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心系春天,让科技之花悄然绽放
孙红文是教育部环境污染过程与基准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也是《环境化学》国家级精品课、国家级资源共享课的负责人,她先后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天津市教学名师称号。http://
扎根学科挑大梁
在外人看来,孙红文“拿奖拿到手发软”,而熟悉她的学生和同事都知道在一项项荣誉的背后,凝结着她无数的付出与艰辛。然而,她总是告诉来访者,一直以来她都“乐在其中”,原因在于她所做的一切都与学科发展密不可分。
1967年,孙红文出生在天津。作为土生土长的天津人,孙红文有着浓厚的南开情结。她从小就崇拜周恩来总理,高中就读于南开中学,曾亲耳聆听过邓颖超到南开中学作的报告。高考填报志愿时,成绩优异的她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南开大学。据她回忆,当时她的成绩考取清华应不在话下,可她就是认准了南开。
本科及硕士研究生阶段,孙红文就读于南开大学化学系。1991年,怀着对环境科学这一新兴学科未来发展空间的期待,她转到环境科学系攻读博士,师从著名环境化学家、教育家戴树桂先生。1994年,她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从那以后,她的个人成长与南开环境学科紧紧地“绑”在了一起。
多年来,孙红文始终坚守在教学第一线,承担系列本科生、硕士生以及博士生课程,努力打造精品课。她作为课程负责人的本科生专业课《环境化学》,2008年入选国家级精品课,2013年入选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
2005年,孙红文作为课程负责人接手《环境化学》课程。三年后申报精品课时,有人问:“南开最早成立了环境专业,戴先生又主编了《环境化学》这本权威教材,为什么现在才申请精品课?”
孙红文大受刺激:“人家问的对。大家总说南开环境化学是全国的优势学科,可是这门课连精品课都不是,不像话啊。我从小就好强,下决心一定要把这门课建设成国内最好的。”
不光是课程建设,孙红文也注重教材建设,参编的《环境化学》及主编的配套教材《环境化学电子教案》连续入选国家级“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成为被广泛采纳的权威教材。
作为国内知名的环境化学中青年领军人物,孙红文承担各类科技项目40余项,包括担任973计划项目课题组长、主持863计划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等20余项,并担任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863重点项目副组长或技术负责人。她在水土环境污染过程、风险及修复方面确立了特色研究方向,开展前瞻性研究。
目前,孙红文累计发表论文280篇,140篇被SCI收录,多篇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上,获得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同时,她还注重环保领域实用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她发明的重金属复合生物固定剂被农业部选定,在天津市受重金属污染的农田大范围推广,辐射面积达1000多亩,挽回了农田资源因污染造成的损失。她从日本引入地下渗滤系统处理分散型生活污水技术在天津进行示范,被市水务部门及农村工作委员会采纳推广。
岁月的年轮在春天的脚步中增长,生命也在春风的呼吸中升华。在孙红文的眼里,科研不仅是新春的回声,更是一场力量与智慧、美丽与收获的创造。
为人师表育英才
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对孙红文老师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严格”。她十分注重细节,会亲自修改学生交上来的论文,大到结构框架,小到标点符号,经常把一篇文章改成“大花脸”。她曾耐心地向本科生解释论文“待投”和“待发表”的区别,教导他们恪守学术规则。她常要求研究生重视文献学习,开组会时,学生报告中提到的文献她几乎全部提前研读过,令学生佩服不已。她曾要求研究生用英文讲文献,虽然这样的训练让学生吃了不少苦头。多年以后,学生们走上工作岗位与外籍专家“对答如流”时,才恍然明白孙老师当初的良苦用心。
