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86768 发表于 2018-8-16 16:33:19

2018防性侵:斩断伸向孩子的魔爪

  保护儿童,最关键的因素始终是父母和儿童自己。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我们才能保证孩子成长的道路走得更顺畅、更安心。
http://
  最近,?和?被性侵事件在网络频频曝光,起因就是南京南站候车室发生的涉嫌猥亵女童案件。照片中,年轻男子在众目睽睽之下抚摸女童的胸部。女童表情麻木,低头玩儿手机,旁边的大人也没有任何表示。如此若无其事的态度,惊呆了一众围观的网友。后来,从新闻中得知,照片中的小女孩是这家的养女,平日里与家人的关系就是如此。这更让人费解,这家人就丝毫没有这方面的法律意识吗?
  大伙儿凑在一起讨论时才发现,原来这种事儿并不罕见甚至很多人亲身经历过,但因观念等问题都对此讳莫如深,甚至给当事人造成了终身的阴影。最高人民法院的数据显示,仅2013年~2016年,全国法院审结的性侵儿童案件就达10782起。同时,《2013~2014年儿童安全教育及相关性侵案件情况报告》显示,80.20%是熟人干的。
  难怪有网友在评论里说:“地狱空荡荡,恶魔在人间。”一宗宗触目惊心的案件提醒着广大父母:一定要保护好你的孩子!
  性教育缺失,孩子被侵犯都不知道
  网友Superhoney谈起性侵犯时说:“不是小孩子不想说或者不敢说,而是不知道那个恶心的人在做什么。小时候,爸妈从不谈性,被表舅猥亵过N次,当时并不知道他在做什么。他只说:‘我摸摸看你有没有吃饱饭。’到大学的时候才知道那个是在干嘛!”
  我们的性教育缺失到什么程度?一项调查显示,只有5成的学生表示“爸爸妈妈曾经对我谈过性”,4成的学生表示“父母具体说过如何防范性侵犯”。也就是说,有近6成的孩子是在性教育严重不足的家庭里成长的。如此大的缺口,在儿童性侵案频繁出现的今天,我们只能说,这些父母心真大,娃娃命真苦啊!
  其实,儿童性教育不仅要做,还要分年龄去介入,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当孩子处于幼儿期时,太复杂的性教育,他们是难以理解的。所以,父母可以把重点放在“建立性别界限”上面,告诉孩子,男性和女性是有区别的;衣服覆盖的部位,别人是不能碰的,万一被碰了,一定要告诉爸爸妈妈;平时,父母还要以身作则,尽量让同性为孩子洗澡、更衣,帮助他们的性别意识尽快巩固起来。
  当孩子长到求学阶段,开始走入群体,父母就要教他们学会寻求保护,例如,小学生遇到坏人就要找老师;中学生参加派对活动要提防被下药;平时在学校、社区中要留意社工、警察等保护者的联系方式,以便有事时能够尽快找到人。此外,在遇到相关案例时,父母也可以和孩子做充分讨论,教给他们防范危险、判断性侵、逃离坏人和事后补救的方法。
  误信熟人,孩子惨遭色魔毒手
  网友“在水一方”说:“小时候有过被男孩子性骚扰的经历,因为不愿意就会被他们打。然后,男孩子们都说只是个游戏。我告诉了妈妈,有个男孩子的妈妈是她的同事,当时也在场,我妈居然沉默了!回家后,她也没有安抚我,只是说以后离那些孩子远点儿。我心里感到特别无助。”
  众所周知,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大多数是熟人作案。所以,现在的父母大都会加强防范,除了教育孩子“不要让别人碰你”,平时也会多长个心眼儿,留意孩子身边的人,并不会因为对方是亲友就盲目相信。但即便如此,有些人群依然是容易被忽略的,例如“熟人的熟人”―可靠朋友的性伴侣、丧偶父母的新老伴儿、热心闺蜜的新交好友等。这些人,父母未必认识,也不一定信得过。所以,当把孩子托付给可靠的熟人时,对于他们家的亲友也要留个神。
  男童保护也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问题。许多父母谈起防性侵,第一时间会想到女童。有些人还暗自庆幸自己生了个男孩,“不会吃亏”。但实际上,自古以来,男童就是娈童者的猎取对象,会被当成幼小的女性来玩弄。由此可见,就算家里生了个小子,对于父母来说,也不是一件可以高枕无忧的事。
  此外,当孩子遇到熟人性侵时,有些父母碍于情面会采取哑忍的态度,或者以为“事情都发生了,追究也无益,反而伤了和气”,于是就默默地放过色魔。殊不知,这样做除了会助长坏人的气焰,还会给孩子做出一个坏的示范,让他们误以为被性侵就只能自己扛着,自认倒霉,连爹妈都不会帮自己出头。这样的心态,不但容易影响亲子关系,持续到成年之后,还会给孩子的心理发展埋下隐患。
