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45185 发表于 2018-8-24 09:38:02

2018试论列宁新经济政策对实现中国梦的现实启示

  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时期为适应当时国内外战争形势需要而采取的一项粮食政策,以下是小编搜集的一篇探究列宁新经济政策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借鉴。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在总结苏俄的历史经验,特别是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尝试失败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苏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是对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初步探索,深刻揭示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为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借鉴。邓小平曾积极评价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他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新经济政策是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苏俄具体实际相结合,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成功范例,对我国探索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一、新经济政策的提出及背景
  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首先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苏维埃政权,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重要任务本应该是如何使俄国从资本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然而,苏维埃政权此时却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联合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的严峻形势之下,在这内忧外患的特殊时期,苏维埃政府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跨越论,实施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在农业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在流通领域,实行国内贸易国有化,全国消费品由国家和合作社组织供应,取代私人贸易;在工业方面,实行高度集中的国有化;在社会劳动方面,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苏俄人民的积极性,有效地在较短时间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为战胜帝国主义国家的联合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势力的进攻,保卫苏维埃政权发挥了重大作用。然而,它对社会生产力,尤其是对农业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对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如果继续推行这一政策,它将会严重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苏俄经济崩溃瓦解,造成经济危机;农民因利益受到极大剥削而发生暴动;工人不满和士兵叛乱等危急情况也会出现,进而导致国内政治动乱,从而对苏维埃政权产生极大的威胁。
  面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一系列现实问题,列宁经过深刻的反思认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它不是而且也不能是一项适应无产阶级经济任务的政策。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同时,列宁开始重新认识俄国的具体国情,结合实际,制定新的经济政策。在这样的背景下,新经济政策就诞生了。
  二、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列宁在1922年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所作的政治报告中明确提出:采取新的途径来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己经绝对必要了我们现在还没有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真正途径,而探寻这一途径的唯一方法,就是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的探索和实践,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也是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社会主义改革的大胆尝试。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用新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激发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力
  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时期为适应当时国内外战争形势需要而采取的一项粮食政策,主要是由国家强制性地、无偿地从农民手中收缴除农民必需生活供给之外的全部余粮,然后由国家直接分配给革命战争前线的士兵及其他居民。
  它在革命胜利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它的消极作用也随之越发明显,引起了农民的强烈不满。1921年3月,俄共十大通过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决议指出: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和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其生产率,以及为了确切地规定农民所应担负的国家义务,应当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这种国家收购粮食、原料和饲料的方法。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是新经济政策的开端和主要标志。粮食税的实施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为建设社会主义服务
  国家资本主义在新经济政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922年11月,列宁在回答《曼彻斯特卫报》记者问题时,谈到新经济政策的真正实质,他指出,一条是准许小生产有贸易自由,一条是运用国家资本主义的一系列原则。列宁结合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深刻阐明了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国家资本主义的内涵、性质、作用和形式。根据俄国新经济政策时期社会经济的具体情况,列宁提出了租让制、合作制、代购代销制、租借制四种国家资本主义形式,既要利用资本主义的资本和技术设备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又要发展小农经济,使小农经济在一定时期内,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过渡到社会大生产。无产阶级专政下的国家资本主义不仅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而且有利于无产阶级对小生产者和资本主义者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使得无产阶级最终消灭资产阶级,从而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三)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商业和自由贸易,促进城乡经济发展
  列宁指出:商业正是我们无产阶级国家政权,我们居于领导地位的共产党必须全力抓住的环节,如果我们现在能紧紧抓住这个环节,那么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一定能够掌握整个链条。否则我们就掌握不了整个链条,建不成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 同时,他还特别强调: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所作的退却是不够的,必须再退却,再向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国家调节商业和货币流通。这充分说明列宁已经深刻认识到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商业,加强自由贸易的重要性。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必须通过商品经济、货币关系,利用市场,发展自由贸易,进行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极大地活跃市场,有力地推动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的融合与快速发展。
  (四)实行按劳分配制度,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
  战时共产主义时期,鉴于经济遭受到战争的严重破坏,物资匮乏,不得不普遍实行义务劳动制度,采用实物形式的平均分配制度。这一分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的苏俄社会经济状况,快速而有效地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为战胜帝国主义国家的联合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势力的进攻,保卫革命胜利果实发挥了重大作用。然而,它的消极作用也随之显现,而且越演越烈,引起了劳动者的普遍不满,挫伤了其积极性,造成劳动生产率低下。面对这样的严峻形势,列宁经过反思,在1918年夏,第一部苏维埃宪法果断地宣布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度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这充分肯定了按劳分配制度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这样就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劳动生产率得到极大地提高。
  三、新经济政策对实现中国梦的现实启示
  在1922年3月召开的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列宁高度评价了新经济政策的意义,认为实行新经济政策是找到了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唯一办法。新经济政策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过渡理论,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对我国探索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和现实启示。
  (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解决苏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问题的集中体现。列宁在俄国社会主义发展和建设的过程中,虽然超越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过渡理论和未来社会的设想,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恢复和发展了当时俄国的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但他却始终没有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方向,始终坚持和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在今天,我国正处在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改革开放的攻坚克难的重要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以及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多样化,更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定不移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实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好地发展和弘扬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立足基本国情,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列宁曾经说过:一切民族都将走到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类型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正基于此,列宁根据当时苏俄的具体国情,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经验教训,果断地实行新经济政策,大力促进了苏俄社会主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从而保卫和巩固了无产阶级政权。目前,我国仍将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没有该变。这就要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立足于基本国情,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社会和谐稳定;才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三)坚持群众路线,践行群众观点,以人为本,重视三农问题
  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是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坚持群众路线,践行群众观点,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重视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三农问题,就是要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解决人民最迫切和最关注的现实问题,从而更好地为人民群众谋发展,促发展,让人民共享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伟大成果。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的伟大成就,都是同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密不可分的。邓小平曾特别强调:中国社会是不是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能不能好起来。江泽民同志也曾有针对性地指出:沿海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二、三产业比较发达,农业的比重相对小一些,但农业的基础地位没变,也不能变。越是二、三产业发展快,越需要牢固的农业基础提供有力的支持。 三农问题,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大局,关系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稳定。面对我国农业发展的新课题、新任务,我们党必须制定更多的惠民利民政策来解决三农问题,使农业得到加强、农村得到发展、农民得到实惠,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必要条件。
  (四)坚持对外开放政策,全面深化改革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邓小平曾指出: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实践证明,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今我们处于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之中,更应该充分吸收和利用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只要是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可以用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可以而且应当加以利用。同时,还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针政策,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拓宽经济发展空间,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一场伟大的改革。恩格斯曾指出: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同时,社会主义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特别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决议,预示着中国将处于一个空前改革的时代。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更好地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8试论列宁新经济政策对实现中国梦的现实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