“孙老师的气场非常强,进组时我们都有点怕她。可是真到毕业时回想起来,她好像从来没有过言词上的激烈批评。那种怕,其实是一种尊敬,因为她的要求严格。”孙红文昔日的学生、如今的同事、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汪磊说。
事实上,面对有困难的学生,孙红文会展现出耐心细致的一面,不希望一个学生掉队。有的学生因为害怕挂科,考虑到老师们一般不会“挂”大四学生,于是专门选修《环境化学》。孙红文明白学生们的心思,但她不会轻易“放水”。她会更加注意这些学生的学习状况,课后经常找他们谈话,帮助他们分析问题、补习功课直至顺利完成学业。
曾有一名刚被录取的研究生,希望能提前到孙教授的实验室工作一两个月。尽管孙红文知道这位学生来到她这里短期内可能做不了什么工作,但她还是热情地帮学生申请宿舍、安排实验室。有的研究生科研非常优秀,想出更多的成果,自愿延期毕业,孙红文对此也非常支持。尽管经费有限,但对于要求进步的学生,她从来不怕花钱,会给他们更高的生活津贴。
“作为研究生导师,我们要对学生的发展负责,要为他们成功的学术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们要为他们提供高的平台、宽的视野,要为他们制定高的目标,这是最重要的。每一个学生的水平,代表着南开环境学科的水平。用一种高的标准严格要求他们,这对他们的长远发展有益,更是对学科发展负责。”
谈到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孙红文认为,如果处理好了,它们并不是一对矛盾。她回忆科研刚刚起步时,教学也要做好,又有一定的行政工作压力,确实有些时间上的冲突。当时,她给研究生上课没有中文教材,只能对着英文教材备课,这花费了她大量的时间,常常准备到凌晨一两点钟也没备完。没办法,她上闹铃,早上5点起床接着准备。工作之余,她还要照顾年幼的女儿。
扬帆再创新辉煌
作为戴树桂先生的学生,孙红文深知南开环境学科发展至今步履维艰。孙红文说:“条件差限制了发展,但有时也是好事,它养成了环境学院不等不靠的作风。有条件更好,没有条件我们也要发展,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丢,这是我们从老一辈身上学习到的。”
正是这种强烈的责任感,让孙红文在学院科研副院长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倾情付出。10年来,她团结学院老师一起克服学院科研条件差等困难,艰苦奋斗、辛勤耕耘,使学院科研水平得到很大提升,新增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个,科研经费增长近10倍,SCI论文增长12倍,连年3位教师获得“杰青”资助。近年来,南开环境学科快速发展,保持了全国领先地位并再次被认定为国家环境科学重点学科。
生活中,孙红文也努力做好女儿、妻子、母亲的角色,尽心尽力照顾家人。丈夫在国外学习,孙红文就独自带着孩子工作。女儿上幼儿园和小学,离不开人照顾。放学后,孙红文就把女儿接到单位,请门卫师傅帮忙照看。父母病重期间,孙红文每天在学校、医院两边跑,尽孝道。白天耽误的工作,她只能晚上熬夜补回来。
面对荣?u,孙红文最想说的是“感谢”。她感恩学校,感恩老一辈学者在业务、技能、作风、品质、为人等方面对她的熏陶,她感恩学生对自己为人师表的鞭策与鼓励。她常说:“我觉得压力特别大,对自己各方面的发展都还不是特别满意。未来我还要做好本职工作,坚持教书育人的根本任务。科研方面,我希望能有一个新的冲刺,更希望为南开环境学科持久发展做出一点自己的贡献。”
多少挫折、多少汗水、多少痛苦,都被欢笑与祝福淹没;辉煌的成绩、热烈的掌声、灿烂的荣誉,在校园沸腾的欢歌中成为过去。对于孙红文来说,事业永远常青!
编者语:
在南开大学校园中,孙红文行色匆匆,但自信满满;她娓娓道来,从容讲授;她并不年轻,但气韵优雅,仪态端方。她是高端科研的女教授,也是代表着支撑学校跨越式发展的“半边天”。她用智慧、爱心、辛勤、执着,委婉而又坚定地诠释着一个响亮的称谓:当代知识女性。
编辑 辽员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