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基于伦理视角的公共政策相关问题研究
公共政策最终要以通过执行达到其政策目标, 而执行力强弱直接反映政策的成功与否,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基于伦理视角的公共政策相关问题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参考。当前, 我国正处在社会体制的转型过程中, 社会经济迅速增长。在这个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 旧的伦理价值观逐渐崩溃, 而新的价值观却尚未完全建立, 社会经济生活及政府行政管理活动都遇到了道德困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经济行为主体广泛而多样, 其各自有着自己的利益目标。任何人都必须承认其他人的独立身份, 承认人们之间是平等的行为主体。这实质上即是一种伦理要求, 是客观上对伦理化的社会秩序的要求。构建公平、公正的社会和公共行政伦理秩序同样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建设服务型政府, 实现政府行政道德化, 这是应用伦理方法研究公共行政的内在原因和客观基础。在这一过程中, 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如果不能把握伦理变化, 产生诸多政策失误和执行不利将是必然结果。因此, 我们说, 伦理价值问题在公共政策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公共政策执行力的公共伦理价值分析
1.公共政策执行需公平公正,体现伦理责任
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公平公正要求公民在公共政策的执行上受到平等对待,公共政策的执行要尽可能地增进全体公民的福利待遇。平等对待具体落实到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分配领域中指价值分配结果的均等无差,如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在一视同仁,各得其所得的同时,给予最少受惠者以适当的利益补偿。增进全体公民的福利待遇,让每一个公民都能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公平公正就是让各社会主体的利益关系得到合理协调,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因此,公共政策在执行中应公平公正地分配各社会主体的利益,使各社会主体的利益获得都能建立在被广泛认可的基础上,引导各社会主体都能按照公平公正的要求规范自身行为采取行动。
责任是对政府组织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的限制,行政执行的根本目的是为公民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实现公共利益,因而必须对行政行为所涉及的公民负责强调公共政策执行中的伦理责任对于有效和正确的执行公共政策,完成工作任务,实现工作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公共政策执行中体现伦理责任可使公共政策执行人员增强决策的风险意识,注重政策执行的实际效果,讲究政策执行的实际效能,使公共政策能行之有效的付诸实践,并能在出现问题时追究责任人的责任,使之更加慎重的执行公共政策。
2.公共政策执行需以人为本,实现公益至上
公共政策的核心问题是人的问题,以人为本就是要满足人的根本利益需求,保障人的各项权利运行,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也是公共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的公共伦理核心价值。为此,在公共政策执行中要体现出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要体现出人既是公共政策的出发点,也是公探析伦理视角下的公共政策执行力共政策的归宿。正如康德所言:人本身就是目的。因此,公共政策的执行应尊重人的意愿,实现人的利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如住房、看病、教育等,只有人民满意,公共政策的执行才是有效的。公益至上是政府组织在执行公共政策时能有效地约束、引导各社会主体,使各社会主体能够平等分享社会发展成果。因此,公共政策在执行中应处理好各社会主体的各种利益关系,如直接利益和间接利益,即公共政策在执行中不能将一定团体的直接利益冠以公众利益的名义,不能在反映一定团体的直接利益时,损害其他团体的间接利益;利益和代价,即利益的获取是否与所付出的代价成正比,这实际就是效率问题,政府作为人民的代理人,其资产和支出均来自于人民,因此,政府在公共政策执行中也应追求利益最大代价最小。总之,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公益至上就是要保证社会发展的成果为社会全体人民所同享。
二、把握政策执行的伦理原则, 提升公共政策执行力
公共政策最终要以通过执行达到其政策目标, 而执行力强弱直接反映政策的成功与否。政策执行力是指公共部门顺利实施政策的程度, 以及实现政策机构目标, 最终解决公共问题的程度, 也就是公共政策执行的有效性。如何有效地实现政策的顺利执行, 不同的学者提出过很多对策, 如加强执行者学习理解政策能力, 能正确解释政策; 要保证充足的资源; 要有完善的政治法律支持等等诸多方面, 但几乎每一方面都受制于伦理因素的制约。政策执行不能脱离伦理道德的支持, 这其中既包括执行者本身道德支持, 也包括政策本身的执行过程中丰富的伦理意义。所以在政策执行过程中, 必须遵循伦理准则, 才能保持政策的有效执行, 提升政策的执行力度。
1.政策执行的实事求是原则
按照公共政策的本质要求, 政策在制定过程中需要将公共利益摆在所有利益之前, 到执行阶段, 需要坚持沿着政策的既定目标一步步落实。如果偏离了政策目标, 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都将失去意义。所以在执行政策时, 要求执行人员首先对政策正确理解, 然后做到忠实于政策的本意, 按政策的目标选择实现手段和方法, 不折不扣地实施政策计划, 以最终实现政策目标, 解决政策问题。要做到实事求是原则, 就要提高政策执行的忠实度和准确度, 一是要提高行政人员的伦理素养, 树立站在大局做事的伦理道德观, 忠于政府、忠于公共利益、忠于公共政策的职业意识; 二是提高理解政策精神的知识水平, 对有原则性指导的政策一定要结合本地实际状况实事求是地执行。 2.政策执行的公共利益至上原则
利益冲突存在于公共政策过程的始末, 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显现得更为突出。政策的制定就是以解决涉及公共利益的公共问题为出发点的, 在执行时更要注意利益的局部性和整体性之间可能出现的冲突。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最本质的特点, 政府作为社会的主要管理者, 承担着解决公共问题、谋取公共利益的职责,而不能在私人领域侵犯私权或是为少数人的团体甚至政府自己谋取私利。
3.政策执行的协调原则
一项公共政策的执行及目标的实现, 需要多个部门和人员的共同努力, 特别是一些复杂的多目标决策往往涉及单位众多, 其中任何一个出了问题, 决策目标都无法实现。各部门之间不能互相推诿、甚至拆台,相反应积极配合, 共同努力实现目标。具体需要做到,一是各相关部门要通晓政策内涵, 不可出现理解偏差; 二是制定具体执行计划, 各部门依计划分工, 权责分明; 三是建立统一领导, 集中各方面执行的力量, 共同实现政策目标; 四是需要健全的监督体系。
4.政策执行的人本原则
从公共政策的全过程来看, 人始终是活动主体。不论是执行者还是目标群体, 都是我们关注的对象。政策执行时要自觉地做到权为民所用, 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公共政策执行的成功与否, 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取决于人的理性精神和决策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所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政策执行者的道德素养体现于政策执行的全程之中,对于政策执行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开展持续有效的道德教育,如公共精神的道德理念教育;通过建立完善的道德规范体系,如制定对于正确的行政道德的评价判断标准等,加强政策执行者的道德义务感和责任意识,使政策执行者首先明德明理,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提升政策执行者的服务能力,加强政策执行主体的学习,使其在具体的政策执行中具有较高的管理技能。通过对政策执行者的继续教育体系,提升其对公共政策的认知能力,使其能快速的理解政策,从而高效率的执行;通过以服务能力的认定和提升来统领行政人员的各项管理制度,完善行政人员的分类制度、选聘、流动、绩效考核等,以此增强政策执行者的危机、竞争意识,从而提升其服务能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