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城市化与户籍改革——以佛山为例
城市化与户籍改革——以佛山为例羲和城市研究中心赵善扬
2004年7月1日对于160多万的佛山农民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因为从这一天开始他们摇身一变成了佛山居民;而对于佛山市来说,这一天则意味着佛山成了一个城市化水平100%的城市。对于此举,褒贬不一。在全中国都在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的今天,佛山的做法无疑是值得研究的,本文将通过佛山的案例对城市化与户籍改革的关系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佛山户籍改革的背景和内容
1、背景分析
加速城市化。2002年,广东工业总产值16039.3亿元,农业总产值1781.1亿元,工农比重为9:1;全省城镇常住户籍人口2767.3万人,城镇化水平36.2%。据统计,目前广东大约还有400万农业富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为加快广东省城镇化进程,在2004年1月召开的广东省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到2010年按户籍人口计算,全省城镇化水平达50%.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区将达70%,基本实现现代化。到2010年,广东省内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生活就业的将约有830万人。加速城市化成了广东省的一项重要任务。而2004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广东将在佛山、兴宁、东莞长安等地开展城镇化试点,佛山是唯一的地级市试点。
滞后城市化。2002年佛山市的国内生产总值是1175.9亿元,其中农业仅占6%左右,而同年佛山市的总人口为33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为164.45万人,城市化水平为51.5%,城市化水平大大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值得注意的是,佛山有相当部分的村庄已改为居委会,但那些居民实际上还是参加农村分配,所以另有一组数字,就是佛山市参加农村分配的人数为195.8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7.8%,农业用地为197.4万亩,林业用地为109万亩,农林用地加起来是306万亩,占国土面积的52%。这组数字说明,佛山市57.8%的农业人口在超过全市半数的国土面积上生产不到6%的产值,这个用地水平效率太低,这也是佛山市社会发展的潜力所在。引导农村人口向非农业转移,加快工业化的进程,开展城镇化建设,这是必然的出路。
农村城市化。佛山的乡镇企业非常发达,实质上很多农民早就已经洗脚上田,但是,依然没有享受到市民的待遇。据统计,在佛山164万农村人口中,真正务农的不到40万。以顺德区为例,尽管农民养鱼种花每亩产出可达10000多元,但由于农业成本高,人多地少,人均6分地,人均农业收入并不高。顺德区40万农村劳动力人口中,有12万人属于失地又失业的。土地被征用,征地款用完,找不到出路,便出现上访、闹事等现象,影响当地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工业化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所以要加快工业化的进程。工业化必然推动城镇化,佛山要建设现代化大城市,五个小城市整合成现代化大城市,意味着大块农村地区要城市化,外围农村要城镇化,城市化与城镇化同步推进。
户籍束缚化。城乡是二元体制,这个体制是束缚农民的一个关键所在,而症结就在户籍制。因为这个户籍问题,一系列的问题都来了,经济、政策、管理、计生,城乡都不同,农民进城与市民进农村就是不同,财政也不同,户籍制的困扰几乎无孔不入。农村发展缓慢的原因,基础是户籍,抽掉这个基础,农民脱离这个基础后才能进城,才能切实推进城市化的进程。户籍改革呼之欲出。
2、改革内容
目的:以“三化”解决“三农”问题。佛山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决定》(简称“50条”)指出:随着佛山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整个佛山农村正处于农民变市民、农村变城市、农村经济社会形态变城市经济社会形态“三大历史性转变”之中。为了让农民真正融入到城市化之中,让农民在失去土地之后没有后顾之忧,让农民分享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佛山跳出“三农”看“三农”,以“三化”(城市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解决“三农”,将“三农”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解决。而最重要的就是消除城乡的二元结构,进行户籍改革,来推进城市化的进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