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创设语文实践活动课型的三个原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培养学生在多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进步语文的能力。”这表明语文实践活动课也应该成为语文传授的基本形式,它的精华就在于学生亲历亲为,探究发现,自主发展,交流协作,它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快速获取知识的能力,快速搜集和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快速地运用已有知识表述自我愿看的能力,它的创设有三个基本原则:一、鲜明的主题性原则
语文实践活动课鲜明的主题性原则首先是主题内容和集中性,即每堂实践活动课都要有一个相对明晰的话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活动重点突出,有的放矢,收放自如,围绕这一话题展开多种方式的形象诠释和逻辑判定,明确主题内容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其次是主题内容的现实性,主题内容的确定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要拉近学生与生活的间隔,要把学生变成主题内容下一个个活生生的具体个象,要形成学生与主题活动的良性互动,学生的表演、辩论、甚至是异想天开地对主题的挖掘就变成实践活动课的主要内容;同时,还包括拓展性,一堂主题活动应适合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拓展学生的想象思维空间,现实的、未来的、时间的、空间的、正面的、反面的、现象的、本质的、形象的、哲理的……从不同层面往发掘主题活动的内涵,使主题内容在学生心目中变得鲜活生动。事实上,语文课本每单元的实践活动题目就是我们创设活动主题的最好的范例。譬如:北师版初一语文“亲情歌吟”主题活动,我们可以积累与之相关的名言警句,俗语格言,讲述与之相关的中外轶事和现实中的典型事例,可以欣赏与之相关的图画及文章经典,于是便有了“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意”“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便有了朱自清笔下父亲《背影》的真实挚爱,便有了川端康成笔下贫困夫妻把四个孩子逐一送给富人之后又以各种理由再要回字孩子的反复举动;便有了风雪天村口路边父母焦灼的等待和急行,便有了陕西的一位母亲推着病残的大女儿,背着病残的小女儿徒步走出大山,走向北京,边打工边给女儿治病的感天动地,便有了女儿为救患有尿毒症的母亲而甘愿献出自己一颗肾的悲情恋歌,便有在了洪水中用扯撕的衣服布条拧串起的爱的摇篮,裹携着幼小的孩子挂向安全树梢的壮举……这样就丰富了主题内容,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联想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就会在主题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加以提升。
二、快乐的游戏性原则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他提出了“寓教于乐”的教育思想,而“乐”的最直观的形式便是游戏,游戏活动融跳动的乐趣性,生动的形象性、休闲的娱乐性、愉悦的欣赏性为一体,它会彰显学生活泼好动的聪灵性,它会激活学生的学习灵感和表现欲看,游戏中的每一位学生各司其职又分工协作,既有参与的乐趣和快乐的人生体验,又在分工协作中彼此发现,彼此欣赏,彼此鼓励,产生与主题内容的快乐共叫。游戏形式使品德得到了铸造,人格得到了升华,才能得到发挥最好的载体。游戏性原则的重要基点就在于设身处地地“煽情激趣”,我们可以采用谜语、故事、歌谣、情景、操纵、表演等方式创设游戏活动与主题内容恰如其分的对接。游戏活动会在“快乐”中淡化知识的难度,使获得知识的每一个过程都呈现出轻歌曼舞的美妙与轻巧。
三、全员的参与性原则
语文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要给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的空间,要形成人人参与、共同体验的课堂机制,不能变成在教师指导下少数学生表演的课堂。我们常说“信其口,不如信其手”,著名教育家陶行之说过:“行动的生活与生活的摩擦便包含了行动的主导地位……,行是知之始,即行即知,书和书中的知识都是著书人在行动中得来的”。总之,语文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莫不是经过人们的反复实践和体验获得的,语文实践活动正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究,共同体验、反复实践的空间,是学生获得真知的重要途径。只有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其中,才能真正地还每一位学生以主体地位,才能保证每一位学生的天赋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在共同的参与中与知识产生良性的互动,才能把知识的获得与快乐的人生体验融合在一起,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健康心态的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塑造。全员参与性原则不仅指学生参与,同时还包括教师的参与,教师应以服务者引导者的身份适时适度地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积极地鼓励每一位学生,随机应变地创设宽松、尊重、理想、***、愉悦的实践活动氛围,鼓励孩子努力营造思维的多种空间,从不同层面渗透于主题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不让每一个环节因学生的过度随意性与盲目性而脱轨。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纵,动笔尝试,动口表达,动情表演,使这一切外在的活动逐渐内化为学生自身内部自主探究和逻辑回纳的智力活动,久而久之,学生会自动形成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主创新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是语文课从理想化到实践化过渡的重要通道。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