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91309 发表于 2018-8-18 11:01:47

2018花10分钟,换1小时

  如果我们内心巴不得娃快点自己玩,娃是能感觉到的。这会让他们更焦虑。
http://
  经常有妈妈和我说,感觉生了娃以后,自我成?L就停滞不前了:下班后分分钟被娃黏住。属于自己的时间?一分钟都没有。
  陪娃之所以累,其实对很多人而言,在于连续不断高强度陪伴的累。如果陪娃1~2小时的中途,能停下来休息10~15分钟再继续,父母的情绪更放松,陪伴的质量也能大幅度提高。
  这10~15分钟,其实就是孩子独处的时间。
  回想我自己,做全职妈妈转眼两年多了,女儿从分分钟不让妈妈离开视线,到现在能独立看书、玩玩具半小时以上,没用的弯路、有用的套路,都在今天的文章里分享给大家。
  忍一忍,保护独处时间
  记得大女儿刚出生的时候,我整个宇宙的中心都放到她身上了。她哼唧一声,我就立刻去抱她,看有什么需要我做的。一天来来回回数次,很快就累趴了。
  直到有次带女儿去儿医那里体检,我看到她在发呆,忍不住又拿个玩具去逗她。儿医看到后说,其实没必要,只要观察到宝宝不烦躁,每天给他们一些独处的me-time,对发育其实有好处。
  后来我意识到,原来小婴儿并不是每一次哼唧都会演变成哭泣的,大人过度介入反而可能给他们太多刺激。
  有了二宝以后,我吸取第一次的教训,明白到过去认为的“婴儿不能独立玩耍”其实是种误解,开始有意识地去保护二宝的独处时间,发现她有时哼唧是因为困了;有时会凝视自己的小手,或者研究怎么把手指放进嘴里,这些情况下我都不会去干扰她。
  学会“有所为,有所不为”后,二宝现在自主入睡完全没问题,白天也不会放下就哭,比当时带大宝轻松了很多。
  陪伴越多,独立越多
  如果我们内心巴不得娃快点自己玩,娃是能感觉到的。
  这会让他们更焦虑。
  独立玩耍这种能力,最好在陪伴中帮助孩子练习。充分的陪伴才能衍生独立。一开始可能要多花些时间,但好处后续会慢慢体现。
  那次受儿医的启发后,从大女儿1岁左右开始,在陪玩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她专注的片刻,我不打扰也不走开――千万别在这个时候偷偷溜走,那样会前功尽弃的!我就安静地坐在她身边:有大人陪着,宝宝不容易产生分离焦虑,也不会反感独处这件事。
  这是独处训练的第一步。第二步是在她能连续专注几分钟后,坐得离她远一点,但仍然在同一个房间里,拿本自己的书翻几页。这时我仍然算陪着她,但实际是各做各的事情了,如果她搭积木不时要我帮助,我会放下书帮她一下。
  第三步是等到女儿能独立玩10分钟以上的时候,我会趁她快进入状态前,起身告诉她,妈妈要离开房间一会,需要妈妈的话,妈妈在隔壁。这个时候她基本上就是点个头,然后继续自high了。
  10分钟换1小时
  有些时候,孩子可能有独立玩的能力,但没有独立玩的环境。这就需要大人有意识地给他们准备:
  独立空间;
  辅助工具。
  讲真,没几个当妈的会说,我希望孩子一刻不停缠着我。私下谁不希望孩子能独立玩会儿,换一点时间给自己?可是怎么才能做到呢?
  熟悉我的妈妈都知道,不管再累,我每天都会抽10~15分钟,准备一下女儿第二天的活动,或是手工素材,或是设计两三个小游戏,或者把她房间的玩具清理一下,换一批新的。
  这10分钟的准备,可能就演变成第二天娃1小时的独立玩耍。
  比如前几天,我花了10分钟,用布片剪出一些“食材”,给女儿准备好纸板和胶水,让她自己做披萨饼。
  然后我再从自己“赚到”的这1小时里,抽10分钟出来,准备第二天的游戏素材,然后第二天,又收获1小时,这就形成了良性循环。毕竟作为妈妈,如果每天能有这1 小时自我提升,情绪会更愉快,也更有精力来给孩子提供高质量陪伴。
  因为做全职妈妈比较累,一开始我引导女儿独立玩耍,确实是带了些私心的。但在我“不陪伴”的时间里,她确实在快速成长,变得更加专注、更加独立、更加丰富。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8花10分钟,换1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