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73550 发表于 2018-8-24 11:06:31

2018我国公共服务社会化发展策略探讨

内容摘要:本文对公共服务社会化的缘起作一扼要探讨,重点阐述了当前推行公共服务社会化应采取的策略。公共服务社会化就是将市场机制引进公共服务领域,即将公共服务和公***品的提供完全由政府部分或国有企业提供转变为政府利用社会的气力即“第三部分”来向公众提供,使政府的权威和市场的功能上风有机组合,从而进步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公共服务 社会化 市场机制
  
  公共服务社会化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英美等国政府开始推行的“新公共治理”运动。西方各国战后采用凯恩斯主义对经济全面干预,导致政府机构臃肿、效率低下、政策失效,从而引起政府的信任危机、治理危机。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和信息革命给各国政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压力。在这种背景下,西方很多治理学者看到私营部分的治理精神、创新意识是卓有成效的,并将之引进到公共部分的治理中来。“新公共治理”运动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公共选择理论和治理主义(又称新公共治理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夸大竞争,以为竞争能够进步效率, 通过竞争可以打破垄断, 并迫使公营垄断组织对顾客的需要做出反应,从而实现消费者主权与“公众主权”,给公众提供“用脚投票”的机会。治理主义最核心的思想是以为公共部分和私人部分的治理有共同的本质,可用私营部分的治理模式来改造公共治理。
  
  推动公共服务社会化的有利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级政府在公共服务社会化方面进行了多样化尝试,并在局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当前推动公共服务的社会化的有利条件有以下几点:
  随着经济体制转轨社会自我治理的能力增强,“第三部分”日渐壮大成熟,为公共治理社会化奠定了一定的社会条件。政府和社会组织体系之间开始建立新型的伙伴关系,为非政府组织在公共服务社会化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提供了空间。行政手段在弱化,社会渐渐从行政的一元化中分离出来,各种社会中介组织进一步发育、发展,他们正在逐渐成为民间社会自我调节的重要气力。社会关系分化速度加快,各种新的利益群体重新组合、构造,正寻找新的利益表达途径。广泛的社会参与要求已经动摇了“单位”和“部分”在某些领域中的特权。
  政治体制改革为公共服务社会化创造了体制条件。通过改革,政府逐渐转变了治理方式,治理的触角正从微观治理领域收回而转向宏观治理领域,变直接治理为间接治理、变单一治理为多元治理、变过程治理为目标治理。政府治理方式的转变使得公共服务社会化在治理制度层面上成为可能。
  行政文化环境的演变为公共服务社会化提供了文化支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行政文化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精华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不断整合、相互渗透,对公共行政系统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社会心理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公平、效率、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已成为行政文化的主流。
  
  推进公共服务社会化的策略
  
  固然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具备了一些有利条件,但作为一个正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我国的公共服务社会化只能根据我国的国情,有选择、有步骤地进行。纯粹的公***品在消费上不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因此很难通过市场机制来提供纯粹的公***品,所以公共服务社会化改革只能从政府间接提供公***品的领域内进行,不能盲目主张政府从社会中全面撤退。当前推进公共服务社会化的工作重心应放在以下方面:
  在公共工程、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凡是属于经营性或竞争性的项目应当营造市场竞争机制。传统的观念以为,微观经济领域应该由私营企业承担,而公共服务领域则应该由政府垄断,所以公共服务、公共工程等公共经济项目由政府独揽,由此形成公共经济领域的主体单一化,暴露出其服务质量、服务效率低下的弊病。公共服务社会化夸大政府治理应广泛引进竞争机制,取消公共服务供给的垄断性,让更多的私营部分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通过这种方式将市场机制引进到政府公共治理中来,从而进步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8我国公共服务社会化发展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