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静脉应用艾司洛尔对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患者治疗的效果与安全性探
【摘要】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艾司洛尔对治疗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1-2014年收治的79例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试验组(n=49)和对照组(n=30),试验组患者于心电监护下给予艾司洛尔注射液静脉给药,对照组30例患者给予阿替洛尔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临床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组患者显效31例(63.3%),有效14例(28.6%),总有效率91.8%,对照组显效11例(36.7%),有效7例(23.3%),总有效率60.0%,两组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有5例(10.2%)患者出现心悸、胸闷、低血压等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要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1例(3.3%),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窦性心动过速对艾司洛尔反应最佳,试验组窦性心律康复率明显要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静脉注射艾司洛尔治疗快速性室上性心律失常具有起效快、超短效、易控制和不良反应少的优点,值得广泛推广于临床治疗过程中。 【关键词】 艾司洛尔; 室上性心律失常; 疗效 中图分类号 R541.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0123-02 doi:10.14033/j.cnki.cfmr.2016.1.068 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在临床治疗中较为常见,其代表了一系列的心律失常疾病类型,患者就诊初期,身体并没有明显的症状,其诊断标准以阵发性心悸为依据。艾司洛尔是一种用于静脉处的短效受体阻滞剂,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有效扩展了受体阻滞剂的用药范围,尤其是在心衰患者的治疗中,极大的提高了临床医师控制心衰的有效程度。艾司洛尔治疗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具有见效快、半衰期短且安全的优势,与其他药物(如:阿替洛尔)相比临床疗效更为明显。本次研究以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9例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患者为研讨对象,着重研究了静脉注射艾司洛尔对患者的身体反应,同时重点对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1-2014年收治的79例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6例,女33例,年龄27~69岁,平均(42.12.5)岁。所有79例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患者中,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29例,心房扑动17例,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16例;为心房颤动17例。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试验组(n=49)和对照组(n=30)。入组标准为: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患者,心室率120次/min需要治疗的患者;年龄在18周岁及以上的非妊娠患者,此外排除低血压、心力衰竭及肝肾功能不全者,无其他心脏功能疾病者。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血压、心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本次使用的艾司洛尔药物为山东齐鲁制药厂提供的批号为9901002的含盐酸尔斯洛尔200 mg,2 ml/支。入选的患者均需要进行前期30 min的观察,且要求患者心率跳动仍满足120次/min范围内,然后对试验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进行相应的治疗。对照组治疗方法:开始时口服阿替洛尔,2次/d,6.25~12 mg/次。14 d后口服量改为12.5~25 mg,2次/d,连续维持8周时间。试验组患者治疗方法:将艾司洛尔药物稀释至5 ml,采用墨菲氏壶于静脉处按250 g/(kgmin)注入,之后使用微量泵继续维持药量,从50 g/(kgmin)开始先持续4 min,如果无效果则增加至100、150、200 g/(kgmin),如果在终点处显效或者有效,则不需要继续增加药量,如果一个患者用药量超过200 mg依然无效或患者症状加重,则视为本次治疗失败,结束治疗后仍需继续观察1 h,至此治疗结束。 治疗过程中每5分钟精确记录其心率、心律、血压、呼吸等指标数据,观察患者的神经系统、消化系统、感官系统及皮肤的反应情况。 1.3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患者异位心律转复为窦律,或窦速的心律水平降至100次/min以下,或者未转复但心室率水平处于100次/min以下。