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网洛时代下的初中物理教学
一、应用网络资源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以前老师们喜欢用教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应有一桶水,教给学生一桶水自己应有一缸水来比喻教师专业知识深度的重要性。后来又有了教师应该长流水的说法。我认为,现在的时代,是信息化的时代,是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应用,我们教师就是长流水恐怕也难以满足时代对教学的要求,难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那么,计算机网络以其信息存储量大、内容丰富、查询速度快、资源可共享等优点,成为教师教学的得力助手。例:在教磁悬浮列车主要应用的物理原理时,我一直认为是根据同名磁极互相排斥的道理使列车悬浮起来的。一次九年级模拟考试就出了磁悬浮列车的构造原理图,是上海磁悬浮列车。已知上端的极性为N极,让填下端的极性。很多同学都填N极,可答案是S极。怎么回事,难道答案错了?磁悬浮列车这种尖端科技的产物我们连见都没见过,对于它所应用的物理原理,现在我也不能确定了。怎么办?于是就想起了计算机网络这本大百科全书。结果,网上一查才知道磁悬浮列车分两种:电磁悬浮系统(EMS)和电力悬浮系统(EDS)。而上海的属于前者,是根据异名磁极互相吸引的原理工作的。至此,我的疑问终于被解开。计算机网络不仅帮了我的大忙,还让我学到了相关的科学知识,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视野。
二、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良好的兴趣就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课堂教学,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可激起学生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例:在学习温度的概念时,利用多媒体播放同一季节祖国大江南北的不同景观。如:新疆地区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东北地区白雪皑皑、海南岛热带地区瓜果飘香、游泳嬉戏的图片,让学生体会到各地温度的高低对自然景观和人民生活的影响。学生兴趣高昂,轻松愉快的学习了知识,掌握了温度的概念。多媒体的运用,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障碍,使教学中涉及到的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积累不多的、比较贫乏的一些事物、现象都可利用多媒体很好的再现出来,在短时间内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既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学习重力时,因为重力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于是就播放神七航天员在太空生活的画面。学生全神贯注,精力集中,犹如身临其境的体会到失重的状态。学生了解了宇航员在太空失去重力时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切实感受到我们的生活井然有序正是由于重力的存在。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对我们的航天员更是由衷的敬佩,并由此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二)利用多媒体可演示物理实验,再现物理过程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绝大多数物理知识都是通过观察和实验并认真地总结得出来的。通过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物理实验,让学生分析、归纳物理概念及规律,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可是课堂内的时间和空间毕竟有限,况且实验室条件也未必能够满足物理演示的需要。而通过多媒体技术可模拟完成现实环境下难以操作的物理实验,提高物理实验的演示效果。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就显得非常必要。例如:托里拆利实验因水银有毒,无法演示。以往在学习这个实验时,都是依靠老师口头讲述,再加板图来完成本实验的学习。老师讲,学生听,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现在通过多媒体展示,利用图像、声音等多种信息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探索的过程,然后再总结实验结论。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三)运用多媒体可加大课堂信息量,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十分有限的,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亦有其规律。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有效的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传统物理教学中,主要依靠黑板+粉笔,还有就是教师的一中等教育张嘴。上课教师要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说很多话,引导学生联系很多和教学内容有关的物理情境,可能还会手忙脚乱的做几个演示实验,还要在黑板上写很多内容。繁琐杂乱,费时耗力。而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很多内容分别制作成课件。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课件,既清晰又规范,图文并茂。节省了大量的讲授时间、举例时间、板书时间。把节省下来的时间更有效的投入到知识的练习中去,精讲多练,提高了学习效率。在中考复习课中,多媒体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将声、光、热、电等每块内容的重要知识点呈现在大家面前,省去了书写板书的时间。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的典型例题。练习容量大大增加,并能及时给予学生准确、详细的解题过程。多媒体技术对提高课堂教学信息量和教学效率起到了很大作用,使得初中物理教学得到了更好的优化。总之,在物理教学中,充分运用计算机网络这先进的辅助教学的手段,不仅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而且多媒体的运用又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及实验条件的限制,加大课堂信息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