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初中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懂而不会”的现象分析及应对策略
初中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懂而不会的现象分析及应对策略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常有这样的现象:课本内容能学得懂,教师讲解听得会,基本题目能模仿着做,但遇到许多变式题,就会思路堵塞,错误百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意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笔者在多年教学中,对初中物理学困生中普遍存在的上课能听懂,课后仍然不会独立解题现象的成因及应对策略做了有益的探究。
一、形成的原因分析
1.学生方面的原因
探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何产生懂而不会的现象,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深入而具体的分析,教育专家认为,学生从知识构建到能力生成,必须经历获得、熟练、保持、迁移和调整创新五个阶段,听懂只是前三个阶段,是学习的一个基本境界,而会做则是后两个阶段,是学生学习的一个更高境界。懂而不会就是从知识获得、熟练、保持到知识的迁移和调整创新的跨越中产生了障碍。
学生个体方面主要反映在课前预习不充分、被动听课;上课时精力不集中,缺乏主动思考的动机;课后作业不认真对待,急于完成作业任务,只满足于做,不考虑做的效果,作业起不到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遇到模棱两可的问题,不求甚解,甚至不懂装懂,草草收场。这四个方面,只要有一个方面做得不实,都会促使学生形成懂而不会。
2.教师方面的原因
当前教师在教学方面可分为三个类型,或者说三种境界,即有良心、有责任心、有进取心三种。有良心:教学活动是一个良心活,一节课讲什么、怎么讲、效果怎么样,教师必须凭良心去做。有老师常认为,讲不讲是我的事,会不会、懂不懂是学生的事,反正我讲过了。应该说这部分教师是有良心的,把该讲的全讲了,完成了本职工作的基本工作,但这部分教师眼中只有教材,没有学生。有责任心:就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面向全体,既关注教材,又关注学生,备课中既备教学内容,也备学生,不仅关注教学过程,也关注教学效果。有进取心:是教师群体中的最高境界,他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究教材教法、不断反思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效果出类拔萃,是教学中的能手。
教师的能力不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主要反应教师的备、教、辅、改等各个环节。备课不备学生,不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因材施教;教师教学手段不得法,忽视个性差异;课后辅导、督促、检查不到位,都会促使懂而不会的学生大量出现。
二、懂而不会现象的应对策略
1.学生的认知基础教学的起始点
教学必须以学生的认知基础为起点,为学生的再发现、再创造提供条件,充分开展学生的活动过程,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修正思维进程,转变思维方式,从而完善知识体系和认知结构,获得物理思想方法的提升、学习能力的发展与良好的心理体验。
例如,在苏教版初三上册第十一章,第一节《杠杆》一课中,动力臂和阻力臂的教学活动中,动力臂是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是数学知识点,它是理解动力臂的基础,是教学起点,学生在学习该知识点的过程中懂而不会,考试考得多,错得多,再考再错。反思我们的教学活动,如果在课前先做好该数学知识的复习、指导,就会发现学生的错误率降下来了。
2.学生的思维障碍教学的突破点
物理学习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教者不能按照自己的思维定势完成规定动作,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的再发现创造条件,暴露知识发展和问题解决过程的思维过程,关注学生思维活动中的心理体验,对学生出现的各种可能性给予恰当的回应,引导学生学会如何避开弯路绕过死胡同,完成再发现的曲折过程。在教与学的活动中,时刻关注学生的思维障碍在哪里,突破思维障碍的策略是什么。
例如,在探究动能的大小与质量和速度关系的活动中,学生在学习时,有许多思维障碍:(1)探究采用什么方法?(2)怎样比较动能大小?(3)怎样获得速度,并怎么控制速度大小?(4)如何改变质量?面对这些思维障碍,只有合理引导学生克服上述思维障碍,才能既真懂又真会。
3.学生的物理思想方法教学的着力点
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在整体上由物理知识和思想方法论组成,但更加注重思想的方法论。在课堂教学中,每一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以自己的和物理学家的认识世界的思想和方法在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因此,不论在新授课、实验课,还是习题课中,都应渗透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如在讲授牛顿第一定律时,介绍伽利略的研究过程,把他的实验方法、演绎方法和数学方法,结合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进行点拨,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
物理思想方法是物理的灵魂,是贯彻物理教学的一根主线,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着力渗透物理思想方法,让学生在更高层次上既懂又会。
教是为了不教,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关注教与学之间的差距,并在实践中加以研究和探索,逐步让学生体会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真谛,教师要主动到学生中间去,融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中,用鼓励的眼神看待学生,对学生的每一点滴进步都要及时表扬,逐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渐渐帮助学生走出懂而不会的困境,让学生从不会做题、不愿做题到乐于做题、做对题,实现师生的共同目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