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00399 发表于 2018-8-24 11:22:18

2018中国政府机构存在的主要题目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政府进行了多次机构改革。 1978 年改革开放后又先后于 1982 年、1988 年、 1993 年进行了三次机构改革。始于 1998 年的第四轮改革正在进行之中。从以往机构改革的经验来看,政府机构存在着五个方面的。   
  一、政府机构设置不稳定   
  这种不稳定性是有迹可寻的,基本上是在三个层面进行周期性循环:从政府职能上看,是在中心政府与地方政府、政府与治理权力之间的配置上进行权力下放与上收之间的循环;任何政府机构的设置都以职能为核心,职能的变化直接导致另外两个层面的变化——在政府机构设置上进行分开与合并、撤销与增加之间的循环;在机构内部工作职员的数目上进行精简与膨胀之间的循环。
  在 1978 年前后两个时期导致政府机构出现有变化的原因有所不同。此前是由计划经济体制运行的内在逻辑决定的 ; 此后则是由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造成的。
  计划经济的主要特征是用行政气力来配置资源和主宰经济活动,本应由市场和企业承担的种种经济职能被集中到政府中来 ,它客观上要求一个规模庞大、复杂完备的政府机构以便承担和实现这些职能,其结果必然导致政府行政机构——主要是经济治理机构的不断细分和不断膨胀。就是说,计划经济体制是巨型政府的经济基础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 1949 年发表的演讲《大步进进主义》中对此有过论述:几乎不可能设想,这种意义上的社会主义 ( 即由国家当局控制生产资料、决定怎样生产、生产什么以及谁该得到什么的那种社会组织 ) 可以没有庞大的官僚机构来治理生产和分配过程。
   1949 年政务院 ( 即国务院的前身 ) 成立时,设立政法、财经、文教、人民监察四个委员会,分管 35 个部分,机构比较精简。 1953 年,由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加强了中心计划指导,中心政府的经济治理职能开始向直接、微观方面,综合治理部分分化为专业治理部分,如重部进一步细分为一机部、二机部、建筑工程部和地质部;从财政部中分出了粮食部;贸易部一分为二,变成贸易部和对外贸易部。这样,政务院的机构由 35 个增加到 42 个,经济治理部分增加到 21 个。 1954 年国务院成立,计划程度进一步进步。为加强直接治理,撤销了四个委员会,改设八个办公室,实际上是治理权力的进一步细化,行政机构相应增加到 64 个,其中经济治理部分达到 35 个。到 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体制的初步建立使中心政府集权的范围空前扩大,经济治理部分治理的产业越来越多,原来的机构设置已经无法适应庞大的治理业务,遂更细致地划分了治理系统:撤销了重产业部和燃料产业部,分设和增设了冶金产业、化学产业、建筑材料产业、煤炭产业、电力产业、石油产业、森林产业等部。同时,为加强中心政府的宏观协调能力,又增设了国家经济委员会和国家技术委员会两个综合职能部分。这样,国务院的机构膨胀到 81 个,是建国后的第一个高峰 。
  但这一体制的弊端也很快暴露出来——中心集权过多,统得过死,地方和企业都丧失了自主性和灵活性,经济发展陷进停滞状态,地方政府纷纷要求中心放权。 1956 年 4 月,毛泽东在中心书记处做的题为《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指出,传统的苏联体制的弊病,主要在于权力过分集中,损害了地方政府、生产单位和劳动者个人的积极性,必须加以改革。他说:“我们不能像苏联那样,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心,把地方卡的死死的,一点机动权也没有。” 于是,中心提出改革国家行政体制,开始下放权力;一部分由中心治理的企事业单位下放给地方政府,国务院各部分所属企事业单位由 1957 年的 9300 个减少到 1958 年的 1200 个 ;同时,国务院所属机构裁减了 21 个部分,机构减少到 60 个。
  计划经济正常运行的条件是中心高度集权,政令同一,步调一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经济的正常秩序。而一旦权力下放,政出多门,地方政府各自为政,又没有市场的调节,由中心政府宏观协调失控导致经济秩序的混乱是必然的。到 1959 年,这种混乱已发展到比较严重的程度。于是,从 1960 年开始,中心重新夸大集中同一,反对半无政府主义,被撤销的部分陆续恢复。 1962 年的七千人大会进一步作出加强计划纪律的 21 项规定。到 1965 年底,国务院机构达到 79 个,又回到了 1956 年的规模。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8中国政府机构存在的主要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