诗具有极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作者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C. 在当今商品经济时代,能忠实地坚守诗歌阵地的人越来越少,诗歌的发展江河日下。
D. 中国新诗只要注重与时代结合,并继承发扬传统诗词曲赋的艺术,就一定能够改变其“尴尬”处境。
【答案】1. B2. C3. D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解答此题可从文中找到论述中国新诗处境尴尬的原因的相关语段,B项,由第④段可知,该项描述的只是一个客观背景,主要原因在于在这个客观背景下诗人们的自闭。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C项,由第③段可知,不是新诗内容方面的变化,是说新诗形式多样,反映新诗注重形式。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D项,根据文中作者的观点来分析选项的推断是否正确,由第⑤段可知,“就一定能够改变”说法太绝对。
点睛: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再忆萧珊①
巴 金
(1)昨夜梦见萧珊,她拉住我的手,说:“你怎么成了这个样子?”我安慰她:“我不要紧。”她哭起来。我心里难过,就醒了。
(2)病房里有淡淡的灯光,每夜临睡前陪伴我的儿子或者女婿总是把一盏开着的台灯放在我的床脚。夜并不静,附近通宵施工,似乎在搅拌混凝土。此外我还听见知了的叫声。在数九的冬天哪里来的蝉叫?原来是我的耳鸣。
(3)这一夜我儿子值班,他静静地睡在靠墙放的帆布床上。过了好一阵子,他翻了一个身。
(4)我醒着,我在追寻萧珊的哭声。耳朵倒叫得更响了。……我终于轻轻地唤出了萧珊的名字:“蕴珍”。我闭上眼睛,房间马上变换了。
(5)在我们家中,楼下寝室里,她睡在我旁边另一张床上,小声嘱咐我:“你有什么委屈,不要瞒我,千万不能吞在肚里啊!”……
(6)在中山医院的病房里,我站在床前,她含泪望着我说:“我不愿离开你。没有我,谁来照顾你啊?!”……
(7)在中山医院的太平间,担架上一个带人形的白布包,我弯下身子接连拍着,无声地哭唤:“蕴珍,我在这里,我在这里……”
(8)我用铺盖蒙住脸。我真想大叫两声。我快要给憋死了。“我到哪里去找她?!”我连声追问自己。于是我又回到了华东医院的病房。耳边仍是早已习惯的耳鸣。
(9)她离开我十二年了。十二年,多么长的日日夜夜!每次我回到家门口,眼前就出现一张笑脸,一个亲切的声音向我迎来,可是走进院子,却只见一些高高矮矮的没有花的绿树。上了台阶,我环顾四周,她最后一次离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她穿得整整齐齐,有些急躁,有点伤感,又似乎充满希望,走到门口还回头张望。……仿佛车子才开走不久,大门刚刚关上。不,她不是从这两扇绿色大铁门出去的。以前门铃也没有这样悦耳的声音。十二年前更不会有开门进来的挎书包的小姑娘。……为什么偏偏她的面影不能在这里再现?为什么不让她看见活泼可爱的小端端?
(10)我仿佛还站在台阶上等待车子的驶近,等待一个人回来。这样长的等待!十二年了!甚至在梦里我也听不见她那清脆的笑声。我记得的只是孩子们捧着她的骨灰盒回家的情景。这骨灰盒起初给放在楼下我的寝室内床前五斗橱上。后来,“文革”收场,封闭了十年的楼上她的睡房启封,我又同骨灰盒一起搬上二楼,她仍然伴着我度过无数的长夜。我摆脱不了那些做不完的梦。总是那一双泪汪汪的眼睛!总是那一副前额皱成“川”字的愁颜!总是那无限关心的叮咛劝告!好像我有满腹的委屈瞒住她,好像我摔倒在泥淖中不能自拔,好像我又给打翻在地让人踏上一脚……每夜,每夜,我都听见床前骨灰盒里她的小声呼唤,她的低声哭泣。
(11)怎么我今天还做这样的梦?怎么我现在还甩不掉那种种精神的枷锁?……悲伤没有用。我必须结束那一切梦景。我应当振作起来,即使是最后的一次。骨灰盒还放在我的家中,亲爱的面容还印在我的心上,她不会离开我,也从未离开我。做了十年的“牛鬼”,我并不感到孤单。我还有勇气迈步走向我的最终目标——死亡,我的遗物将献给国家,我的骨灰将同她的骨灰搅拌在一起,撒在园中,给花树做肥料。
(12)……闹钟响了。听见铃声,我疲倦地睁大眼睛,应当起床了。床头小柜上的闹钟是我从家里带来的。我按照冬季的作息时间:六点半起身。儿子帮忙我穿好衣服,扶我下床。他不知道前一夜我做了些什么梦,醒了多少次。
一九八四年一月二十一日
注①:1972年,萧珊去世。六年后巴金写了感人肺腑的《怀念萧珊》,记录了妻子在“文革”中因自己而受到牵连,身患绝症得不到及时治疗,最后连诀别的话也没留下一句就离开人世的悲惨遭遇。又经过六年,写下了此作。
4. 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文章第(1)段“你怎么成了这个样子”指的是巴金“摔倒在泥淖中不能自拔,……又给打翻在地让人踏上一脚”后的狼狈。
B. 文中“耳鸣”暗指对亡妻无尽的思念,仿佛妻子的轻声细语一直萦绕在耳畔。
C. 第(4)(8)两段每句话都出现“我”,强烈表达了巴金夜不成寐思念萧珊时内心的郁积。
D. 第(9)段萧珊离家时“急躁”“伤感”和“希望”都与巴金有关。
E. 萧珊故去后,她的骨灰一直放在巴金的卧室里,仍然伴着他度过无数的长夜,可见巴金对萧珊的爱是非常深切、彻底、执着的。
