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45168 发表于 2018-8-16 12:10:04

2018加味散偏汤治疗偏头痛临床观察

  摘 要 目的:探讨加味散偏汤治疗偏头痛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加味散偏汤治疗偏头痛患者78例。组成:川芎30g,白芍15g,柴胡9g,香附9g,蔓荆子9g,白芷9g,白芥子6g,郁李仁6g,细辛3g,甘草3g。结果:78例患者经过治疗,痊愈32例,痊愈率41.0%,显效29例,显效率37.2%,有效10例,有效率12.8%,无效7例,无效率9.0%,总有效率91.0%。结论:加味散偏汤治疗偏头痛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小。
http://
  关键词 加味散偏汤 偏头痛 临床疗效
  
  偏头痛是神经科的常见症状【sup】[1]【/sup】,是血管性头痛的一种,机制尚不清楚。中医认为偏头痛属于“厥头痛”、“少阳头痛”、“脑风”、“偏头风”等范畴【sup】[2]【/sup】,可由外感或内伤导致。近年来,采用加味散偏汤进行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5月~2011年3月收治偏头痛患者78例,男19例,女58例,年龄18~68岁,平均39.6岁;病程3~14.6天,平均5天。根据临床分型,其中先兆性偏头痛23例(29.5%),无先兆性偏头痛55例(70.5%)。78例患者均有间歇性头痛史,偏头痛发作前有睡眠质量不好或寒风刺激等经历,偏头痛发作前1~2小时有视力模糊等先兆,继而表现为头部一侧搏动性头痛,头痛剧烈时有恶心或呕吐现象。
  诊断标准:①反头痛的性质常为单侧性、搏动性(隐痛、昏痛、胀痛、刺痛、跳痛),疼痛程度为中度或重度(头痛如裂),如果发作时入睡,一般醒后疼痛消失。②复发作性头痛,头痛部位多在头部一侧额颞、前额、巅顶或左或右辗转发作。③起病突然,逐渐加重,疼痛剧烈时可伴有畏光、畏活动、畏声、流泪、恶心、呕吐等,痛解如常人(发作缓解后有精疲力竭的感觉)。④头痛每次发作可持续数分钟、数小时、数日,也有持续数周。⑤先兆性偏头痛,通常在先兆症状之后出现头痛,该头痛具有无先兆性偏头痛的头痛特点。先兆为完全可恢复的视觉症状(点状、色斑、线性闪光幻觉或视野缺损)、感觉症状(针刺感或麻木)或言语困难。⑥排除头颅部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头痛及颈性头痛,脑电图、CT检查均无明显异常;颅脑多普勒检查部分患者有明显血流速度改变。
  治疗方法:采用加味散偏汤进行治疗,加味散偏汤是根据我国著名老中医杜雨茂在清?陈士铎《辨证论》中散偏汤的基础上经加味更量而成。本方组成:川芎30g,白芍15g,柴胡9g,香附9g,蔓荆子9g,白芷9g,白芥子6g,郁李仁6g,细辛3g,甘草3g。加减:若眠差多梦加酸枣仁、柏子仁、夜交藤;若风热上犯,加桑叶、菊花、黄芩;大便不爽加玉片、厚朴、酒军;若因感受风寒而发,加防风、荆芥;若兼有血压偏高,可酌加夏枯草、桑寄生、怀牛膝;疼痛剧烈可加制二乌、玄胡;先兆性偏头痛酌加菊花、钩藤、白蒺藜、生石决明;痰浊上犯酌加天麻、半夏、胆南星;阴血亏虚酌加麦冬、当归、生熟地;气血亏虚酌加当归、党参、黄芪;拘挛掣痛酌加蜈蚣、全蝎、僵蚕。另外,根据偏头痛的兼有病位可选加不同的引经药,厥阴经头痛选加藁本、吴茱萸等;太阴经头痛加苍术;少阴经头痛加细辛;阳明经头痛选加葛根、白芷;太阳经头痛选加防风、羌活。服法:水煎服1剂分2次,1天服用,连用7剂。患者在治疗的同时注意劳逸结合,避免熬夜,在偏头痛发作时可以用热水泡脚30分钟以上,可以缓解疼痛,同时积极参加健身运动,加快血液循环,注意保暖,避免寒风刺激,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饮水,勿暴饮暴食,做到荤素合理搭配,减少辛辣食物的摄入量,同时戒烟、戒酒等。
  疗效评定标准:①治愈:疼痛消失,随访半年未复发;②显效:疼痛明显减轻,头痛程度、频率及持续时间积分累计较治疗前下降3分以上;③有效:疼痛减轻,头痛程度、频率及持续时间积分累计较治疗前下降1~2分;④无效:疼痛无好转,头痛程度、频率及持续时间积分累计较治疗前不下降或反而上升。
  
  结 果
  78例患者经过治疗,痊愈32例,痊愈率41.0%,显效29例,显效率37.2%,有效10例,有效率12.8%,无效7例,无效率9.0%,总有效率91.0%。
  
  讨 论
  偏头痛是神经科常见症状,是血管性头痛的一种,目前机制尚不清楚。中医认为偏头痛属于“厥头痛”、“少阳头痛”、“脑风”、“偏头风”等范畴,可由外感或内伤导致。外感引起者,多由于患者感受外邪,引起机体生理、病理变化,这种外邪主要以风为主【sup】[3]【/sup】,多挟湿、寒、热邪,《内经》中说:“高巅之上,唯风可到”,“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临床上一般以风邪挟寒、挟湿者常见。患者内伤因素,是多因平素阴虚、痰浊、瘀血、肝阳上亢、上扰清窍、肝肾阴虚,日久伤阴,肝郁化火或情志不舒等多种因素阻滞经络气血,致使气血凝滞,运行不畅,精血失养,清阳不升,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sup】[4]【/sup】。内伤与肾、肝、脾关系密切。
  方中柴胡引药如少阳,且可载药升浮,直达头面;川芎味辛性温祛风散寒止痛,可上通于巅顶,且又辛香走窜,下达于气海,祛瘀通络,集祛风散寒化瘀三任于一身,恰中病机,量大力猛,止痛迅速为方中君药;白芍敛阴而防辛散太过,又有缓急止痛之长;白芥子引药深入,直达病所,兼有通窍蠲痰之功;蔓荆子、细辛、白芷辛散上行,祛风散寒,加强川芎疏散之力,兼有调气之妙;佐以甘草,缓解急迫,调和诸药。
  本方川芎30g,白芍15g,柴胡9g,香附9g,蔓荆子9g,白芷9g,白芥子6g,郁李仁6g,细辛3g,甘草3g,诸药合用,共奏蠲痰利窍、通络祛瘀、祛风散寒之功效,而且价格低廉,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宇卉,曹文辉.偏头痛的生化研究发展[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分册,1994:21.
  2 张敏.偏头痛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医生,2010,9:14.
  3 张丰强,郑英.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5:181-182.
  4 游国雄,罗树明.复方归辛冲剂防治偏头痛280例的疗效和机制探讨[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1.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8加味散偏汤治疗偏头痛临床观察