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放弃无度牺牲,收获丰盈自我
毕业多年,当年的青葱好友再次聚到一起,毫不夸张地说有一半以上的女同学或多或少都存在抱怨。抱怨为孩子付出太多,孩子不懂感恩;抱怨为爱人牺牲太多,夫妻感情却越来越淡漠。我只是微笑着倾听,不知什么时候,大家把注意力转移到我身上来,都好奇我为什么在婚姻生活里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依然如此不焦虑、不急躁、不抱怨。我莞尔一笑:这还真得得益于我外婆流传给我们的好风气――女人在婚姻里要放弃过分的自我牺牲,做更好的自己。http://
在绝大多数的家庭,都存在着过度牺牲自己的那个人,一般以女人居多。但过度的牺牲不是爱,是不能承受的负担。牺牲的背后,是无法控制的愤怒和压抑的委屈,你会觉得全世界都对不起自己。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你的牺牲,不会给任何人带来幸福。
外婆年轻的时候,心灵手巧、女红出众。一个偶然的机会听说县城有个培训班,很想去参加。但外公工作繁忙,如果外婆去参加培训的话,当时读小学的舅舅和妈妈便没人照顾,为了让家庭正常运转下去,大家都劝外婆放弃这次机会。但倔强的外婆坦诚地跟外公表达了自己的意愿:自己很重视这次机会,孩子已经进入学龄阶段,完全有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至于外公一个成年人更不能因为生活上需要外婆打理而要求外婆做出牺牲。最终,外婆如愿以偿地参加了那场培训,我的舅舅和妈妈在那段日子里,生活自理能力直线提升,学成归来的外婆组建了自己的家庭作坊,让村里的妇女在农闲时节有了自己的工作和收入,而经过这件事外公对外婆从最初的不理解衍生出几分钦佩和尊重。
多年来,外婆长拿这个故事教育我的母亲,女人一定不能毫无底线一味为家庭、为孩子去做牺牲。社会在发展,这已经不是一个一个人为了让谁活下来就需要牺牲自己的年代了。牺牲自己,成全别人,会让对方的生命承受不能承受之重,不管对方是伴侣、是父母还是孩子。
因为牺牲意味着伤痛,意味着不公,只要有伤痛和不公,就会希望获得代价和补偿,一旦想获得代价和补偿就会破坏两个人的关系甚至整个家庭关系。
相信很多子女一定听过自己妈妈这样的抱怨:“我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什么都给你好的,起早贪黑地干活都是为了你,为了这个家,你却这样不懂事,真让我伤心。”这句话听得多了,肯定会让子女产生愧疚、压抑的情绪。
母亲为了孩子,过度牺牲自己,把全部心思都放在孩子身上,没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不单自己活得累,而且还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和负担。近年来,以此引发的悲剧还少吗?
我很庆幸我的妈妈因为受到外婆的教导,从来没有毫无原则为我牺牲自己的工作、生活。因为没有过分牺牲,母亲给了我足够自由的成长空间,而那个自信满满、努力奋斗的妈妈,也给我树立了一个好榜样,使我在健康快乐成长的同时,下决心以后也要像她一样,不把自己和孩子捆绑在一起,各自独立但又互相激励。
生活中,那些亲子关系处理得好的女性,夫妻关系也会很融洽,就如我的父母多年来相处的亦师亦友舒服惬意。而那些为了孩子过度牺牲自己的女性, 面对伴侣时也常常过度牺牲自己。
我有个男同学最近非常苦恼,因为他的老婆总是动不动就对他发脾气和指责一通,有时甚至对他进行人身攻击。
常常以“我为了你”为开头、以“可是我却什么都没得到,你还这样对待我,你个没良心的”为结尾。
??年他们在小城市生活,为了同学的事业发展,他老婆放弃了自己的工作,两人一起来到大城市打拼和奋斗。
来到大城市后,两个人都有了新工作,但是男方工作异常忙碌,老婆为了老公的健康,辞了工作,照顾起他的起居饮食,两个人过起了幸福的生活。
但是好景不长,当老公获得事业上的晋升、小有所成的时候,开始频繁争吵。女方因为一心扑在男方身上,在新城市里并没有交到多少朋友,男方工作忙碌不能陪伴她的时候,她倍感孤单。
随着老公事业的发展,她越来越没自信而且变得多疑,常常查看对方的手机,盘问老公的行踪,怀疑他和别的女性有染,觉得自己为他远离家乡,放弃了自己的工作,实在不值又委屈。
我对这位男同学的建议是:找个保姆照顾两个人的生活起居,让老婆停止牺牲,鼓励老婆出去找份自己喜欢的工作,同时出去社交,建立起自己的朋友圈,这样她不仅没时间去吵架,也更能找到自己的价值。
过度牺牲不仅是亲子关系的障碍,也是婚恋关系中的一大杀手。很多女性错误地认为:当自己为这个家庭,为这个男人付出更多的心血,奉献更多的自我,就能得到对方更多的爱,但实际上恰恰相反。
越是更爱自己的女性,当然这里的爱自己并不是自私自利,而是活出自己的风采,越容易拥有一个更爱自己的伴侣与更美满的婚姻生活。
原因很简单,牺牲意味着伤痛,意味着不公,只要有伤痛和不公,就会希望获得代价和补偿,一旦想获得代价和补偿就会破坏两个人关系。
其实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伴侣、子女并不能代替你去创造价值,一个人对自我价值的寻找与建立,必须由自己完成。所以,我们应该鼓励女性不要牺牲自己,要建立起自己的价值。
一个女人,首先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存在,然后才有其他属性,作为妻子,或者作为母亲的角色。幸福是一种能力,真正的幸福感并不是来自外部的给予,而是来自自我内心深处的滋养。
编辑/张立平laomalp820114@163.com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