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22788 发表于 2018-8-16 22:11:26

2018劝酒背后的心理逻辑

  中国人喜欢攒饭局,更喜欢聚餐时向别人劝酒,酒桌文化十分兴盛,酒文化绝不仅仅是表达一种热情好客的礼节,通过饮酒来加深友谊,增进双方的交流,而是有着深刻的心理功能:
http://
  检验对方的服从性 在政界、军界和商界等的工作餐环境下,“谁来提酒和喊谁饮酒”就体现了此人的权力。尤其是当一个人的权力并不稳固,需要用一定的手段来彰显个人权力时,劝酒者更加在意对方的喝酒行为。通过劝酒,劝酒者观察和判断对方的行为是否具有高度的服从性:如果对方毫不推辞,或者稍有犹豫后一口喝下,劝酒者就会觉得对方比较懂事、“能顾场面”,而对其表示满意;如果对方找理由推脱,磨磨蹭蹭地不肯端杯,劝酒者就感觉对方“不太听话”,忤逆了自己的情面而面露不悦。
  劝酒者掌握了喝酒的主动权,通过劝酒的仪式,公开传达一个信息:你们都要听我的!比如,“来,来,来,是我岳家军的人就把这杯酒干了!”同样,被劝者通过“饮酒过量伤身”这一代价,来向劝酒者表现一种臣服,比如“张经理,谢谢你对我的提携。你随意,这杯酒我干了”。
  检验诚意 劝酒者通过不停地劝酒,来考察对方的诚意。即看对方是否能够放下戒备和体面,用当众出丑来向自己靠拢。中国这种用酒来检验对方的诚意的做法,源于社会变迁造成的一种社会的适应性行为。
  由于人口流动增大,中国人际关系从血缘、亲缘和地缘为主,逐渐过渡到以学业和工作为主,也就是说,从熟人社会发展为陌生人社会。在需要与更多的陌生人交往时,由于缺乏互信的基础,人们不得不通过快速判断的方式,来检验对方的交往诚意。
  如果一个酒桌上的新人,能够放下脸面,敞开肚子喝酒,就能赢得他人的认可。酒后失态是一种小型的抵押物,表明当事人愿意将自己不光彩的后?_行为暴露出来,等于是交出了自己的底牌。
  反之,一个人在酒桌上只顾着做印象管理,浅尝辄止甚至滴酒不沾。酒席散了,依然面色如常、头脑清晰、基本上无法得到他人的心理承认,“今天的酒没喝好”、“小刘你太保守了,这个酒不到位啊!”在他人看来,拒酒者不信任对方,把自己隐藏起来,不相信对方在自己醉酒后可以照顾好自己。劝酒者在心里一番掂量,你还是太重颜面了,不肯拿出真心来社交,看样子你还是有所保留啊!
  所以,深谙酒局文化的人,拼着命也要把一杯杯黄汤灌进嘴里,因为他们都明白,喝酒要付出代价,不喝酒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8劝酒背后的心理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