F. 第(11)段说“……悲伤没有用。我必须结束那一切梦景”说明对萧珊的怀念事实上已经成为巴金精神的枷锁。
5. 分析第(10)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6. 本文标题看似平实,其实颇有深意,请对此加以分析。
【答案】4. AF5. 运用排比,突出了萧珊面对丈夫遭遇苦难时的悲痛、哀愁和关爱;“总是”一词强调萧珊这些形象在作者心中的深刻印记,既写出了两人生时相濡以沫,也突出了巴金对萧珊的念念不忘和深切的愧疚。
6. 标题“再忆萧珊”以动宾结构出现,明确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再”是“又一次”、“一再”的意思,是《怀念萧珊》后的又一次抒情,表明对萧珊的念念不忘,奠定了本文的情感基调。“忆萧珊”也是全文的线索,通过回忆亡妻在世时的几个片段,抒发了强烈的思念之情以及要摆脱悲伤、勇敢生活的决心。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A项, “‘你怎么成了这个样子’指的是巴金‘摔倒在泥淖中不能自拔,……又给打翻在地让人踏上一脚’后的狼狈。”错,“这个样子”应指巴金现在思念妻子的样子。F项,“说明对萧珊的怀念事实上已经成为巴金精神的枷锁。”分析不恰当,根据文本应该是说明巴金要摆脱悲伤、勇敢生活的决心。故选AF。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该类型题是对语言的表达技巧、修辞、写作手法及其效果的分析。题干要求“分析第(10)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首先要明确赏析的角度,比如修辞角度、感官角度、遣词造句角度等等。然后在文中找到画线句子进行分析,“总是那一双泪汪汪的眼睛!总是那一副前额皱成“川”字的愁颜!总是那无限关心的叮咛劝告!”,三个“总是”领起的分句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联系上下文可知,画线句是描写萧珊的神态和语言,突出了萧珊面对丈夫遭遇苦难时的悲痛、哀愁和关爱,“总是”一词强调萧珊这些形象在作者心中的深刻印记,既写出了两人生时相濡以沫,也突出了巴金对萧珊的念念不忘和深切的愧疚。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主要是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标题的含义注意从表层和深层分析,此题从字面分析表层含义“再忆萧珊”,“再”是“又一次”、“一再”的意思,“再忆”是《怀念萧珊》后的又一次抒情,标题“再忆萧珊”是动宾短语,明确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巴金对妻子萧珊的怀念。结合文章的内容主旨分析深层含义,“再忆萧珊”主要通过回忆亡妻在世时的几个片段,表明作者对萧珊的念念不忘之情,从而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思念之情以及要摆脱悲伤、勇敢生活的决心。一定注意分析要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
【点睛】文学作品语言考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考查,即理解句意。这个考点是着重在语言的思想性层面的,是对诸如中心句、点睛句、过渡句、矛盾句、哲理句等的表层含义、深层含义或句外意义的分析概括。二是对“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考查,即鉴赏语言。这个考点重在考查对语言的艺术性的理解和把握,是对语言的表达技巧、修辞、写作手法及其效果的分析。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白鹿原上寻找陈忠实
王晶晶
1992年,《平凡的世界》的作者路遥逝世。追悼会上,时任陕西省作协副主席的著名作家陈忠实致悼词:“一颗璀璨的星从中国文学的天宇陨落了!” 二十四年后,陈忠实也告别了人世。
“世间已无陈忠实,天地白鹿魂永存。”白鹿原不仅是陈忠实代表作《白鹿原》的名字,也是确有其实的地名。1942年,陈忠实就出生在这里。在陈忠实去世后的一周,《环球人物》记者辗转于陕西各个追悼陈忠实的地点,最终来到西安东郊的白鹿原上,听白鹿书院副院长邢小利追忆这位文坛之星。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文坛上兴起“文化寻根”的热潮。内陆中心的陕西,尤其关中又处于中心的中心,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近代的兴衰起落,触发了陈忠实的思索与探究。他在西安周边的几个县查阅县志、文史资料,与乡人聊天,查访民间奇闻野史。
1987年8月,与《长安报》编辑、记者李东济闲聊时,他第一次向外人透露了创作《白鹿原》的消息:“东济,你知道啥叫老哥一直丢心不下?就是那垫头的东西!” 关中民俗,亡者入殓,头下要有垫头物。 陈忠实最担心的就是他写不出一部作品来当“枕头”。李东济后来用“豪狠”来概括陈忠实的气性,“因为他写《白鹿原》,使的就是一股‘豪狠’劲”。
