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大学生媒介素养与高校图书馆服务功能拓展
[摘要]针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缺乏的现状,在对高校图书馆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高校图书馆应与时俱进,建立书、刊、报、视听、网络、讲座等多种媒介并存的媒介素养阅览室的新构想,并从三个方面提出具体的实施策略,旨在不断拓展图书馆的服务功能,为进步大学生媒介素养发挥积极的作用。[关键词]媒介素养 图书馆 大学生 服务功能
1 引言
随着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兴媒介不断涌现,现代传媒构建起的媒介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全方位地影响着整个人类世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然而面对以几何级数暴涨的信息量,人类的信息处理能力并没有随之变化和进步,这就意味着,面对蜂拥而至的媒介信息,人类必须进行有选择地识读、理解、记忆和传输,这无疑给信息时代的媒介受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而所有这些选择活动大部分都取决于受众自身的媒介素养。
何谓媒介素养?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这样定义:媒介素养是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能力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辩的反应能力。假如说媒介是人体的延伸,那么,媒介素养就是传统文化素养的延伸,它包括人们对各种信息的解读能力,除了现在拥有的听、说、读、写诸能力之外,还应具有批判性地接收和解码影视、广播、网络、报刊和广告等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使用电脑、电视、照相机、录音机、录像机等广泛的信息技术来制作、传播信息的能力。
2 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分析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8年7月发布的第22次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网民数目达到了2.53亿,首次大幅度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而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段18~24岁者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0.3%(约7666万人),这表明大学生已成为网络媒介消费的主体。伴随着大学生对媒体接触的愈加广泛,媒体对大学生影响的愈加深远,有关公道利用媒体、驾驭媒体的媒介素养也日渐成为衡量当代大学生素质的重要指标。笔者综合南京、上海、昆明、西安等城市十几所高校开展的针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状况基本呈现如下特点:
2.1 在媒介接触动机和行为方面
大学生表现出较强的目的性和功利性特点,大部分把了解信息、消遣娱乐作为媒介接触的主要动机。大学生接触媒介渠道更加多元化,对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均有良好的驾驭能力,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媒介接触的新宠,但媒介消费还缺乏理性。
2.2 在使用媒介资源方面
大学生对新闻、娱乐媒介工具较熟悉,但对学术资源工具的利用还相对陌生;盲目依靠网络等新型媒介,对图书、报刊等一些传统媒介的重视不够;很多学生固然能快速便捷地获取信息,但却无法对媒介传播信息的方式及信息本身做出更为正确的评价,也因此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传媒资源完善和发展自己。
2.3 在媒介道德认知方面
大学生对媒介道德规范认知还比较模糊,对国家有关新闻出版、知识产权、网络治理方面的政策法规不甚了解,对利用媒介进行信息传播、侵权盗版行为虽有认知,但自律意识较薄弱。
2.4 在媒介认知和媒介批判方面
大学生对媒介类型、介质特点有了一定感性熟悉,但对媒介历史了解不够。大学生对媒介的贸易属性有较清醒的熟悉,却对受众在传播中的能动地位熟悉不足;大学生能意识到媒介对自己知识结构、观点思维方面的影响,却相对忽视媒介对价值观等其他深层次的影响,对媒介的表征和建构能力也缺乏足够的判定和警惕。
通过分析我们不丢脸出,当代大学生已初步具有应对传媒时代的基本素养,但这种基本的媒介认知还停留在感性的、自发的层面,它们不是通过科学的媒介理论指导以及系统的练习获得,而是在日常媒介接触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个人的直觉感悟培养而成。这种自发状态最直接的后果是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层次水平低,建立起来的感知判定能力往往是盲目而失衡的”,这也凸现了高校针对大学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不足。因此如何帮助学生科学地辨析、批判和吸收传媒信息,使其弱化、消解污染信息的影响;如何有效地利用媒体发展自我,使其成为理性的信息接受者、合格的媒介使用者、成熟的内容生产者和传播者,是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所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