  被侵犯后,父母落井下石最伤人
  网友“小猪仅靠两条前腿”说:“童年有几次被陌生人猥亵的经历,和父母说了以后都被严厉地呵斥,说我不检点,一定是我和别人搭讪。到后来,再遇到这些事就不敢跟父母说了,导致初中那年差点儿酿成巨大的悲剧。当时,我和其他6个女生同时遭到一个近40岁的中年人的猥亵。事情传了开来,女生骂我孤立我,男生在网上问我:‘听说你不是处女了?’为这事儿,爸爸放弃了非常重要的生意,损失了几百万,回来陪我。后来公司倒闭,家里经济严重下滑。我爸爸一度崩溃,经常对我大吼,说我恶心、丢人。我也很内疚,感觉害得爸爸的理想破灭。我也在高中得了严重的抑郁症和焦虑症,4年了。”
  孩子遭遇性侵犯,“父母落井下石痛骂他们”的情况并不罕见。其实,这是父母不成熟的表现。“孩子被侵害”会对父母的内心造成巨大冲击,勾起内疚、愤怒、失望、无助等复杂的情绪。一般来说,成熟的人可以消化这些情绪,明白这不是孩子的错,从而可以在遭遇伤害之后安慰孩子。
  然而,不成熟的父母则很难做到这一点。他们无法消化这些情绪,只觉得内心很难受,要找个人来发泄。于是,弱小的孩子就往往沦为发泄对象。很多父母会边流泪边责骂孩子,指责他们错了、不检点、为家庭带来羞耻……这样,父母自己就能体验到“我是对的,我教了孩子,我是强大的”等一系列感觉,从而让自己好受一点儿。
  但很明显,这样的发泄,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二次伤害。在外面被性侵,回家里也不容,很多孩子只能默默地承担一切羞愤,真的以为自己做错了,是“放荡、智障、没脑子”才会招来的祸事。这些沉重的情绪,对于被侵害过的孩子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严重的,会让他们一步步走上自毁之路。     保护孩子,识别娈童癖
  儿童性侵犯案件,相当一部分是娈童癖所为。这种人的情感、理智、智能等方面均表现正常,但性心理不正常。他们对青春期前的儿童有性兴趣,表现为反复出现的幻想、意念、冲动、性行为等。严重的娈童癖只对孩子感兴趣,对成年人则没有任何的性兴趣。
  由此,从人群中识别出娈童癖,成为家长保护孩子的重要一步。父母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观察:
  一、性兴趣
  娈童癖通常会有儿童性接触的记录或者儿童色情倾向。虽然这类人不至于高调到在额头上凿几个字昭告天下,但他们收集的照片、视频等会带有明显的痕迹。由于娈童癖不在少数,所以也会有“共同爱好”的网站和刊物,微博和微信朋友圈也是他们交流的场所。有些娈童癖会把特定的娈童标志印在衣服、帽子、戒指上,以寻找同道。父母可以上网搜索,识别这些标志。
  此外,部分娈童癖会有其他性变态行为,例如恋物癖、露阴癖等。父母观察到时应该提高警惕。
  二、社会关系
  部分娈童癖有吸毒、酗酒行为,喜欢?博等刺激冒险的方式。
  相当多的人会有社交问题,可能会独居,没有成年伴侣,不善于和同龄人相处。但同时,他们又喜欢游荡在游乐场、街头巷尾等儿童聚集的地方寻找目标,有些人则热衷参与和儿童相关的工作或志愿活动。
  在此需要强调的是,诊断娈童癖是一项专业工作,需要有资质的心理医生进行。上述标准可以作为参考,但有此特征的人未必就是娈童癖,性侵儿童的罪犯也不仅仅限于娈童癖。各位家长要加以甄别,以免冤枉好人,虚惊一场。
  陪伴孩子踏上康复之路
  万一孩子遭到性侵应该怎么办?这是很多父母关心的问题。实际上,孩子遭遇创伤之后,心态也会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只要父母对症下药,耐心陪伴,孩子是能够从阴影中走出来的。
  第一步:“我不愿意回想。”
  孩子受到侵害后,往往会第一时间踏入“创伤否定期”,会变得不愿说话,不愿回忆事情发生的经过;晚上做噩梦;回避人群,特别是和性侵经历有关的人和事;严重者还会陷入“木僵”状态,呆呆地坐着躺着,半天都不换一个姿势……这些现象都在提示,他们试图否定自己遭遇的一切,试图说服自己“没事儿”,好让心灵不至于滑向崩溃。
  这时,父母要做的事就是给予他们一个包容、安全的环境,除了必要的治疗和警方询问外,尽量尊重他们的意愿,陪他们安静地待着,不要逼他们忆述细节,更不要轻易把一切在网络上曝光,以免对孩子造成二次打击。
  第二步:“我痛!我恨!我内疚!”