有效:窦速的心室率水平处于100次/min以上,但比治疗前降低20%以上,或异位心律未转复为窦律,心律水平仍处于100次/min以上,但是相比治疗前降低20%以上。无效:没有达到有效水平,治疗后数据较治疗前期无明显变化,或治疗数据有所下降。总有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在本轮研究过程中,所有数据都是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经药物治疗后,试验组患者显效31例(63.3%),有效14例(28.6%),无效4例(8.2%),总有效率91.8%,对照组患者显效11例(36.7%),有效7例(23.3%),无效12例(40.00%),总有效率60.0%,两组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艾司洛尔剂量维持水平 本次研究的试验组患者中,总有效患者45例,其中剂量维持在50、100、150及200 g/(kgmin)水平的分别占据13.3%、18.0%、24.4%及44.4%。 2.3 不同类型心律失常患者的疗效对比 试验组中房速共2例,有效和无效各1例;快速房颤共10例,有效7例,无效3例;交界性心动过速共12例,有效8例,无效4例;窦性心动过速共25例,有效22例,无效3例。对照组中房速共2例,有效和无效各1例;快速房颤共6例,有效1例,无效5例;交界性心动过速共7例,有效2例,无效5例;窦性心动过速共15例,有效5例,无效10例。通过以上数据可以得出,艾司洛尔药物对控制窦性心动过速具有最为明显的效果。 2.4 不良反应 试验组49例中有5例(10.2%)出现不良反应,其中1例为心悸,1例为胸闷,3例为低血压,停药后30 min不良反应自行消失;对照组30例患者中1例(3.3%)出现胸闷,治疗结束10 min后自行消失,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停药后并未针对患者做特殊处理。 3 讨论 通过查阅相关国内外参考文献发现,国内外专家均推荐静脉受体阻滞剂控制窦性心动过速和房颤伴快速性心室率心律,而受体阻滞剂也是当前抵抗心律失常最为常用的药物之一。200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推荐艾司洛尔,能够使用在心功能不齐全和心脏跳动过快的治疗中。医学界研究发现,受体阻滞剂可以选择性地阻断受体,主要通过影响细胞中钙钠内流及钾外流来稳定心脏电生理,进而更好的控制心率、延长心肌舒服张期、加大冠脉血流量、减少心动过速患者心脏过度做工,减缓心功能压力,同时可以对中枢和外周的心律失常产生缓解作用,以及能从病因治疗心血管疾病,因此该药物成为临床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基础药物之一。 盐酸艾司洛尔起效快、半衰期短,与其他治疗室上性心律失常疾病的药物相比具有显著优势。盐酸艾司洛尔属于超短效高选取的静脉用受体阻滞剂,属于含酯环的苯氧丙醇胺类化合物,其半衰期仅有2 min,消除半衰期大约在9 min作用,主要是通过争夺心肌儿茶酚胺结合位点来抑制房扑和房颤患者的心室率,便于适用于急性患者处理和控制用药方面,具备长效受体阻滞剂所不具有的优点和安全性能。相关研究资料表明,艾司洛尔能够很好的把控房颤和房扑患者的心室率,终结窦性心动过速跳动,但对肺动脉楔压影响并不明显。而通过本次研究也可以看出,静脉注射艾司洛尔治疗室上性心律失常的总有效率高达91.8%,显著高于使用阿替洛尔治疗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论与国内的相关研究结论接近。 使用艾司洛尔药物治疗的多数患者效果良好,本组有10.2%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有3.3%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所有患者于治疗结束30 min内全部恢复正常,试验组中不良反应以低血压为主,同时也有胸闷及心悸等。以上结果提醒临床治疗医护人员,临床使用艾司洛尔应高度警惕其治疗后引发的不良反应,尤其是存在心功能不全的患者要予以重视。 综上所述,艾司洛尔治疗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患者,具有起效快、超短效、易控制、高选择和不良反应少的优点,同时其还能有效控制患者心室率,具有疗效确切及可控性强的优点。所以,静脉用艾司洛尔治疗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能够很好的控制上性心律失常等问题,降低心律失常对人体造成的伤害,这种治疗方法是安全可靠的,值得广泛推广于临床治疗过程当中。 参考文献 曹昕,张菊花,刘哲豪.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的关系.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33-34. 丁刘欣.小剂量乌拉地尔复合艾司洛尔控制性降压在鼻内镜手术中的应用.中国医学创新,2013,10(5):16-17. 高晓迎,孙钧.老年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与心率变异性的临床分析.中外医学研究,2014,12(9):66-67. 杨乙荣.循证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康复影响.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7):102-104. 余华,黄佐贵,李潇华,等.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预后研究.中国医学创新,2015,12(9):135-137. 游凯,严晓伟,任洪智,等.静脉艾司洛尔治疗快速性室上性心律失常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309例多中心研究) .中国医学创新,2013,10(6):44-47. 王洪波,邓文敏.艾司洛尔治疗围手术中快速型心律失常.中国医学创新,2014,11(6):47-48.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