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论我国大学生就业中“阿米绪现象”的政府责任归位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转为大众化教育,由于社会各方面以及毕业生自身的原因,导致了一部分大学生在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弱势大学生群体在就业过程中因遭遇到歧视和不公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从多方面着手,尤其是政府层面的配套措施,必须将政府带回弱势大学生就业的分析中心。[关键词]就业;阿米绪;政府责任
一、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及就业政策的历史演变
随着20世纪末,我国政府提出将科教兴国作为国家战略开始,高等教育开始由精英化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随之而来的是高校的扩招。据统计,从大学生扩招开始的1999年,参加高考人数288万人;2014年参加高考人数939万人,是1999年的3.26倍;1999年高考录取人数160万人,录取率为55.56%:2014年高考录取人数697万人,录取率为74.30%,录取率增长18.74个百分点。
从1999年起,我国连续扩大招生规模,使高等教育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而与大学毕业生规模暴增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14年全社会提供的职位较2013年同比下降了15%。因此,2014年的大学生就业被媒体称之为史上最难就业季。
建国至今,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政策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梳理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历史演变能使我们清晰地看到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历史定位和未来走向。
因此,笔者依据这一政策的具体内容及特点,将其演变进程概括为如下三个阶段:
(一)计划经济的统包统分阶段
这一阶段大学生就业政策从建国初期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以政府编制――高校实施的特点相结合,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以及当时经济建设的需要,中央提出了统一计划、集中使用、重点配备,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地方分配、中央调剂的分配原则。应该说高等学校毕业生由国家负责按计划分配的制度,是伴随着我国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而产生的,这种分配制度与我国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它保证了国家建设对人才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地区之间人才需求不平衡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宏观调控人才流向,有利于社会安定和国家建设。
(二)教育体制改革下的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过渡阶段
1985年5月27日,为适应改革开放的要求,中共中央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也是我国对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改革的重要标志。这一阶段是以通过供需见面落实切块计划,逐步向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过渡为主要特征的。《决定》明确指出,对于国家招生计划内的学生,其毕业分配,实行在国家计划指导下,由本人选报志愿、学校推荐、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制度。这项决策为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奠定了基础:国家有关部门开始对传统的统招统分制度逐步改革,形成了以供需见面为主要形式,以双向选择为指导目标的就业政策。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择业阶段
以双向选择为主要特征的毕业生就业制度只是过渡性的政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建立以自主择业为主要特征的就业制度已经势在必行。
1993年2月13日由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是自主择业就业模式的政策依据。
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颁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按照这一文件规定,从2000年起,我国要建立比较完善的毕业生就业制度,并同时取消了向毕业生发放派遣证的做法,将此做法改为向毕业生发放就业报到证。同年6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也指出,我们建立的毕业生就业制度应当是一个不包分配、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用人制度。这标志着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结束了计划、分配、派遣的历史,转向了以市场为其导向。
二、大学生就业中的阿米绪现象
(一)阿米绪现象
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世界开始趋同。人类文明正迈向科技化、智能化,但仍然有那么一些人,他们身处最发达地区,不仅放弃科技变革带来的福利,而且拒绝以往几百年的科学文化进步,固守着几百年前的生活方式。他们是一个特殊的宗教群体,被称作阿米绪人。
阿米绪是一个以恪守《圣经》教义著称的宗教派别,源自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大潮中产生的人手不多的激进改革派,即再洗礼派。再洗礼派主张严格实践《圣经》教义,认为宗教信仰应该在日常生活时刻加以实践。
现代法治社会达到了一种理性共识:异端不是天然的邪恶,善恶不是因异而定。把所有异端都不由自主地看成邪恶,是自我的恶性放大。
在历史上,美国代表大多数人的美国法律与阿米绪的一次最大的冲突是在教育领域上。这场冲突很典型地反映了少数与多数在文化上的差异可以有多大。阿米绪的教育学校叫单室,他们只将他们的孩子送到学校学习到14岁就让他们回到农田里干活,但是这显然与美国的义务教育法规相违背,就这样经历了几十年的坎坷努力抗争,先后经历了著名的兰开斯特职业学校妥协、阿米绪宗教自由理事会等等。终于在1972年年底的一天最高法院大法官以压到多数做出了有利于阿米绪的判决:我们不可忘记,在中世纪,西方世界文明的很多重要价值是由那些在巨大困苦下远离世俗影响的宗教团体保存下来的。没有任何理由假设今天的多数就是正确的,而阿米绪和类似他们的人就是错误的。
一种与众不同甚至于异僻的生活方式如果没有干涉别人的权利或利益,就不能仅仅因为它不同于他人就遭受谴责。当我们身处多数人之中时,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多数的就是正确的,我们只知道庆幸我们不是少数。但是,谁也没有把握你下次就不会是那少数呢?阿米绪的坚守就像是我们的对自己的信仰的坚守。没有信仰没有坚守就不会有今天的长治久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