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17325 发表于 2018-8-24 09:18:13

2018论公共选择理论及对我国政府改革的启示

  公共选择理论的最高目标是分析政府行为的效率以及寻找使政府最有效率工作的规则制约体系,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公共选择理论及对我国政府改革启示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查看。
  摘 要:公共选择理论以经济学的方法为基础来研究政府行为,主要包括个人主义方法论、经济人假说和经济学的交换范式。该理论认为政治活动的主体会不断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认为任何形式的政府都必然具有自利性的要求和冲动,并通过官员和政客维护自身利益表现出来。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单从这一理论出发规范政府行为,可以对我国政府改革得到一些重要启示。
  关键词:公共选择理论;方法论;政府改革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清理干净战争的创伤,投入到经济建设中去。当时盛行的凯恩斯主义从理论上打破了市场万能的神话,认为政府应当承担起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使社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的责任。然而,由于西方各国政治干预经济力量的增强,政府职能和政府规模日趋扩张,造成了政府机构的膨胀、社会资源的浪费、政府干预经济的缺陷日趋突出。在此大背景下,主张新自由主义的公共选择理论应运而生。本文旨在公共选择理论的基础上,尝试应用于我国的政府改革,为我们研究财政制度和决策管理问题提供有益的启示。
  1 公共选择理论的概念及方法论
  公共选择理论(Theory of Public Choice)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并于五六十年代形成了基本原理和理论框架,自六十年代以后,其影响范围在全世界迅速扩大。公共选择理论是旨在将市场制度中的人类行为与政治制度中的政府行为纳入同一分析的轨道,即经纪人模式,从而修正传统经济学把政治制度置于经济分析之外的理论缺陷的一种新公共经济理论。其研究的是公共选择问题,即人们通过政府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这实际上是一个政治过程。其代表人物詹姆斯布坎南说:公共选择理论是政治学上的观点,它以经济学家的工具和方法大量应用于集体或非市场决策而产生。其本人也因为在公共选择理论方面取得的成就,获得1986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斯缪勒认为公共选择理论是用经济学的方法解决政治科学的主题行为。该理论在研究方法上是经济学的(一般是博弈论和决策论),在研究对象上是政治学的。公共选择理论无疑是对以前凯恩斯主义的一种突破和创新。
  公共选择理论以经济学的方法为基础来研究政府行为,主要的研究方法包括个人主义方法论、经济人假说和经济学的交换范式。这三大要素是詹姆斯布坎南在198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奖演说中提出的。
  首先,个人主义方法论。所谓个人主义方法论就是把个人看作决策的基本单位,把个人选择作为集体选择的基础,并认为无论是在个人活动或是在集体活动中,个人都是最终的决策者。因此,分析社会现象应该从个人的角度去寻找原因,个人是构成集体的细胞,是决策的基本单位。在面对公共选择问题时,不管选择过程与结构是多么复杂,个人都是最终的决策者。从个人出发,就能很好的解释个体动机和偏好在决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和影响。市场经济的过程跟政治决策的过程有相似的地方,因此,政治决策也可以采用个人主义的分析方法。
  其次,经济人假设。西方经济学家把个人看成理性的自私的个体,认为无论个人出于什么样的地位,其本性都是追求效用(利益)的最大化。个人在面临选择时总是倾向于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最大收益的机会。传统的政治学认为,人在经济领域会受个人的自私性利益驱使;但在政治活动中,个人是公共利益的代表,必须要遵守公共利益原则行事。而公共选择理论对这种观念进行了重塑:在社会中同样的个人不可能在经济领域表现出自私自利而在政治领域就表现的大公无私。公共选择理论沿用经济人假设,将这一概念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领域,把政治活动演绎成经济活动,分析个人在政治领域的不同反应,以便构建一个完善的政治秩序。
  最后,交易政治。政治活动也是交易活动,只是交易的对象不仅限于市场性的商品,而是包括选票在内的各种利益和好处。市场与政治之间的实质差别,不是个人追求的价值或利益的种类,而是个人追求其不同利益时所处的条件和手段。经济学中的交换过程是市场机制,政治活动被用市场机制来研究,就是把政治活动看成一种与市场交换过程类似的活动。经济交换的是产品,政治活动中交换的却是规定、制度、方针政策等公共产品。公共选择理论提出了政治市场的概念。政治市场和经济市场类似,也是由供求双方决定的,他们的交易结构具有相似性,也是由人的自利本性决定的。
  2 在公共选择理论下对政府行为局限性的分析
  在传统意义上,人们认为国家产生与存在的目的就是提供公共服务,满足公共利益与需求,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政府通过提供法律、秩序、安全、福利等公共产品以实现公共利益维护的目标,进而增强自身存在的合法性。然而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治活动的主体会不断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认为任何形式的政府都必然具有自利性的要求和冲动,并通过官员和政客维护自身利益表现出来。
  第一,政府的扩张。
  由于政府具有自利性,其行为的动机归根到底是由官员个人的动机决定的,他们的行为目的都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在追求的过程中,导致政府的扩张。政府扩张的表现有两点:一是政府规模的扩大。扩大政府规模可以获得更多的财政支持,部门收入增加,官员自身的收入也会增加。再则政府规模的扩大,其相应的权力面就会扩大,官员晋升的机会也会随之增加。另一方面,政府支出的增加。新增加的政府部门在提供公共产品的时候,会有许多方式增加其支出,也就是说政府有了更加充分的理由花钱。
  第二,制定政策的失灵。
  政府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不可能超脱利益纷争,只要公共政策的资源掌握在政府手中,腐败就是一种潜在的威胁。由于政府部门的经济人角色,在制定公共政策的时候必然考虑自身的利益和偏好,造成决策的结果不能完全代表公共利益,使政策缺乏可操作性。另外,信息的不对称也会在客观上影响政府官员作出决策。
  第三,利益的非均衡性。