那些年,陈忠实一直待在白鹿原上的老家。妻子在西安照顾一家老小,他一人在村里,吃饭只能靠从城里背馍。西安陈忠实文学馆的工作人员权伦告诉《环球人物》记者:“陈忠实这一生,年少时是为读书,把馍馍从乡下往城里背;中年时,为写作,又把馍馍从城里往乡下背。”
1988年4月1日,陈忠实在草稿本上写下《白鹿原》的第一行字。他的整个心理感觉已进入“我的父辈爷爷辈老爷爷辈生活过的这座古原的沉重的历史烟云之中了”。写作的那四年,陈忠实身在老家的白鹿原,心在笔下的白鹿原,穿行于清末、革命、抗日、内战。1992年1月29日,写到1949年,书中的白鹿原解放了,陈忠实自己也解放了。
《白鹿原》快写完时,妻子来给他送蒸馍和擀好的面条,送妻子出小院时,他告诉妻子这些面和馍吃完,就写完了。妻子突然停住脚问:“要是发不了咋办?”他毫不迟疑地说:“我就去养鸡。”
手稿交给出版社的同时,陈忠实也复印了一份送给陕西著名文艺评论家李星。10多天都没消息,陈忠实内心忐忑地进城。李星正买菜回来,见了陈忠实啥也不说,就说到屋里谈,陈忠实被吓着了,从一楼到五楼,一进书房,李星猛然回身,像吼秦腔般说道:“咋叫咱把事弄成了!”当时李星还有三个预言:你不用找评论家,评论家会来找你;十年之内,没有人能超过你;《白鹿原》能得茅盾文学奖。一一应验。
在邢小利看来,《白鹿原》自问世以来能历经二十四年不衰,缘于故事里的“仁”“义”二字。千古文人侠客梦,“他所描写的这个陕西关中平原上的白鹿村,就有‘仁义村’之称。那些仁义古风,是陈忠实这类耕读之家走出来的人的理想,也是这方水土里千百年来最深厚积淀的美德。这才是《白鹿原》的灵魂。”邢小利说。
1996年,陈忠实在清明时写了一首故乡诗:“忆昔悄然归故园,无意出世图清闲。骊山北眺熄烽火,古原南倚灼血幡。魂系绿野跃白鹿,身浸滋水濯汗斑。从来浮尘难化铁,十年无言还无言。”当时的他,已经功成名就,住在省城,但很快厌倦了城市里的喧嚣和龌龊,复归田园,乐于为乡党写对联、当执事先生。他来自乡野,魂也在乡野。
白鹿书院是陈忠实晚年的一个心愿。2002年,他和几位学者讨论问题时,有人提议可以在白鹿原上创建一个书院。2005年,白鹿书院成立,用创办当天陈忠实的话说:“白鹿最终回到了白鹿原上。”如今的白鹿原上,空有房门紧锁的陈忠实故居和清幽空荡的白鹿书院。
对陈忠实,邢小利曾有这样一句极为妥帖的评价:“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儒家士大夫,也不是现代的知识分子。”是啊,八百里秦川上,有一种代代相传的老腔,既不是传统秦腔戏,也不同于现代摇滚,古朴悲壮,粗犷豪放,白鹿原上的陈忠实,就是那一笔老腔。
(摘自《 环球人物 》2016年第13期,有删节)
[相关链接]
①获得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素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背景,细腻地描写了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表现了从清朝末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化。作品浓缩着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具有令人震撼的真实感和厚重的史诗风格,被誉为一部“民族秘史”。
②陈忠实语录:“人生最痛苦最绝望的那一刻是最难熬的一刻,但不是生命结束的最后一刻;熬过去挣过去就会开始一个重要的转折开始一个新的辉煌历程。”
7.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个世纪80年代“文化寻根”热潮的大背景、关中历史文化积淀和近代兴衰起落,触发了陈忠实思索探究并催生《白鹿原》的创作。
B. 陈忠实创作《白鹿原》,从下笔前的素材准备、小说构思到圆满落笔,历时四年,过程艰辛,作品几经退稿才得以问世。
C. 《白鹿原》浓缩着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书中的仁义古风彰显了一方水土最深厚积淀的美德,也是作者这类人的理想追求。
D. 《白鹿原》中的白鹿原是确有其实的地名,它既是陈忠实出生之地,也是他笔下的神奇世界,更是他晚年的牵挂。
8. 下列对陈忠实创作和性格特点的分析和评价,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陈忠实与人闲聊时担心自己写不出一部当“枕头”的作品,但凭“豪狠”劲完成了垫棺作枕的《白鹿原》,有着文人的独特气性。
B. 从陈忠实在草稿本上写下《白鹿原》第一行字开始,李东济就断定这部长篇小说会成为当代文学史上的扛鼎之作。
C. 文艺评论家李星有关《白鹿原》的一系列言行和三个预言的应验,从侧面衬托出该书的非凡价值和陈忠实的拔萃才华。
D. 在白鹿原上成功地创建白鹿书院,了却了陈忠实晚年的心愿,他当天的讲话反映出一个文人对白鹿原的特殊挚爱。
E. 文章结尾一句:“白鹿原上的陈忠实,就是那一笔老腔。” 这是陈忠实一生心系白鹿、恪守传统、淡泊名利的真实写照。
9. 《白鹿原》能够成功问世且获得大奖,除了作者的深厚功底、文学才华,还有哪些重要因素?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答案】7. B8. BE
