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岁馀进补十一忌
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健康,也更加关注养生保健话题,甚至会不经医生诊治就自己做主吃“补药”。岁馀已至,名目繁多的滋补药方流传于网络、朋友圈,让人难辨真假。进补要讲科学,否则很容易步入误区,那样不但起不到补益作用,反而会给身体带来损害。以下十一忌,不可不知:http://
一忌无病乱补
身体强壮的人不需要吃“补药”。无病乱补,既增加开支,又伤害自身。而且,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无利有害。众所周知,古代帝王将相总是补品不离口、补药不离身,到头来又有几个长命百岁?实际上,唯有适当锻炼、均衡饮食、多用大脑,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养生。
二忌虚实不分
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虚症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伤害身体。保健养生虽然不像治病诊疗那般严谨,但起码应明辨进补对象的体质。如偏寒者畏寒喜热,手足不温,口淡涎多,大便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脉沉细;偏热者则手足心热,口干,口苦,口臭,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脉弦数。若不辨寒热妄吃药膳,容易导致“火上加油”。再如,阴虚体质的人偏瘦,常有潮热、盗汗、咯痰不爽的情况;阳虚体质的人偏胖,手脚冰凉,怕冷,面色白,吐痰稀白。阴虚体质忌补阳,阳虚体质忌补阴,如果误补,只会有损健康。因此身体虚弱的人,在进补前应弄清自己属于哪种虚症,然后再对症食补。如果自己拿不准该如何对症进补,最好在医师指导下进行。
三忌多多益善
进补的药品种类很多,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之分,切忌“样样来一点”。 “多吃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说法是不科学的。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如过量服用参茸类补品,可引起腹胀、不思饮食;过量补充维生素C,可致恶心、呕吐和腹泻;过量服用鱼肝油可引起中毒;长期服用葡萄糖会引起发胖,胆固醇增多,诱发心血管疾病。
四忌越贵越好
关于补药效果,并不是越贵越好、越贵越有效。中药能否发挥预期疗效,关键在于辨证运用,药物只要运用得当,大黄可以当补药;若辨证失准,人参也可能是毒草。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子,多是由几味并不贵重的常用药物组成,简单而有效,如桂附地黄丸是温补肾阳的代表方。它是由六味地黄丸衍生出的许多滋补类地黄丸系列方剂之一,药味简单,疗效并不比贵重药材差。那些身价昂贵的大补食材如燕窝、鱼翅,其实并无奇特的食疗作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因为“物稀”才“价高”。而十分平常的甘薯、洋葱等食品,亦有很高的食疗价值。凡食疗均有一定的适用对象和适应症。人们应根据需要来确定药膳――即“缺什么,补什么”,切勿凭贵贱来分高低。尤其是老年人群体,更应以实用和实惠作为滋补原则。
五忌凡补必肉
动物性食物不仅有较高的营养,而且味美可口,无疑是优秀食材。但肉类食物不易被人体消化吸收,若摄入太多,对胃肠功能已衰退的老年人来说,不堪重负。肉类消化过程中产生的某些“副产品”,如脂类、糖类等物质,往往是心脑血管病等老年常见病、多发病的催化剂。
六忌以药代食
药补不如食补。用中药或药膳进补效果虽好,却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殊不知,许多食物也是有一定养生功效的药物。如,多吃芹菜可辅助治疗高血压;多吃萝卜可健胃消食,顺气宽胸,化痰止咳;多吃山药能补脾胃。此外,胡桃、花生、红枣、扁豆、藕等也都是进补的佳品。因此,人们若不是出于“治疗疾病”的目的,完全可以只通?^食物进补,常保机体健康。
七忌重“进”轻“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家庭的日常饮食比较油腻。现实生活中,不少人都有排便不规律的问题,却并不加以重视,导致“肠毒”滞留,引发疾病。
八忌恒补不变
有些人喜欢按自己口味,长期食用某一种补品,继而发展成“偏食”“贪食”,这对健康是不利的。虽然药物和食物对人体有一定的保健治疗作用,但久服多服会影响体内的营养平衡。尤其是老年人,各脏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衰退,需要全面、系统地加以调理。单一补品或食物很难达到理想的补益效果。而且,人体在不同季节,对保健药物和食物有不同的需求。因此,根据不同情况予以调整是十分必要的,不能恒补不变,一补到底。
九忌外感进补
患有感冒、发热、咳嗽等外感病症时,不要进补。中医认为,人患外感病症时,治疗重在发散表邪。如果人们在患病期间进补,会将“外邪”留在体内,造成“闭门留寇”的局面。如此一来,不仅会使外感病程延长,还有可能导致其他疾病。
十忌药食相冲
进补应注意不同食物药物的“性味”不能相冲。如服用含人参的补药时不能吃萝卜,服用滋补品时不宜吃具有寒凉泻下功能的食物。
十一忌不调脾胃就进补
夏季,人们常常因为苦夏或过食冷饮等原因,存在不同程度的脾胃功能减弱的问题。秋冬季节如果大量进食补品,特别是过于滋补的养阴之品,会进一步加重脾胃负担,使长期处于“虚弱”状态的胃肠无法承受“突如其来”的补品,导致消化功能紊乱。人体消化功能一旦紊乱,不仅所摄入的营养物质得不到正常的吸收、利用,而且腹胀、厌食、腹痛、腹泻等疾病也会找上门来。所以,进补之前最好先调理脾胃,等自己的身体适应之后,再开始进补。特别是对于身体虚弱、脾胃消化不良、经常腹泻、腹胀者,更是要先恢复脾胃功能。只有脾胃消化功能良好,才能保障营养成分的吸收,否则吃再多的补品也无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