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欠发达地区农村推广手机支付业务探析
【摘要】手机用户的普及为手机银行业务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用户使用手机银行不受物理网点的限制,消除了用户享受服务的地域限制。在国外,农村地区的手机银行业务已经普及,低成本、高效率的服务,拓宽了农村金融的服务渠道,农村金融的服务质量也大大提升。本文通过对我国欠发达农村地区手机银行业务发展的SWOT分析,提出了发展农村地区手机银行业务的几点建议。【关键词】手机银行 农村 建议
一、农村手机银行发展现状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及农村商业银行、少数的农合行、农信社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均开展手机银行业务。
我国的手机银行业务主要在城市推广,农村地区推广面窄,且在农村推广的都是诸如转账、汇款等简单的业务,创新型业务的推广程度远不能满足需求。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农村、城镇手机银行的汇款转账比例均较低。
二、农村地区发展手机银行的SWOT分析
SWOT(Strengths Weakness Opportunity Threats)分析法,即优劣势分析法,通过从竞争优势(Strengths)、竞争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s)四个方面对企业自身的情况进行分析,从而从公司战略的高度将企业的外部环境与内部资源有机的加以结合。SWOT分析法目前已经发展成一种战略分析方法,它通过矩阵形式将与研究对象联系紧密的主要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威胁列举出来,然后把各种因素加以匹配,用系统分析的思想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带有一定决策性的结论。手机银行业务在农村地区有自身的优、劣势,同时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具体分析如下:
(一)农村地区发展手机银行的优势
一是农村金融服务空白与农民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的矛盾需要解决。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机构基本以农信社、农行为主,网点覆盖以乡镇为准,很多村民要跨村才能享受到服务。当前,农村地区的劳动力大多在城市打工,这部分农民对汇款需求强烈,手机转账汇款存在发展空间。农户的金融需求日益多元化,借助手机银行的多项功能,满足这一需求。二是银行发展此项业务有成本优势。手机银行因其不需要物理网点,不需要配备专门的设备、人员等特点,使其与传统银行相比,交易成本降低。三是农村地区已具备发展手机银行硬件条件。目前,农村地区90%以上的人拥有手机,由于电脑普及率较低,大多数的网名都是用手机上网。无限移动通信网络发展加速,3G基站覆盖了多数乡镇。目前,3G网络传输速度达到2M,并且在信息传输过程中进行了加密保护。这些发展表明,农村地区可以发展手机银行业务。
(二)农村地区发展手机银行的劣势
一是缺乏稳定的客户群。农村地区由于民众的知识水平有限,其对手机银行这一新性电子银行业务的认知水平较低。同时,大多数用户使用手机银行也只是尝鲜,手机银行的交易量和活跃度制约着这一业务的发展。二是客户使用成本高。农村地区无限网络较少,多数用户用流量上网,而目前流量费较高,这会给欠发达农村地区的农户造成负担。同时,偏远地区网络信号不稳定,业务操作可能会被不定期中断,影响客户的体验。三是产品业务需要扩展,便捷性需要加强。网络的发展及智能手机的普及,给手机银行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各大银行当前推出的手机业务只包括简单的查询、缴费、转账等功能,更多新的功能服务的增设是各大银行目前的竞争焦点。
(三)农村地区发展手机银行面临的机会
一是借助电商浪潮发展。电子商务迅猛发展,手机银行这一支付方式与电子商务的结合,是互利共赢,电商对手机银行的运用显得愈发迫切。二是政策利好。人民银行重视普惠金融,主导惠农金融服务点,利用手机银行发展金融服务,是改善欠发达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环境的有效途径。三是手机忠实用户增多。智能手机、4G网络的普及,使得手机的功能已覆盖上网、社交、消费等功能,这位银行开发新业务获得收入提供了机会。
(四)农村地区发展手机银行面临的威胁
一是安全隐患成为制约手机银行推广的瓶颈。对于习惯了传统银行服务的农户来说,对手机银行业务最大的担忧就是安全性。手机银行采用动态密码、动态口令防范风险,但恶意软件、钓鱼程序篡改、窃取的可能性存在。农户对手机银行的安全性很重视,一旦听说个别有关手机银行的安全性事件,都可能中断使用。二是法律法规及监管环境方面的支持不完善。由于我国手机银行业兴起时间不长,与之配套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形成,业务开展没有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客户权利方面,由于交易双方通过电子媒介交易,协议的有效性难以确定,客户的隐私权、信息披露没有得到保护。三是受教育程度低。偏远农村民众知识层次低,操作手机银行存在一定困难,在使用手机银行的过程中,风险防范意识薄弱,盲目的使用易造成意料之外的损失。
三、发展农村地区手机银行业务的相关建议
(一)拓宽农村地区的手机银行模式
我国目前信用体系不够健全,体制还在完善,因此现阶段的手机银行业务应该以银行主导型为主。时机成熟时,可借鉴国外模式,逐步推广第三方支付机构、移动运营商等主导型的业务模式。移动运营商的代理商网络覆盖面广,可以对信息不对称方面的问题加以解决。
(二)开发满足农户需求的产品
在设计产品前,要先深入调研,了解三农的金融需求,结合本地经济发展状况、受教育情况、消费习惯等方面的因素,针对不同地域、不同群体的农户,开发差异化的手机银行产品。同时,在技术上保证手机银行的硬件兼容性、通用性;在操作上使用简单易学的业务流程,提高产品的易用性。
(三)加强手机银行业务的金融监管
农村的消费者使用手机银行业务时,主要担忧其安全性。要让消费者从目前的现金交易模式变为电子支付方式,消费习惯的改变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消除对资金安全的担忧。因此,出台手机支付相关的安全标准迫在眉睫,是监管手机银行、保证消费者资金安全的需要。同时要推动监管制度方面的创新,逐步引导第三方支付机构、移动运营商等发展手机银行业务。
参考文献
刘锡良,刘海二.手机银行、农村金融与移动运营商.武汉金融,2013(10):39-40.
白璇,赵倩茹,朱坤昌,李永强.手机银行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科学决策,2010(9):14-21.
张恩茂,孙英隽,陈妍.《手机银行业务发展浅析》,银行家,2013.5.
马彦博.菲律宾发展农村手机银行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科技创新导报,2010(2):140-141.
刘海二,刘利红,易新福.信息化时代农村金融的困境与出路:手机银行.西南金融,2013,(2).
何光辉,杨咸月.手机银行模式与监管:金融包容与中国的战略转移.财贸经济,2011,(4).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