9. ①准备充分,水到渠成。从文史资料到奇闻野史,陈忠实广泛搜集,长期积累,素材丰富,数年构思写稿,偶然得之。②远离尘世,潜心写作。陈忠实远离西安,拒绝喧嚣,一人在村,不畏煎熬,凭“熬过去挣过 去”的豪狠劲,致力创作。。③题材独特,内涵深沉。《白鹿原》聚焦“关中平原”,描绘“历史烟云”画卷,展现历史变化,题材别致,意蕴丰厚。④立意高远,风格厚重。《白鹿原》生动地褒扬了 “仁义古风”、千年美德,形象地诠释了“民族秘史“,古朴、悲壮。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理解散文作品的内容,语言,表现手法,散文主旨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首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作品内容及主旨。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B项,“作品几经退稿才得以问世”无中生有。这部作品是初投便问世。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出对陈忠实创作和性格特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项。考查学生对人物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中对陈忠实的介绍和评价,尤其是关于创作和性格特点方面的。B项,“从……开始,李东济就断定……”说法无中生有。第四节提到陈忠实写作前曾和李东济透露过创作《白鹿原》的消息,李东济当时也并不知这作品会成为当代文学史上的扛鼎之作。作品都没见着,怎能妄下结论?E项,“是陈忠实一生心系白鹿、恪守传统、淡泊名利的真实写照”,曲解文意。文章结尾句“白鹿原上的陈忠实,就是那一笔老腔”,是想表达陈忠实是八百里秦川上,代代相传的老腔,古朴悲壮,粗犷豪放。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回答《白鹿原》能够成功问世且获得大奖,除了作者的深厚功底、文学才华,还有哪些重要因素。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归纳概括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文中第三节讲了他从文史资料到奇闻野史,陈忠实广泛搜集,长期积累,素材丰富,数年构思写稿,表明他准备充分,水到渠成。第五节写陈忠实远离西安,拒绝喧嚣,一人在村子里安心写作,他身在有股豪狠劲。从文后的相关链接一,可以总结出,《白鹿原》题材独特,内涵深沉。第九节,通过邢小利之口,评价了《白鹿原》褒扬了 “仁义古风”,形象地诠释了“民族秘史,立意高远,风格厚重。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邓训,字平叔,南阳新野人,大司徒禹第六子也。少有大志,不好文学,禹常非之。显宗即位,初以为郎中。训乐施下士,士大夫多归之。
永平中,理虖沱、石臼河,从都虑至羊肠仓,欲令通漕。太原吏人苦役,连年无成,转运所经三百八十九隘,前后没溺死者不可胜算。建初三年,拜训谒者,使监领其事。训考量隐括,知大功难立,具以上言。肃宗从之,遂罢其役,更用驴辇,岁省费亿万计,全活徒士数千人。
章和二年,护羌校尉张纡诱诛烧当种羌迷吾等,由是诸羌大怒,谋欲报怨,朝廷忧之。公卿举训代纡为校尉。先是小月氏胡分居塞内,胜兵者二三千骑,皆勇健富强,每与羌战,常以少制多。时迷吾子迷唐,来至塞下,未敢攻训,先欲胁月氏胡。训拥卫稽故,令不得战。议者成以羌胡相攻,县官之利,以夷伐夷,不宜禁护。训曰:“不然。今张纡失信,众羌大动。原诸胡所以难得意者,皆恩信不厚耳。今因其迫急,以德怀之,庶能有用。”遂令开城及所居园门,悉驱群胡妻子内之,严兵守卫。羌掠无所得,又不敢逼诸胡,因即解去。由是湟中诸胡皆言汉家常欲斗我曹今邓使君待我以恩信开门内我妻子乃得父母咸欢喜叩头曰唯使君所命。训遂抚养其中少年勇者数百人,以为义从。
羌胡俗耻病死,每病临困,辄以刃自刺。训闻有困疾者,辄拘持缚束,不与兵刃,使医药疗之,愈者非一,小大莫不感悦。迷唐伯父号吾乃将其母及种人八百户,自塞外来降。
永元二年,大将军窦宪将兵镇武威,宪以训晓羌胡方略,上求俱行。训初厚于马氏,不为诸窦所亲,及宪诛,故不离其祸。
四年冬,病卒官,时年五十三。吏人羌胡爱惜,旦夕临者日数千人。羌俗父母死,耻悲泣,皆骑马歌呼。至闻训卒,莫不吼号,或以刀自割,又刺杀其犬马牛羊,曰:“邓使君已死,我曹亦俱死耳。”遂家家为训立祠,每有疾病,辄此请祷求福。
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拜训谒者       拜:授予官职B. 更用驴辇      更:改换
C. 原诸胡所以难得意者   原:原来D. 悉驱群胡妻子内之内:通“纳”,接纳
11. 对文中加粗部分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是湟中诸胡/皆言汉家常欲斗我曹/今邓使君待我以恩信/开门内我/妻子乃得/父母咸欢喜/叩头曰/唯使君所命
B. 由是湟中诸胡皆言/汉家常欲斗我曹/今邓使君待我以恩信/开门内我妻子/乃得父母/咸欢喜叩头曰/唯使君所命
