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对糖尿病住院患者实施全程健康教育模式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
DOI:10.16658/j.cnki.1672-4062.2017.13.088http://
[摘要] 目的 分析糖尿病住院患者实施全程健康教育模式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5年4月―2017年2月该院住院治疗的98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健康教育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采取全程健康教育模式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血糖控制达标情况。结果 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水平降低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健康教育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常规的糖尿病知识讲解,指导患者控制饮食,监测患者血糖的变化,嘱咐患者按照医嘱用药,多进行户外运动等。观察组患者采取全程健康教育模式护理干预:①建立档案:护理人员在了解患者病情之后,为患者建立个人电子档案,科室护理人员组成健康教育小组,对每个小组进行具体的工作划分,一对一责任制,对患者病情进行详细记录。②健康教育方法:开设糖尿病专业知识宣传栏,派发相关专业知识宣传手册,护理人员根据患者对糖尿病的认知程度可利用口头教育方式对患者普及简单易懂的糖尿病基础知识,使患者以及家属了解更多糖尿病相关预防知识。③运动指导:住院期间,护理人员可根据患者恢复的情?r,制定合理的运动方案,让家属陪同患者每天进行适当的锻炼,嘱咐出院后也要坚持锻炼,但不可过度劳累,如果在运动中感到身体不适,应立刻停止运动。④用药健康教育: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病情以及所用药物,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药物的基本药理、用药方法以及会出现的一些不良反应,嘱咐患者一定要按医嘱用药,不可少吃或多吃。长期注射胰岛素的患者,护理人员要仔细指导患者正确的胰岛素注射方法。⑤饮食护理:糖尿病患者要严格限制热量的摄入,禁止食用高糖食物,避免餐后血糖较大幅度上升。同时根据患者的饮食习惯和病情,制定合理的饮食菜谱,以更有效地控制血糖。⑥出院健康教育:患者出院后须进行随访,引导患者每天进行血糖测量,记录血糖测试时间、数值等,监控血糖情况以保证血糖平稳波动。
1.3 观察指标
①患者禁食12 h后,于清晨取静脉血,分别测定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观察两组患者健康教育前后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水平的改变情况,比较血糖控制达标情况。血糖达标,即患者连续3个月以上血糖水平均控制在正常范围内;血糖不达标,即患者连续血糖达标时间不足3个月。②调查患者糖尿病知识掌握情况,对患者进行评估,≥90分为完全掌握,90~80分为基本掌握,0.05),护理干预后均有明显改善,且观察组的降低幅度明显较对照组更理想。见表1。
2.2 2组患者血糖控制达标率比较
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血糖控制达标率93.9%(46/49)明显较对照组65.3%(32/49)更理想,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13,P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患者因血糖控制不理想可导致病情反复或出现多种并发症。临床上治疗糖尿病主要通过药物来控制血糖升高,但是因为患者对糖尿病知识掌握不够,治疗依从性不足等因素导致治疗效果不佳,所以提高患者糖尿病知识掌握程度尤为重要。糖尿病除了用药物治疗外,健康教育也是一种治疗手段,而全程健康教育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护理干预模式,有利于患者疾病预后,但对护理人员有着更高的标准与要求,只有在医患共同的努力下,方能达到最佳的干预效果。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全程健康教育模式护理干预,通过健康教育可显著提高患者糖尿病知识掌握率,促进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效控制血糖平衡波动,减少并发症发生,并且通过对出院患者进行随访对患者的依从性进行监控,有利于巩固治疗效果和改善患者疾病预后。
该文研究表明,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水平降低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参考文献]
何运花. 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中国医药科学,2016,6(1):191-193.
周群娣. 糖尿病患者护理干预中全程健康教育模式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糖尿病新世界,2016,19(19):171-172.
李宏. 糖尿病应用全程健康教育护理的效果观察. 中国医药指南,2016,14(28):219-220.
徐方芳.糖尿病肾病住院患者诊治现状调查.大连:大连医科大学,2016.
陈广艳. 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护理管理中的作用. 糖尿病新世界,2017,20(5):111-112.
陈金钗.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对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研究.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36):213-214.
刘玉,张会芳,高玉.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14):27,29.
范容.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分析.吉林医学,2011,32(30):6506.
(收稿日期:2017-04-02)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