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用物理现象探测地球资源
用物理现象探测地球资源每每谈到地质构造、地质资源等相关知识,就令人们想到地壳运动、岩层构造、矿产资源、地震等深奥复杂的形成原理,然而遇到中国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梁光河后,他用卤水点豆腐烧热的平底锅煮沸的高压锅等如烹小鲜般把那些深奥的原理简单、生动地呈现出来,重燃起记者对地球研究的兴趣。
勘探中的发现
1980年本科在西南石油大学,后又到吉林大学读研、在中国石油大学读博士,因成绩优异获中国科学院王宽诚博士后奖励基金,1999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博士后出站就留下了。梁光河的求学经历丰富多彩,同样,他的足迹也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北起外蒙古边境、西至新疆阿尔泰、南到海南。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他用物理学原理勘查过石油,寻找过金矿,并取得了显著成绩。因为他的努力,减少了资源浪费,增加了资源的出产量。在与中海油南海东部石油研究院合作中,他利用自主研发的地震模拟软件为珠江口盆地的HZ32-3-NE油田的发现做出关键贡献,新增石油储量3000万吨;在承担十五国家305科技攻关项目中的综合地球物理勘探专题研究中,他提出的方案为新疆哈密图拉根铜镍矿床控制11万吨的铜镍资源量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6年,他带领10多人的科研团队,装载大量勘探装备,不畏舟车劳顿、路途泥泞,13天跑了上万里路来到老挝中部。他们准备利用多种地球物理方法和钻探技术,对呵叻盆地的钾盐储备状况进行探测,老挝的钾盐是古沉积矿,属固体矿,储备是我国的10倍以上,他边说边拿出亚洲地质地图指给记者看。
钾是农作物生长必不可少的营养元素,以盐的形式广泛分布在陆地和海洋、湖泊中,在我国主要以湖泊钾盐为主。而位于老挝中部呵叻盆地的嘉西钾盐矿含矿面积240平方公里,钾盐资源量数亿吨。2007年,梁光河作为勘查项目负责人指导老挝中农钾盐矿勘探项目。经过细致勘探,在那里建成了年产量10万吨的钾盐生产线。由于效果显著,2010年梁光河又负责指导了四川开元老挝钾盐矿勘探项目,探明钾盐数亿吨,并于2012年10月投产建成年产50万吨的采矿工程。这不仅为当地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而且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也缓解了我国钾盐状况紧缺的现状。
偶然中存在必然性,作为一名地球物理学研究者,他不只满足于发现矿床,更热衷于研究矿床的形成、发展和变化过程,在对呵叻盆地钾盐矿的地质发展史、水文地质条件、矿区和矿床地质特征、工程地质条件、矿床成因和找矿标志等深入研究中,他发现前人在古地磁史方面有资料记载和证明,6500万年前,即白垩纪末到现在,这个盆地所在的地块位移了约1200士460公里,同时向右旋转了约15度;另一位矿物学家曲懿华从古生物和古气候变化也证明,该盆地在白垩纪时古纬度为23.11.8,与现在的纬度16.5差6.5,说明自白垩纪后向南移动了约700公里。
呵叻盆地属硬质地块,周围没有海洋,陆地怎么会跑呢?这一现象引起了他的兴趣。从现象中找本质,再用本质解释现象,梁光河从当前得到公认的印度板块向北移漂现象,分析了海南岛、日本、台湾等岛屿后面带有很长尾迹的现象,又制作了板块复原图和板块运动动画模拟图,用图形模拟冰岛和新西兰的板块移动情况。为说明板块漂移的原因,他形象地把这些板块比喻成平底锅里的黄油,他说这些板块下面是很热的下地壳或上地幔,因前后所受热力不平衡而产生移动,在移动过程中板块后面的岩浆喷涌而上推动着这些板块不断前进。鉴于地处内陆,他认为,呵叻盆地的移动不是海底扩张,而是板块漂移造成的。他的这些关于全球大地构造的原创性研究,对地球科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地震后的玄机
2011年2月22日,四川平武县南坝镇文家坝村的山体发生冒烟现象,平武县位于北川和青川之间,经地质专家勘测和监测数据分析,此处山体含大量硫、磷、锰、铁等矿物质,是受汶川地震影响的山体垮塌,导致埋于地下的矿物质裸露,造成自燃。这则不起眼的消息引起梁光河极大的关注。
汶川地震后,梁光河对研究天然地震成因产生了浓厚兴趣,他说:过去都是通过放炮引起的地震波来勘测矿产资源的,我从物理学方面研究汶川地震发现,怎么可能是因为板块断裂摩擦产生的能量形成8级那么大的威力?从此,他对地震方面的研究一发不可收拾,他搜集地表、钻井等方面的监测资料,应用地球物理原理研究、分析地震的隐爆成因机制。他认为,地震就是一个在板块下面引爆的爆炸过程,具体说这个地震过程就像打枪,其中板块断裂运动相当于手枪的板机激发,真正有强烈破坏的是板块下的能量释放,这似火药的威力,主要来源于地壳下累积的负电荷放电即地下雷电和高压流体相变爆炸,即体积膨胀两种能量。他解释说,由于地壳下存在流体而且压力特别大,就像正在烧水的高压锅锅盖突然打开会发生爆炸,锅里的水从高压流体瞬间升华成气体且体积膨胀上千倍,致使上面的板块扭曲断裂大量释放能量引发地震。这项地震成因机制的研究结果将会对地震的预测和预防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对汶川地震的研究,是梁光河长期走南闯北的见识,也是一名科学工作者对研究的执著。发散的思维让他创新性地从成矿机理出发,联想到老本行地震与成矿有什么关系?众所周知板块运动过程会使板块边界常发生地震,而矿产富集的地区又往往集中在地震带,特别是以斑岩矿为主的金属矿。从地球物理学方面可解释这一现象,地震断裂带下是不断生成的热流体,这些热流体把深藏于地下最深层的矿物质融解、流动,在地震的爆发过程中,瞬间的降温降压使矿物质富集下来。他介绍了最近的研究发现,我们知道,一个成矿的形成是需要数百万年的时间,在几百万年的时间里一个地震带会发生无数次地震,所以说每次地震相当于对成矿聚集的一点贡献。
研究成功与否关键在于与实际的结合程度。多年的经历让他深切地感受到勘探装备落后之痛,他介绍说:目前我国多数金属矿山的开发深度小于500米,而现在南非的开发深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