  社会中的政治精英和经济大鳄能对公共政策的制定施加影响,他们用政治资源或经济资源有力地影响着政府官员的公共投资、资源分配、财税政策、法律法规等决策。这种影响造成了非均衡性,其结果会使公共利益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利益遭受严重的损害。
  第四,政府机构工作效率低下。
  因政府部门的特殊性,在提供公共产品的时候不以盈利为目的,不计较成本,并且对公共物品具有垄断性。在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时候,由于缺乏竞争压力,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加之缺乏有力的监管,政府部门的工作普遍存在着效率低下等问题。
  3 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政府行为的启示
  公共选择理论的最高目标是分析政府行为的效率以及寻找使政府最有效率工作的规则制约体系。它揭示了市场经济下的政府与市场的共同特征,指出来政府干预经济的限度及干预失败的原因。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的转型期,虽然我国的社会制度和基本国情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同,但单从这一理论出发考察我国的经济与政治,对于规范政府行为,可以得到一些重要启示。
  4 正确处理好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的关系
  众所周知,现代市场中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缺陷,注定了会有市场失灵的现象发生,所以政府应该对市场进行有必要的干预――宏观调控。20世纪30年代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中,美国总统罗斯福实行政府对经济全面干预的政策,使得美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但是在现实操作中,由于政府深信宏观调控是万能的,因而采取了各种各样的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及行政手段来进行调控,其结果却越来越不理想,造成了各种各样不同程度的调控失败。在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质是政府主导下的市场经济。我们既要发挥好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又要把握好政府干预经济的限度。这就要求政府必须把握好干预经济的适度原则,优化政府的干预行为,使得政府利益不会损害公共利益,反而能有效的促进公共利益。目前我国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正处于攻坚阶段,政府调控房价要充分考虑市场机制,避免人为的造成房价拐点,这对当前和今后的经济发展伤害巨大。
  5 正视和约束政府机构的经济人属性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宪法》明确指出我国政府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但从公共选择理论看,政府官员的经济人属性,使我们不能忽视我国政府行为的经济人特征。我们要重视、引导和规范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对自身利益的追求。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调动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让其提供优质的社会公共服务,合法合情合理的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我们还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和严格的法治,来预防和惩治政府官员的腐败行为。建立防止腐败的机制也要从经济人假设出发,有的放矢建立政府决策过程和组织架构,从制度上抑制政治权利人的自利倾向,减少逐利的不良政治后果。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也表明,仅仅依靠公务员的思想觉悟和社会道德的约束,是难以作出理想的财政预算和有效的财政决策的。
  6 政治体制改革要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
  经济市场和政治市场的运行规律具有相似性,两者运行的过程有密切的联系。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样政治决策的失灵也会对经济过程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目前我国处于改革开放的攻坚时期,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已初见端倪,但政治改革却一直落后于经济改革,对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我们研究公共选择理论,可以对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与市场的相互作用及政府机构设置等方面的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对我们进行政府改革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7 强化对政府的监督,提高公共决策的效率
  政府部门工作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减少成本的激励机制,缺乏对经济效益的监控。运用公共选择理论,我们可以利用其研究方法对政府的投资行为,特别是公共开支项目进行损益分析,以此评价项目的收益状况及政府的绩效情况,达到政府决策的效益最大化。通过这一系列的手段,来强化对政府机构的监督,提高政府的决策效率。若要政治决策能符合公共利益最大化要求,就必须建立起一套能约束和监督决策者的有效机制,否则政治决策就可能偏离公共利益的轨道,伤害大多数人的利益。一个有完备监督机制的政府才能成为人民放心的政府。
  参考文献
  丁煌.西方公共行政管理理论精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祝灵君,聂进.公共性与自利性:一种政府分析的再思考.社会科学研究,2002,(2).
  谭晓.论基于公共选择理论的我国公共政策制定机制.现代商贸工业,2010,(7).
  廖荣碧.公共选择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当代经济,2009,(1).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8论公共选择理论及对我国政府改革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