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档案馆与图书馆利用对比分析及对策(1)
档案馆和图书馆一样,都是国家科学文化事业机关,担负着收藏保管文化资源,提供信息为社会服务的重任。近年来,随着档案馆向社会敞开大门,社会的档案意识不断提高,档案越来越被广大群众所了解。然而,一段时间以来,档案馆的利用人数却没有随着档案开放力度的加大而明显增加,与图书馆读者的人数相比更是相去甚远。以北京市档案馆和国家图书馆?原北京图书馆?为例,前者年利用人次约四、五千人,后者一年的读者数不少于二百万人。同为文化机构,同样对社会开放,为什么在利用人数上会有如此巨大的差距呢?面对这个问题应采取什么对策呢?这里,我仅想从档案馆、图书馆馆藏主体特性的差异上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档案馆是接收机构,它是为了保存其服务主体的文件而设立的,它的藏品主要是其服务主体形成的档案材料。图书馆是搜集机构,它可以从任何地方搜集各种材料,其收藏品有档案,更多的是图书资料。众所周知,档案和图书有着不同特性。首先,档案与图书的内容有所不同。由于图书有商品性,所以其内容必须对社会大众具有吸引力,内容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有科技的,也有文学艺术的,社会上任何层次的读者都可以在图书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档案则不同,它是社会活动的原始记录,它从形成者形成的文件中直接转化而来,不是事后另行编写和随意收集的间接材料,其内容不允许有半点虚构成分,因此档案不具备任何艺术性,可读性不强,它存在的动因不是为了吸引读者,而是记录历史,以备今后查考。两者相比,档案更具研究性,图书更具趣味性和可读性。再者,图书是经过对档案等原始记录进行收集、归纳、提炼后形成的二手资料,对于那些只想宏观了解,不想追根溯源的人来说,看图书当然要比看档案来得实惠。馆藏主体在内容上的差异,是当前图书馆读者的人数远远多于档案馆利用者人数的主要原因。图书和档案内容的不同,决定了利用者的差异。图书馆的读者中,多数人是为了满足兴趣,丰富知识,而进行深层次研究的读者比例不大。任何一个走进图书馆的人,都可以找到他感兴趣的图书而成为图书馆的忠实读者。而档案馆的利用者或为调查取证、工作查考,或为学术研究、编史修志,绝大多数都有十分明确的查档目的,有急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以这部分利用者的人数去对比兴趣点广泛的图书馆的读者岂不是小巫见大巫吗?共2页: 1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文件中心的理论分歧辨析
档案利用者心理分析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