  如果顺利度过了“创伤否定期”,孩子就会踏入“情绪爆发期”。在感觉到安全的情况下,许多孩子会表现得不安、烦躁、痛苦、愤恨、无力、内疚、空虚……将受伤后的情绪通通发泄出来。这时的孩子自然不大好相处,也容易让父母感到生气和无奈。但父母要记住,这是孩子“求救”的表现。他们最不可爱的时候,恰恰是最需要爱的时候。
  这个阶段的孩子也会有几种常见的担心,需要家长特别注意:
  一、被污名化的“我” ―鉴于“性”在文化中的特殊地位,“被性侵后背负污名”是很多受害者担心的事。他们最关心家人的态度,如果父母表现出接纳,同时强调“这不是你的错,性侵者才是唯一应该负责的人”,孩子就容易放下这个担心;如果父母表示孩子“已经脏了”,或者指责孩子令他们蒙羞,孩子就会再次受伤。
  在此建议,如果作为父母的你,真的深受性羞耻观念的影响,真心觉得孩子脏,那么,你至少可以做到“不说出来”。拍拍肩抚慰,做点儿好吃的陪着,然后再求助于可以提供安慰、孩子又信得过的人,千万不要在这个时候再踩上一脚!
  二、被背叛的“我”―被性侵的孩子可能会遭受多重背叛:如果性侵者是熟人,他们会遭受亲情背叛;如果父母袖手旁观,他们更会领略信任危机。这些背叛会极大影响他们的安全感,以及日后和他人交往时的自信。
  当孩子谈到被背叛时,父母要耐心聆听,让他们宣泄出对背叛者的愤怒;如果背叛涉及自己,父母又无法处理,就需要求助于专业人士。
  三、无力的“我”―性侵案相当一部分涉及强迫暴力,受害者事实上无能为力,但又容易痛恨自己无能。这会让他们产生深深的自责,怪自己没用,不能扭转局面。
  父母在面对孩子这种情绪时,可以传达出充分的理解,同时,要注意肯定孩子反抗或自救时所做出的努力,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能耐,增强自身的信心。
  第三步:“我感到哀伤。”
  父母顺利度过前两个阶段之后,就会走进“哀伤”,泪水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题。孩子可能会为自己的经历痛哭,希望它没有发生,但随后又感到失望。
  父母要做好准备,这个过程可能会反反复复,是孩子尝试接受创伤的必经之路。父母可以拿出耐心来陪伴孩子,和他们一起走过哀伤期,切勿以“好啦!一点儿挫折不要耿耿于怀”来指责他们。
  第四步:“我放下了。”
  在这个阶段,孩子终于能够接受新的现实,学会放下创伤。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不少人以为“放下”就是“忘记”。但对于被性侵这么大的事儿来说,“忘记”恰恰是一种压抑的、不正常的表现,提示着孩子的前3个阶段可能走得不大顺利,以至于他需要以“忘记”来回避性侵的经历。
  真正放下的孩子不会忘记,他们记得发生了什么事,但同时,他们也能坦然接受,不会再被创伤困扰了。
  综上而言,“防止儿童被性侵”是一个社会性问题,需要医疗、教育、警方等多个机构配合,从心理健康、儿童性教育、犯罪预防等层面共同着手,才能给予孩子全面的保护。然而,在这些社会系统设计得严丝合缝之前,我们要记住:保护儿童,最关键的因素始终是父母和儿童自己。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我们才能保证孩子成长的道路走得更顺畅、更安心。
  推荐读物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8防性侵:斩断伸向孩子的魔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