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农村孕产妇服用叶酸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叶酸(folic acid)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必需的一种水溶性B族维生素,其主要生物学功能是为细胞内的甲基化反应和脱氧核糖核酸的合成提供甲基。叶酸缺乏影响核酸代谢,会引起机体多系统受损。孕产妇由于生理机能变化、需要量增加等原因,使体内叶酸水平下降。梁爱芳等发现婴儿叶酸与孕产妇叶酸呈极显著正相关,神经管畸形(neural tube defects, NTDs)高发区农村孕早期妇女血液叶酸水平显著低于低发地区,育龄期女性增补叶酸可以降低此类出生缺陷的发生率。现分析农村孕产妇服用叶酸的影响因素,及提高育龄妇女增补叶酸的对策意见。农村育龄妇女增补叶酸现状
叶酸服用率
农村孕产妇叶酸使用率低于30.00%,如王敏珍等对甘肃省农村2 094名孕产妇调查发现,孕妇叶酸服用率为25.36%,而在城市地区叶酸使用率一般在60.00%左右。但也有部分地区叶酸服用率较高,如黄俊等调查了江岸区妇幼保健院围产保健门诊就诊的武汉市城区1 700名育龄妇女,发现孕前和孕早期增补叶酸率为86.58%。我国城市和农村叶酸服用现状都不容乐观,差距较大,城市地区叶酸服用率要远远高于农村地区。
叶酸服用开始与持续时间
研究表明,育龄妇女每天服用小剂量叶酸1~2片,4周后体内叶酸才能达到正常水平,因此预防NTDs必须从怀孕前至少1个月就开始服用,至怀孕3个月末才能发挥最佳效果。而Sato等发现,大部分孕妇开始补充叶酸是在怀孕之后,这对预防NTDs已晚。调查发现,农村地区能在孕前3个月至孕后3个月增补叶酸的孕妇比例不足1.00%,持续服用叶酸时间为小于1个月、1、2、3、4、5、6个月和大于6个月的人数分别为占服用叶酸孕产妇的2.64%、19.77%、24.86%、19.40%、11.68%、6.03%、10.92%和4.71%。可见在叶酸开始服用和持续时间上都存在不足。
育龄妇女服用叶酸的影响因素
认知水平低
王敏珍等调查发现,2 094名孕产妇中,62.18%的孕产妇听说过叶酸,26.17%知晓叶酸可以预防神经管畸形,9.83%知晓叶酸的正确服用时间。对叶酸作用缺乏了解是研究对象不服用叶酸增补剂的主要原因,对叶酸增补知识认知不足是孕产妇对增补叶酸持消极态度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着孕产妇对叶酸的服用及依从行为。年龄、教育程度、职业常常是影响妇女服用叶酸的重要影响因素,年龄在35岁以上的孕妇增补叶酸情况较好,学历越高对叶酸预防出生缺陷的知识越了解。
非计划妊娠使叶酸补充的实施存在真空带
有调查显示,非意愿妊娠率美国为50%以上,英国约1/3。国内非计划怀孕的比例在26.8%~31.1%,国内近1/3的孕妇因意外妊娠而失去了孕前服用叶酸的最佳机会。
村级妇幼保健功能缺失
部分地区的乡村妇幼保健网络不健全或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不到位,村级妇幼保健功能不能正常发挥,致使育龄妇女不能很好地接受医疗服务。农村地区和城市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便利程度,以及医疗服务水平都是叶酸服用率在城市较高,农村较低的重要影响因素,村级妇幼保健功能缺失,严重影响农村妇女免费增补叶酸项目的有效实施。
其他影响叶酸服用的因素
研究表明,对孕期服用叶酸持赞成态度及家人督促服用叶酸的孕产妇叶酸服用率较高。家庭收入、民族、饮食情况等因素均会影响育龄妇女服用叶酸的依从性。
解决农村育龄妇女增补叶酸制约因素的对策
领导重视,加强管理
卫生行政部门应将育龄妇女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畸形作为重点工作之一长期做下去,要加强三级保健网的分工,采取分级培训,督促检查,推广先进经验,将叶酸服用情况作为医疗机构的考核指标,以此巩固和提高叶酸服用率。妇幼保健部门建立围产保健监测,对每位服用叶酸孕妇在孕卡上注明服药的日期及数量,及时追踪观察服药质量和效果,以保证每个孕妇做到全程服药。
提高育龄妇女的叶酸知识知晓率
做好育龄妇女叶酸服用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婚姻登记中心、医生应加强对增补叶酸尤其是孕前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知识的宣传。不仅要对育龄妇女进行宣传,对育龄妇女的家人、亲戚朋友也要进行宣传。社[专业提供代写和发表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区健康教育干预能明显提高围孕期妇女增补叶酸的认知水平,提高叶酸服用率和服用依从率。
推广和落实孕产妇增补叶酸计划
免费增补叶酸能有效提高农村地区孕产妇对叶酸的认知水平,改善其叶酸服用行为。可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和落实孕产妇增补叶酸计划。
孕期摄取富含叶酸的食物和叶酸强化食物
多食用动物内脏、奶类、坚果、咸腌泡菜类食物,有明显的预防NTDs作用。孕期注重膳食结构,使各种食物在营养成分上起互补作用,从而增加营养预防NTDs效果。此外,叶酸强化食物在国外也用于育龄妇女增补叶酸,值得我们借鉴。
参考文献
梁爱芳, 王雪芬, 张惠. 109对母婴叶酸营养状况观察. 中国小儿血液, 1996, (3): 97-99.
Liu J, Yang GZ, Zhou JL, et al. Prevalence of neural tube defects in economically and socially deprived area of China. Childs Nerv Syst, 2007, 23(10): 1119-1124.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