C. 由是湟中诸胡/皆言汉家常欲斗/我曹今邓使君/待我以恩信开门内我妻子/乃得父母/咸欢喜叩头曰/唯使君所命
D. 由是湟中诸胡皆言/汉家常欲斗/我曹今邓使君/待我以恩信/开门内我/妻子乃得/父母咸欢喜/叩头曰/唯使君所命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邓训恩施异族,深受爱戴。羌胡人生病时,邓训找来医生为其治病,羌胡之人非常感动,前来归顺;邓训死后羌人为之立祠。
B. 邓训必系百姓,治理有方。肃宗任命邓训为谒者,派他监理漕运,邓训知道这件事难以成功,上报皇上,肃宗听从他的意见停止了漕运,因此保全和救活了服役的几千人。
C. 邓训深明大义,以德立信。羌入迷吾的儿子迷唐为父报仇心切,欲胁迫小月氏胡人一起攻打邓训,在这关键时刻,邓训力排众议,下令打开城门并敞开家门,放胡人进城,派重兵保护。
D. 邓训少有远志,礼贤下士。邓训是东汉官员邓禹的六儿子,他年轻时有远大志向,但他不喜欢文学,父亲并不责怪;邓训喜欢施恩于人,士大夫大多归依他的门下。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因其迫急,以德怀之,庶能有用
(2)训初厚于马氏,不为诸窦所亲,及宪诛,故不离其祸。
【答案】10. C11. B12. D
13. (1)现在趁他们处境危急,用恩德来安抚他们,可能(或希望)会有用处。
(2)邓训当初和马氏交情深,不被窦氏族人亲近,到窦宪被杀时,他因此没有遭受祸患。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推断的能力。文言实词大多一词多义,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C项,原,推究的意思。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 “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要特别注意。“皆言”意思是都说,后面要断开;“汉家”“邓使君”分别是所在句子的主语,“今”是句前的时间状语,因此“汉家”和“今邓使君”前要断开;动词“开门纳”前面省略的主语是“邓使君”,因此前面要断开;“乃得父母”前面省略的主语是“我”,指代诸胡;“曰”后面必须断开。
点睛:断句首先牢记一个前提―――领会大意。要通读全文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断句的常用方法主要有:(1)善用标志性词语断句,比如句首发语词、句尾语气,对话标志词(如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字),抓住了它们,也就抓住了一些捷径或诀窍。(2)结合章法结构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而“分承”或“分说”部分,又多用对称句式,形成并列、排比。(3)了解固定结构断句,固定结构是文言运用中逐渐形成的凝固的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关系,每一种固定结构都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围,熟悉每种固定结构的常规形式,有助于其前后句子的断开。这些特点,均有益于断句。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D项,“父亲并不责怪”,判断有误,语境是“禹常非之”。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该题第一句中,因。趁着、趁机;以,用;庶,可能、或许。第二句中,厚,和……交情深;训初于马氏,状语后置句;不为诸窦所亲,被动句;离,罹,遭受的意思。这些词句都是翻译的关键处,要用心翻译。翻译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流畅。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西江月题溧阳三塔寺
张孝祥①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
【注】①张孝祥,南宋词人。积极主张收复中原,却屡遭排挤。词中的“湖”即江苏溧阳的三塔湖,湖边有寒光亭。
14. 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问讯湖边春色”写作者重游三塔湖如遇故人,故而问候湖边的春色。
B. “重来又是三年”写出两次游湖相距的时间,表达了故地重游的感慨。
C. “东风吹我过湖船”,写东风浩荡,吹着我的小船,表现了东风的强劲。
D. “杨柳丝丝拂面”写湖边的柳条被风吹动,拂过脸庞,给人轻柔之感。
15. 结合全词,说说“此心到处悠然”中“悠然”二字所蕴含的情感。
