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成分输血的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 观察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成分输血的疗效。方法 将本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http://
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46例采用全血输注治疗救治成功作为对照组, 另取本院2016年4月~2017年
4月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57例采用成分血按比例输注救治成功作为实验组。比较两组患者输血后血常规、凝血功能水平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者血红蛋白水平(Hb)、血小板计数(Pl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交通运输发展, 以外创伤比例升高, 因创伤、创面涉及多支动、静脉血管, 因此失血量较大。极易发生体内减少有效循环血, 至灌注不足, 组织与器官缺血、缺氧, 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代谢紊乱等综合征称之为创伤失血性休克。以往治疗以输注全血为主, 但临床应用期间疗效较差且极易发生不良反应, 本院2016年4月~2017年4月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57例采用成分血按比例输注, 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46例采用全血输注治疗救治成功作为对照组, 男29例, 女17例, 发病至就诊时间2~17 h, 平均时间(5.8±1.8)h, 年龄18~75岁, 平均年龄(42.5±10.8)岁。另取本院2016年4月~2017年4月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57例采用成分血按比例输注救治成功作为实验组, 男32例, 女25例, 发病至就诊时间2~16 h, 平均时间(5.3±1.5)h, 年龄17~73岁, 平均年龄(43.1±10.0)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创伤失血性休克诊断;②于本院接受治疗;③临床资料完整;④家属对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凝血机制障碍;②重要脏器衰竭;③肝肾功能障碍;④传染病携带者;⑤家属拒绝参与研究。
1. 3 方法
1. 3. 1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配合对症止血、手术修补等治疗, 对照组给予全血浆输注。实验组依据入院时血常规、凝血功能水平, 依照患者失血情况给予成分血比例输注。
1. 3. 2 检测方法 经输液输血对症治疗后1周, 抽取静脉血5 ml, 经3000 r/min离心后, 检测Hb、Plt采用西门子公司生产全自动血液分析仪, 检测APTT、PT采用西门子公司生产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
1. 4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周后血液中Hb、Plt、APTT、PT水平, 并记录治疗中出现的输血不良反应情况。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参考文献
程海波, 王强, 兀瑞俭, 等. 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早期不同补液方式的急救效果观察. 中国实用医刊, 2015, 42(23):104-105.
刘建州. 创伤性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临床体会. 中国实用医刊, 2015, 42(17):9-10.
贺群礼. 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重症胸部创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疗效. 中国实用医刊, 2015, 42(5):110-111.
郭明清, 王林, 张慧, 等. 不同补液方式在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早期急救中的临床应用.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 2015, 15(36): 7168-7170.
滕方, 陈方祥, 何静. 创伤失血性休克的输液输血研究.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09, 37(7):27-30.
胡文静, 林振平, 鲍晶晶, 等. 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临床输血的疗效分析. 医学综述, 2014, 20(21):3964-3965.
何静, 熊鸿燕, 陈方祥, 等. 创伤输血的研究进展. 中华创伤杂志, 2006, 22(4):316-318.
申玉萍. 失血性休克患者输血时应注意的问题. 中国乡村医药, 2006, 13(6):63.
陈宏如. 26例失血性休克患者术中输血输液护理体会.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1, 20(1):185.
孙柏山, 赵春斌, 吴啸波, 等. Tile B型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的抢救体会. 中国综合临床, 2014, 30(2):161-163.
[收稿日期:2017-10-25]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