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快乐与烦恼并存的间隔年
间隔年,英文名叫Gap Year,这一概念来源于西方,指高中和大学之间,或大学毕业后的一年间隙期。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毕业生们可以选择自行学习、社会实践、娱乐休闲,以此调整和充实自己,适应下一阶段的学习和工作。http://
这些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思想日趋多元和开放,间隔年被中国大陆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所接受。在这样一种仍显另类的选择中,能体验不一样生活的快乐,但同时也遭到质疑和难处。
一
蒋小菲将在今年从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毕业,她马上就要开始自己的间隔年。在这一年里,她没有急着找工作,而是准备去学习雕刻。她说:“我很喜欢雕刻,家人也支持我,就让我去试试。如果适合,就把雕刻当作自己的工作,如果不适合,那就只当作一段宝贵的学习经历。”
武折冲在国外就读本科,毕业于纽约大学石溪分校的他,同样在毕业后选择了间隔年。武折冲说:“间隔年的时候做了两种尝试,一是申请专业实习,二是为美国研究生^学考试做准备。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想知道自己到底喜欢做什么,适合做什么。”
很多毕业生像蒋小菲和武折冲一样,选择间隔年是因为想要明确自己的人生规划,而也有一些毕业生,他们选择间隔年的目的,是想趁年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孙国轩,选择成为一名志愿者,前往河北省承德市的虎什哈中学支教。而在此之前,孙国轩已经拿到了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的录取通知。孙国轩认为,自己还年轻,应该在最有活力的时候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等到走进社会,可能顾虑就会多很多,怕自己到时候会后悔。
除此之外,还有的毕业生想利用这一年,去做一些让自己开心的事情,享受青春最后的狂欢。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的崔静雯将在2017年12月毕业,在研究生人学前的一年里,她打算沿着丝绸之路来一次毕业旅行,亲身体会古丝绸之路的深厚文化,同时见证“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成果。
二
无论是学习、实习、做志愿工作,还是旅行放松,间隔年都意味着获得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不过不少毕业生们都表示,他们要为此付出的“自由的代价”却不少。
现在就读于北京大学创意写作专业的研究生吴比于2016年完成本科毕业,那时的他非常希望拥有一个间隔年,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书画和民乐,游览大学期间没来得及去的名胜古迹。但是在大三下学期,他拿到了本校研究生的保送名额,由于保研资格只能当年使用,犹豫再三,吴比还是选择了继续学习。吴比说:“如果放弃来之不易的保研机会,就只能参与更加激烈的研究生考试,代价太大了。”
相比于国内高校研究生当届招生、当届人学的规定,国外高校对于间隔年的包容度就比较高。孙国轩介绍:“很多欧美高校在录取学生以后,会允许半年或者一年的延期入学,这种制度在中国大陆是没有的。”
除了继续升学存在障碍,在就业过程中,也存在很多对间隔年的不友好。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毕业的李帖竹告诉记者,他们学校对学生档案的保管,只限于毕业后3个月。据记者了解,北京大多数高校的档案保管期限都在半年左右。而据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负责就业指导的老师高凯山透露,如果在这3个月内无法找到收留档案的单位,就将转回生源地,影响以后的就业。
目前,国家对于应届生就业是持支持立场的。比如2017年1月北京市出台了一项新政策:用人单位直接招用应届高校毕业生,可申请享受最长不超过3年的社会保险补贴。不仅如此,就业市场比较热门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很多岗位明确表示只招聘应届毕业生,毕业后选择间隔年意味着将失去应届毕业生的身份以及其所享受的优惠政策和待遇。
高凯山说:“从国家的角度来讲,不鼓励大学生毕业后既不工作,也不继续读书深造,因为这是一种人力资源的浪费。但是考虑到现在的就业压力比较大,经济发展降速的情况下,失业人口过多,所以失业与就业的这种供需矛盾,导致国家采用了短期保管档案这样一个相对妥协的政策。”
而生活的压力,也让很多有过间隔年想法的学生打消了念头。香港中文大学毕业的刘开拓认为,当前大城市户籍政策、房屋价格变化太快,毕业生只能快马加鞭升学或工作,没有思考和闲暇的余地,更没有任性的资本。
三
郭书仪从2016年毕业起,就一直在从事跨专业的研究生申请工作,并同时在将来准备从事的编剧行业涉足。说起间隔年,郭书仪觉得,首先要面对的是家庭的压力。她说,很多家长现在并不了解间隔年的概念,他们无法想象既不读书又不工作的生活状态。一些同学在采访时也表示,说到自己将要选择间隔年时,家里会认为这是因为他没有考上研究生,或者没有找到工作,一些亲戚甚至以为自己很失败。
郭书仪认为,首先应该让广大家长知道,间隔年越来越普遍,并不是一件多么消极的事情,而是一种正常的学习生活状态,只有这样才能使间隔年获得更多的理解。
而即便获得了家庭的支持,在目前我国也缺乏一批质量好的间隔年项目。一方面,毕业生很难找到可以支持自己一年生活的经济来源;另一方面,一些项目又难以给自己接下来的就业和升学提供指导和帮助。
不过,我国目前也有一些发展较好的项目,可供有间隔年意向的毕业生选择。比如以支教为主题的“美丽中国”这些年在高校中影响力持续攀升。项目成立9年来,就已经吸引了约1000名高校毕业生到西部支教。由于发展规划、人才招募、资金来源都相对科学规范,社会影响力和认可度都较高,选择这种项目作为间隔年主要工作的青年,在离开之后往往会获得较好的发展,基于此选择者也会少一些后顾之忧。
?碜阅暇?a href='http:///html/Accountant/' target='_blank'>审计学院的卜夏柯说?自己曾考虑过在高中毕业后参军,间隔两年入学。但在当时学校政策不是很好,权衡再三也就没有实现自己的军旅梦。卜夏柯认为,要让学生大胆体验各种各样的生活,必须要政策予以支持。他希望,今后毕业生档案管理能够稍微放宽一些时间,让同学们有更多选择的余地。
刘开拓说:“现在海外归国的毕业生,首次就业的机会,也就是应届生身份,可以保留两年。我认为内地高校毕业的学生,也可以采用同样的政策。这样不仅对于选择间隔年的学生很友好,而且对暂时没有找到理想工作的人,也是一种保障。”
(摘自《团结报》2017年6月24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