【答案】14. C15. (1)看惯世事后的无奈、淡漠。“世路如今已惯”,表明作者经历世事,对世事俗务、功名富贵等看得很淡薄了,心境就有了淡漠和超然。(2)欣赏美好的春光而带来的愉悦怡然。上片写重访三塔湖,观赏优美的自然景象,下片流露出对世事尘俗的厌恶,“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进一步描写自然美景,这种“悠然”代表着返归大自然的舒适和愉快。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语言的能力。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语言、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C项,说东风“浩荡”“强劲”错误,选项对诗歌的语言理解有误,从前后诗句来看,“东风”句,表现的是春风的轻柔、友好。故选C。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此类试题要在理解诗歌的内容的基础上,抓住意象、情语进行答题。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结合全词,说说‘此心到处悠然’中‘悠然’二字所蕴含的情感。”,题目很明确,就是分析诗句中“悠然”二字所蕴含的情感,指出答题范围是全词。要先理解“悠然”的意思,联系上句可知悠然是指看惯世事后的无奈、淡漠。接着分析诗歌内容,这首词上片写景,写作者重访三塔湖,观赏优美的自然景象,下片抒情,“世路如今已惯”句,表明作者经历世事,对世事俗务、功名富贵等看得很淡薄了,从中流露出对世事尘俗的厌恶,“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句进一步描写自然美景,这种“悠然”代表着返归大自然的舒适和愉快。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寻梦?撑一支长篙,___________________。(徐志摩《再别康桥》)
(3)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______________。(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4)《荆轲刺秦王》易水送别一段,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众宾客的愤怒和同仇敌忾。
【答案】(1). 挥斥方遒(2).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3).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4). 士皆瞋目(5). 发尽上指冠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方遒、漫溯、淋漓、瞋目、指冠。
第II卷 表达题(7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课堂讨论问题,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 但要认真思考,不能随便信口开河。
B. 将我摹写的《兰亭集序》挂在你家里,既彰显了主人的文化品味,又增加了居室的艺术气息,定会令你蓬壁生辉。
C. 初春的校园,篝火晚会上,大家陶醉在这春意阑珊的氛围中,有的在唱着,有的在跳着,有的在谈着,欢乐围绕在每个人的身边。
D. 这些战士虽然远离家乡,远离繁华,每天过着艰苦单调的生活,但是他们一个个甘之若饴,毫无怨言。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重点考查词语(成语)的辨析和修改。本题要求选择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 A项,信口开河:比喻随口乱说一气。指说话没有根据;不可靠。信口:随口;开河:说话时嘴唇张合。与前文“随便”重复,故错。B项,蓬壁生辉:指某事物或人使寒门增添光辉(多用作宾客来到家里,或赠送可以张挂的字画等物的客套话)。是谦词,用来指你不得体。C项,春意阑珊:形容春天就要过去了,与“初春”语义矛盾,故错。D项,甘之若饴:指为了从事某种工作,甘愿承受艰难、痛苦。符合语境。故选D。
18.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当今世界自主知识产权所占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发展水平的标志,而科学技术进步与否是国家富强的标志。
B. 在这部作品中,并没有给人们多少正面的鼓励和积极的启示,相反,其中一些情节的负面作用倒是不少。
C. 强强联合制作的大戏,让人们不仅看到了中国戏曲在现代化方面取得的可喜成绩,而且看到了中国戏曲的整体进步。
D. 七彩瀑布群位于香格里拉县尼汝村的一个群山深处,一条名为尼汝河的高原融雪河流和陡峭的山峰共同造就了这一旷世奇观。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本题中,A项,“而科学技术进步与否是国家富强的标志。”两面对一面搭配不当,应改为“而科学技术进步是国家富强的标志。”。B项,缺少主语,把“在……中”删去。D项,“群山”是个集合名词,用“一个”修饰不当。故选C。
19.对下面六个语句,排列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怎样才能达到这种“仁”呢?
