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65565 发表于 2018-8-17 12:46:27

2018来自禁止的引诱

  父母的“不要”和孩子的“偏要”,成了最常见的亲子对抗情景。
http://
  为什么父母禁止的行为,孩子偏偏喜欢做呢?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自主意识与日俱增,一些禁止词如“不许”“不要”“别”等成为了父母口中的高频词。可是,孩子却很少能做到令行禁止,反倒越发频繁地去挑战禁令。
  
  父母的“不要”和孩子的“偏要”,成?榱俗畛<?的亲子对抗情景。
  为什么父母禁止的行为,孩子偏偏喜欢做呢?
  禁止总会产生反作用力
  连续几个晚上儿子踢被子冻着了肚子,紧接着咳嗽、感冒如约而至。这天晚上,儿子已经乖乖钻进被窝里了,我想象着他感冒发烧后难受的样子,以及接下来的请假、看病,越想越焦虑,忍不住说:“今天夜里千万不要再踢被子了,冻着肚子咳嗽会更厉害的。”已经安静下来的儿子忽然像被按了机关一样,精神为之一振,把两条腿都从被窝里伸出来,还一边咯咯笑一边说:“我就要踢,就要踢。”
  看到他的反应,我意识到自己说了一句为了缓解大人焦虑,却对孩子起了反作用的话。觉察到这一点后,接下来我没有被他的行为干扰,像没有听见他说的话一样,默默地把他的腿放到了被窝里,说:“晚安,祝你做个好梦!”儿子也道了“晚安”,进入预备睡眠状态。
  这样的情景对每位父母来说都不陌生,也很难避免。如果父母和孩子执拗地对抗,进行权力的争夺,无异于自己挖坑往里跳――继续关注这个行为,多数情况下会演变成强化并保留下来。
  不妨反思一下,当对孩子发出禁止指令的时候,我们的内心状态是怎样的。大多数情况下,就是为了缓解我们自己的焦虑――人们会自发通过控制外界来缓解焦虑或恐惧,以为可以重新获得控制感。
  禁止创造了冲破限制的力量
  表面上的禁止,其实是一种诱惑。
  为了体验禁止创造的反作用力,我们可以给自己的腿下个禁止动的命令,感受一下,此时大腿是否有一种特别想动的冲动,看看你能坚持多长时间,期间有哪些感受。
  每一个起心动念都会产生身心能量的起伏,亲子之间真正的影响也往往在这个能量场里产生。禁止也一样,当禁止发出,家长的控制欲有多强,孩子冲破禁令的好奇心就有多强,循环下去,往往使一件本来很小的事情,演变成难以解决的顽固的大问题。
  要使被禁止的行为减少,通常有两种相互补充的方法:
  一种是忽视,不进行强化。这种不作反应不只是行为,也要在内心深处不动怒,否则,你的内心压着火,孩子一样会窥探到,从而继续维持行为。
  一种是关注你希望发生的行为。打破黑暗的方法不是和黑暗对抗,而是增加光明。
  禁止创造心理价值
  那么禁令是不是就没有价值了?
  倒也不是。
  几年前,听说一套国外发行的心理学专著曾在当地被列为禁书,待到中文版发行时,我反而有一种特别强烈的愿望想要一睹为快,急不可耐地当天就下了单,创造了一种超越正常阅读期待的心理价值。成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天生好奇的孩子呢?
  禁止往往传递了一个潜在信息,即人的本性是喜欢的,但是出于现实的考虑必须压抑。将这种心理用在正面行为上,反而可能发挥奇效――我的一位朋友,其本意是希望儿子自觉学习线上英语课程,但他反其道而行之,每天都明确禁止孩子学英语超过预定时间,儿子为了打破禁令,每天都想方设法得到“再延长一小会儿”的福利,并乐此不疲地保持着兴趣――孩子的好胜心为学英语这件事获得了较高的心理价值。
  为什么我们禁止孩子做负面行为时总是无效,而禁止正面行为时,反而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因为我们发出禁止信息时,往往反映了成人期望达到的目标,如果孩子在目标上与我们不一致,就会寻找一种行为去对抗或背道而驰,实现自己个人的目标。于是,禁止就成为了一个极好的线索,被儿童选择利用,创造一个相反的行为,以达成自己的愿望。
  所以,不妨试试将“禁止”用在正面行为的引导上,说不定会刺激他们打破禁令,极力争取权益,此时再适当默许,让孩子以为自己对抗成功,使他们对自己的精神和身体力量感到自信,反而更能帮助他们形成好习惯。
  作者简介:董进宇,著名亲子教育专家,著有《家长突围》《唤醒巨人》《培养优秀子女规律》等作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8来自禁止的引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