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谈谈心理学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
谈谈心理学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 思想汇报 http:///sixianghuibao/现代医学初兴之时论文联盟http://,医学研究被局限在人的躯体之内,而将人的情感、意志、想象等归于神学。直到1977年美国恩格尔教授提出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立即得到了WHO的赞同。随着新模式的确立,医患沟通成为医疗工作者的必修课。1989年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福冈宣言》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共鸣(同情)应该看作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力的表现;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随着医学心理学的不断发展,心理因素致病已不是什么新概念,医务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的良好沟通通常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莫大帮助。但是临床医务人员,尤其是基层医院临床工作人员对此认识还不是很清楚,在临床工作中不能有效地应用心理学知识,在医患关系比较紧张的现实情况下,往往导致医疗纠纷。?
要想在临床工作中有效的应用心理学帮助患者,医务人员除了专业技术之外,应有一个开阔的视野,对人文科学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涉猎,包括宗教、信仰、道德、法律、文学、艺术乃至风俗习惯。唐代的《大医精诚》一直被视为医德典范,孙思邈在其中提出:欲为大医者,除医学知识外,还需要涉猎五经、三史、诸子百家。这样,在面对不同病人时,医患沟通才能找到切入点。? 论文代写 http://
首先,临床工作者要了解医患关系的特点:第一,医患关系是为了满足患者的健康需要,医生对患者既有诊治的责任,又有专业与法律的责任;第二,患者的利益是医患关系的核心,医生要处处为患者着想,理解其痛苦,与之产生共鸣、移情。注意了解患者的个性特点,在与诊疗不发生矛盾时,允许其保留个人习惯,尊重其个性和隐私。第三,相互信任是基础,以达到治疗互动的目的。?
当确认患病时,病人普遍心境不佳,其原有的社会角色退化,自控能力下降,会出现软弱依赖、情绪多变等不良情绪。有的患者可能会由于种种原因不愿承认自己生病的现实,满不在乎,拒绝诊治,不遵医嘱,可能延误治疗时机;而有的患者可能会过份强调自己的病情而惶恐不安,出现紧张、抑郁、失望、愤怒、小题大作等;因为对病因、疾病、预后过分担心,对陌生环境戒备心理,对某些检查和治疗存在恐惧感而出现各种心理障碍。调查显示,内科住院患者有5%-20%、门诊患者有4%-14%存在焦虑障碍。[1]?
因此,在患者初诊时,我们就要注意观察,通过患者的身体特征、面部表情、着装和修饰了解患者,诸如社会地位、健康状况、婚姻状况、职业、文化、个性、自我概念、宗教信仰等等;然后通过详细的望、触、叩、听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尽快让患者对自身的疾病有一个准确明白的认知,尽快打消对疾病的焦虑、恐惧,为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打下基础。在随后的治疗中,多数患者都希望尽快从病痛中解脱出来。在这种愿望驱使下,都想得到最好的医护人员的诊治和护理,用最好的药物,用最短的时间治好病。患者此时不但关注自己病情的变化,也会关注与自身疾病相关一切信息,如诊断方法、诊断结果、病因、病程、治疗方案、预后、不良反应、费用、医疗水平、医德医风等。在这一阶段,由于病人角色的缘故,患者进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医疗环境,再加上疾病的痛苦,患者被认识、被尊重、被接纳的渴求变得迫切,尤其渴望他人的同情、安慰、关心和体贴,病人对医护人员的态度尤其在意。由于患者在此时处于 思想汇报 http:///sixianghuibao/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