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校公共管理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高校公共管理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引言
公共管理硕士教育目的是为了适应社会公共管理现代化、科学化和专业化的发展要求。随着和谐社会的建设发展,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社会公共管理领域专业化、精细化和创新性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对公共管理人才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但从当前公共管理硕士人才培养的现实来看,目前公共管理硕士人才培养中还普遍存在的培养模式单一、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相脱离、重理论而缺乏专业技能等问题,难以适应社会公共管理领域对新型公共管理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创新公共管理硕士人才培养模式,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公共管理领域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这也将对各大高校的公共管理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工作提出了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研究以JD高校为例,探索高校公共管理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1 高校公共管理硕士人才培养现状
(1)培养模式单一。传统高校传统单一的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与人才市场的需求,拉大了高校公共管理专业硕士人才供给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同时形成了供给过剩而需求不足的尴尬局面。同时,高校也需要进一步加强与相关政府机构、行业组织等的联系,及时获取人才需求信息,以人才需求为导向来探索适宜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模式之间的脱节也是造成当今就业形势严峻的一个主要原因。
(2)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相脱离,重理论而缺乏专业技能。基础理论学习是人才培养的基础,也是高校公共管理硕士人才培养的起点。但是,只追求基础理论的扎实,把人才培养成了按照一定范式与理论进行研究工作的学习机器,脱离现实,不能与行业、专业发展进行融会贯通,实际应用与动手能力较差。目前,很多高校公共管理硕士仍然保持本科文科性的学习,专注理论研究、理论创新,缺乏自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能力。
(3)特色不明显,趋同化严重。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高校按照市场需求确定人才培养方向,并且进行创新发展。除公共管理专业知识的学习研究外,还进行公共管理相关领域专业理论知识、专业素养、专业能力、专业技能等方面培养。但是,各高校不能彰显办学特色,千篇一律,不能根据自身优势形成特色的专业定位、办学思路、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
2 高校公共管理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以JD高校为例
JD高校位于历史文化古都西安,办学历史悠久。其中公共管理一级硕士点研究生培养有四个方向为:行政管理、土地资源管理、文化产业管理、老年工程与老年保障。相关的支撑学科包括: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城乡规划学等,这些相关的应用性学科与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口径高度对应,尤其是公共事业管理、土地资源管理、文化产业管理、社区与住房规划、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城乡规划与设计等专业研究方向,更是学校独具特色和优势的公共硕士学科建设的支撑性学科专业。这些相关专业的存在为探索其公共管理硕士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有力的支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