②因此,孔子进一步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思想。
③孔子认为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不把自己不想要的强加给别人。
④“仁”绝不只是个人的修养问题,它也是人与人的相处之道。
⑤从更积极的角度说,还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⑥在此基础上,孔子又将“仁”的思想提升到理想社会的高度。
A. ④②③①⑥⑤B. ④②①③⑤⑥C. ①③④②⑥⑤D. ①③②④⑤⑥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语句,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同时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此类题一般结合排除法进行。题干要求选出“对下面六个语句,排列最恰当的一组是”,所给句子主要阐述孔子的“仁”。④引出中心话题“仁”,②与之构成因果关系;③⑤构成递进关系,并回答①的问题;据此即可排除A、C、D三项。故选B。
【点睛】排序类试题要求考生在注意语言表达的整体性、连贯性原则以外,还要多角度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口。对语句排序试题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理清选项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和表达内容的主旨。
2.分析选项内容与整体语段的语境联系。
3.进行对比分析,排除干扰项。该类试题几个选项在语句的数量或内容上基本相同,只是顺序不同,或者语句的语调点不同,选择时,找准选项的相异点,以此为突破口,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4.通读语段,看看整个语段衔接是否紧凑合理。
20.“言外之意”是指话里暗含着的、没有直接说出的意思。请阅读下列语段,将言外之意写在横线上。
(1)一位不知名的画家向著名画家门采尔诉苦说:“为什么我画一幅画只需要一天工夫,而卖掉它却要等上整整一年呢?”门采尓很严肃地说:“倒过来试试吧,亲爱的!”
门采尔的言外之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钢琴之王李斯特到克里姆林宫去演奏。演奏开始了,沙皇还在和别人说话。于是,李斯特停止了演奏。沙皇问他为什么不演奏了,李斯特欠了欠身子说:“陛下说话,我理应恭听。”
李斯特的言外之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1)示例1.你在创作上花的时间太少。 2.时间应该放在创作上,而不应该放在卖画上。(2). (2)示例1.你不注意听我演奏,这是对我的不尊重。   2.我为您演奏,您应该倾听。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考点,能力层次为E.侧重“表达应用”能力的考查。解答本类题先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层次,在此基础上概括文意,注意字数限制。
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1.依照下面的示例,以“师恩”为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句式与示例相同。
有人说,师恩如山,因为高山巍巍,使人崇敬。
有人说,师恩似海,因为大海浩瀚,让人畅想。
【答案】有人说,师恩如天,因为天空高远,让人飞翔。 有人说,师恩如地,因为大地沧桑,让人坚强。
【解析】
试题分析:仿写有嵌入式仿写、续写式仿写、命题式仿写和开放式仿写几种形式,仿写题的关键是明确题干的要求和对例句的分析,要做到句式和例句一致,仿写题大多数都要考修辞,因此对修辞手法的运用一定不要忽略。本题属仿写题,解答时既要仿形式更要仿内涵,形式要严格一致。仿写要注意三点,一是注意句式,二是注意修辞,三是注意字数。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四.作文(60分)
22.有人说生活太平凡,幸福很遥远。其实,点点滴滴的幸福在你的生活中俯拾即是。只要用发现的眼光看待世界,用感恩的心态采撷生活,你就能收获许多幸福的印记。同学们,用心捡拾生活中的幸福吧,把它装入行囊,伴你快乐成长!
请以“捡拾幸福”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2)以记叙为主,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3)字数不少于800字。
【答案】捡拾幸福
相传幸福是个美丽的玻璃球,破碎散落在世间的每个角落。随处捡拾,便是幸福。
——题记
早上起来,打开窗户,就闻到了太阳的味道,清新的风儿吹进窗子。深呼吸,闻到的是慢慢的幸福。又是一个新的周末,又是新的一天,又能开始捡拾属于自己的幸福碎片。
整理好着装,收拾好心情,一个背包,一壶水,奔向目的地----操场。校园的这角,有我们这群挚爱英语的学子。晨风中,回荡着朗朗读书声。心中有种久违的感动瞬时产生。从前,总是断断续续的去做一件事。从未想过,会有这么一天,会有这么一件事,让我们坚持这么久。幸福感在新湖荡漾开来。是的,拥有一群这么勤奋的朋友,是我的幸福。战胜自己的懒惰,是我的幸福。
很想说,关于幸福,原来我一直在路上。林荫道旁,枝桠摇曳;林间,虫鸟与我同歌;路上,迎来熟络朋友的灿烂笑脸;食堂,叔叔阿姨捧上热火饭菜......一路捡拾,一路幸福!
