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从古典诗词中学习天文知识
从古典诗词中学习天文知识我国是世界上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三千年前,《尚书尧典》就有年、月、日、旬、四季和闰月的概念,并有以星象来确定季节的描述。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不是指研究天体、宇宙的结构及其发展的科学,而是指人们对日月星辰等天象和山川物候等地形的认识、理解和应对策略。中国诗歌历史悠久,古代诗人对于大自然的观察、热爱和感悟,使得诗歌与天象联姻,诞生了许许多多奇美瑰丽的诗篇。从《诗经》《春秋》等儒家经典到唐诗、宋词等诗词佳句,都有对天象和物候知识的描述。面对浩瀚无边的天空、闪烁不定的星辰,古人浮想翩翩,创作出了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牛郞织女等美丽的传说,展现了古代人民对天体现象的理解和想象,这些篇章为中国的诗歌宝库增光溢彩,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后来的科学家研究天文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古人沿着黄道和赤道之间把天上分为二十八星宿,依据它们的出没来定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他们把二十八个部份归纳为东方青龙、北方玄武、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四个大星区,每一个大星区有七个星宿。大火星是二十八宿之一,以色红似火而得名,是古代妇孺皆知的星相。大火星在春天傍晚时出现于东方地平线上,好似东方远处的一团火焰,就像是特意来点燃人们盼望播种的希望之火。大火星在夏历的六月黄昏时出现在正南方,是正中和最高的位置,到七月黄昏时位置开始偏西向下移动,古人称之为流火。《诗经七月》中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就是指农历七月的时候,大火星越过子午线流向西天下沉,是秋季开始的第一个月;九月份来临的时候,开始分发棉衣以作御寒的准备。从这两句诗也可以看出,早在上古时期,人们已经认识到了行星移动和季节变化的相互关系了。北斗星是天空北方排列成斗状的七颗亮星,在古代是指示方向和认识星座的重要标志。《小雅大东》篇所写的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就是指箕宿星形状象簸箕,但不可以象簸箕一样用来处理谷物;斗宿星象古代盛酒的斗,但不可以用来盛酒舀浆。金星是除太阳和月亮之外天空中最明亮的天体,早上出现在东方时又叫启明星、晓星、明星,傍晚出现在西方时也叫长庚星、黄昏星。近距离接触太阳的金星,接收的阳光比地球多了一倍,笼罩金星的厚密云层将大部分阳光反射到空间,从而使它变得光彩夺目。《小雅大东》中有东有启明,西有长庚的记载,就是古代对不同时期出没的金星的一种描述。东方青龙中的商星经常在黎明时出现于东方,西方白虎中的参星永远在黄昏时出现在西方,两颗星相距很远、此出彼没,不能同时在天空中出现。杜甫在《赠卫八处士》中写道: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就是指人生动辄如参、商二星,此出彼没,不得相见;今夕又是何夕,咱们一同在这烛光下叙谈。诗人借参商两星描绘了乱世中人生离别的痛苦和难以相见的哀愁,从离别说到聚首,诗人悲喜交集,表达了强烈的人生感慨。
在天文现象中,中国古典诗歌与之最密切广泛的联系对象当推月亮。古诗中有着大量的咏月诗,洋洋洒洒,难以计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除了日出日落、昼夜更替之外,在所有的天象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圆缺变化的月相了。这种月相变化,本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古人将它们与个人的情感自然的融合在一起,创作出了高雅深邃的艺术意境,产生了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名家评为代表之作,传诵至今。寥寥数语,勾勒出一幅清新而略带凄凉的图画:晨光未露,微风轻拂,柳丝漂摇,一弯如钩的残月挂在天际,表达了作者在友人即将作别天涯时的凄凉心境。白居易在《暮江吟》中写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看到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
在长期的生活中,古人直接将日月星辰神话化,构思出了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织女星位于银河西岸,在夏秋的夜晚是天空中主要的亮星之一,而且出现的时间也长。牵牛星位于银河的东岸,与织女星遥遥相对,也是夏秋夜晚天空中主要的亮星,光度为太阳的八倍。传说织女是天帝的孙女,长年织造云锦,自嫁给河东的牛郎后,就中断了织锦,天帝大怒,责令她与牛郎分离,只准每年七夕相会一次。《诗经小雅》中写到牵牛和织女时,还只是作为两颗星来写的。跂彼织女,终日七襄是指织女星从开始出来一直到它落下地平线大概需要七个时辰。东汉时期佚名诗人的《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写道: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诗歌借助牛郞织女两星的神话传说,附绘真挚缠绵的人间情爱,细微传神地刻画织女望牵牛的伤感之情。三国时期的曹丕在《燕歌行》中也有牵牛织女摇踵望,尔独何辜限河梁的诗句,以清冷的月色来渲染深闺的寂寞,以牵牛星与织女星的限河梁来表现思妇的哀怨,表达了女子内心对丈夫的思念和不绝如缕的柔情。
有些古代诗歌对天文现象的描写并不直接表现某一天的象形体,而是间接地截取某一天象的外在特征,加以艺术化的象征和隐喻。杜甫在《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中写道: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诗人站在塔上登高远眺、目击长天,宛如置身天宫仙阙,眼前仿佛看到北斗七星在北窗外闪烁,耳边似乎响着银河水向西流淌的声音。诗人借所看到的天象和景色抒写对唐朝政局山河破碎、清浊不分的忧虑之情。此外,中国古典诗词在美学上注重开拓象征与隐喻的艺术功能,追求含蓄蕴藉的审美境界。天狼星是夜空中最亮的恒星,古诗中涉及对天狼星的描写方面,充分呈现了这一特征。如屈原在《楚辞九歌东君》中写道: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道: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前者写太阳神的英俊潇洒,刚毅正直,举长矢射掉天狼星,为楚除害,实际上是用天狼星暗指楚国之敌秦国。苏轼的词目则着墨于出猎者的胆气胸襟,其渴望为国效命的热忱跃然纸上。西北望、射天狼,矛头直指侵犯北宋的辽国与西夏。两首诗词对天狼星特性的直观把握,予以象征寓意,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艺术目的和主观情感。
中国的古典诗词的确是中华文化中的明珠瑰宝,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有些诗词赋予日月星辰以审美的诗性,有些诗词赋予天象以浓烈深挚的主体情感,从而达到借景抒情、以物明志的艺术目的,生动而曲折地反映了旧社会的阶级矛盾,也抒写了劳动人民的真挚情感。因此,我们在欣赏古典诗词时,适当地学习、挖掘一定的天文知识,对于明确把握日月星辰等天象的借代意义、准确理解作者当时的心理感受、更好地欣赏作品中展现出来的社会风气和时代背景等是大有裨益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