重返寝室,回到这个温馨的小家。室友已退去,平时的喧嚣恢复宁静。闲适的周末,大家都去追求属于自己的生活,捡拾属于自己的幸福碎片了吧?而我,独自呆在小寝,打开喜欢的杂志,读读美文,从字里行间感受轻松和愉悦,累了时,听着喜欢的音乐,收拾杂乱的衣物。让自己沉浸在这种忙的喜悦,动的幸福之中。朋友问过我,怎么这么耐得住寂寞。其实我想说,只要心净了,一切都会净;只要心自在了,一切都会自在。这样的生活,没有烂漫,没有浮躁,一个人安静体会生命的成熟和深沉,亦是一种幸福。
眨眼就到黄昏了,长沙的秋天不见夕阳,却有着其独特的美丽。幸福如秋叶,飘落满地,随处捡拾,便是金黄。生活就是一个节日,是一场盛大的庆典。因为生活是,也仅仅是我们现在经历的这一刻。把握好每一次捡拾的机会,便是对幸福最好的珍惜。
后记
相传幸福是个美丽的玻璃球,破碎散落在世间的每个角落。有的人捡到多些,有的人捡到少些。虽然没有人能拥有全部,但每一次弯腰,没一次捡拾,都是幸福。也许,人活着就是一种心情。把握心情,把握今天,设置明天,储存永远。只要用心感受,用心捡拾,幸福就会永远存在。我想说,我很幸福,过去是,现在是,一直都是!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的能力。本题是一道材料+命题作文。我们首先要分析所给材料的内容:材料由四句话,第一句话列举有人的看法“生活太平凡,幸福很遥远”,第二句话针对这种看法提出自己的看法“点点滴滴的幸福在你的生活中俯拾即是”,第三句话告诉我们收获幸福需要“用发现的眼光看待世界”“用感恩的心态采撷生活”,即如何“捡拾”,这也是立意的重心,第四句话发出捡拾幸福的行动号召。然后审清题意,“捡拾幸福”是一个动宾词组,其中的“幸福”是关键词,其意是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或生活。写作的重点应该在动词部分,即“捡拾”,只要你用心发现,“幸福”在生活中俯拾皆是,诸如老师的赞许,队友的鼓励,欢聚的照片,温暖的饭菜……因为题目中的提示语指向性非常清楚,所以容易打开思路。文体上要求写记叙文,行文中就要紧扣材料中的“生活中”“发现”“感恩”等提示性词语,写生活中的具体事件,突出“发现幸福”的过程,体现“感恩”这种情感,注意在叙事中适当的插入议论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情感。
考生写作时要巧妙切入。“千古文章意为高”,要想写出立意深刻的文章,需要选择一个恰当的切入点。譬如,可以信手拈来生活的珍珠,为幸福做出生动具体的阐释;还可以用自己细腻的心灵触角,感受世界上最朴实最真诚的情感。
【点睛】高考记叙文写作的四大要领:要领一:讲一个完整的故事。记叙文的本质特点是故事性,情节精彩,故事性强,悬念重重,能引人入胜。有了故事性,才有了记叙文的本质。记叙文写作,成败的关键皆由故事性决定。优秀的记叙文,往往构思精致巧妙,情节引人入胜,高明的作者都在故事情节的完整及构思的巧妙方面下功夫。故事的情节是要靠矛盾的发展去推动的,因而情节的发展要有自然性、合理性和完整性。要领二:塑一个鲜活的人物。写记叙文离不开写人。要人物形象鲜活起来,除了对人物与事件进行叙述以外,还必须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等等。要领三:作一番生动的描写。包括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场面描写等等。不管是人物描写、景物描写,还是场面描写,都必须注意细节描写。要领四:抒一段动人的情感抒情,简单地说,就是用真挚的语言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在记叙的过程中,恰到好处地对所记叙的人和事抒发感情,可以让平白的叙事锦上添花,引起读者的共鸣。抒情的文字有时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作者凭借所描述的人、事、景、物来传情达意,即间接抒情,常见的间接抒情方法有叙事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三种。抒情文字有时在叙述和描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也就是直抒胸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四川省棠湖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在线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